第九十章 撤退溃退(一)
田温其在夏邑的出色表现令一些人内心又活泛起来,119师在夏邑让第十四师团的土肥原贤二吃了大亏,损兵折将不说,还让第七十四军抄了后路,直接威胁到归德后勤重地。非但夏邑没拿下来,还灰溜溜的跑回归德忙着应付七十四军去了。现在土肥圆打算死守归德了,只要归德不失,等待第十三师团从亳州与他汇合,所起到的战略意义是一样的。而土肥原分兵死守归德,岂不是我军的一大机会?正可以调派大军围歼该部。
想法不错,但此时的委员长已经下定决心撤军了。他已经看明白了,就算第十四师团驻足不前,我徐州大军也依然没有摆脱威胁。随着日军不断抽调兵力加入会战,拖得时间越长,对我军而言就越发不利。先前大战准备的物资,短短时间内已经告罄,他需要为接下来的保卫武汉,这个全国第二大城市,外加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提前打算。从徐州的撤军,并不是战役失败的无奈之举,实乃战略上的权衡之策。
再者,杀了个回马枪的土肥原贤二将夏邑失利的怒火全部倾斜到了七十四军头上。虽然七十四军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国府倾力打造,但面对十四师团这头巨兽,依然难以阻挡。
仅仅二十分钟的炮击,一个团守卫的阵地就这么没了,从团长到士兵愣是再没有泛起任何响动,连求援电报都没有。然后装甲突击,七十四军第58师的阵地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撤退是不可避免的。被鬼子一路掩杀,直到进入51师防御阵地才勉强稳住阵脚。对于51师,鬼子的做法依然简单粗暴,重炮轰击之后的坦克突进。同样的套路,也同样给51师带来重大伤亡,在被迫放弃几处阵地之后,鬼子的冲劲终于被化解。
七十四军好歹是现存国军大概是除了一零一军以外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两个师下属的三十几门山野跑,七十多门迫击炮、平射炮的反击,顿时令“突兀”的鬼子战车部队知道,中国军队也不是没有反击手段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30mm的最大装甲厚度,是防不住炮弹的。
鬼子悻悻的退却,军长俞济时和58师师长冯圣法就纳闷了,怎么同样的战术和一样的鬼子,他58师被轻易突破,你51师倒能挺到最后?
原来,王耀武之所以能够力挽狂澜,还多亏了当初下苦演练《汤氏步兵操典》中各种防御战术的结果。自中日交战以来,日军利用装备上的优势,频频突破我军防御,无论是战役中还是战略上都给我军造成极大损伤。王耀武就在战斗中总结,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阵地防御的极致。终于,他在《汤氏步兵操典》中找到了答案。操典中提倡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守,并提出一种新型防御理念:堤浪式防御!这是一种大纵深防御的具体模式。
当前国军,大多数阵地防御都呈现出“一字长蛇阵”式的防御,刚才58师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这种防御体系最大弊端便是:一点破,逐点破!往往日军只要用联队级别的部队就可以在一个突破点上,以武器及人数的绝对优势突破国军阵地,然后向两翼扩大,配合侧击战术,国军甚至连全身而退的能力都没有,随后便是尾随掩杀,这样的情形在淞沪战场上常常遇到。
但堤浪式防御不同,在构筑防御阵地时,往往在主阵地中穿插前哨阵地、散兵坑和火力点,不仅能够避免主力遭受敌军炮火毁灭性打击,还可以探明敌军进攻部队的相关信息,如:兵力、装备、突击方向等。
在抵御敌军进攻时,不再一味在意阵地的得失,可以根据战况放弃一线阵地从而进入二线、三线、四线阵地……继续抵御。当敌军不断突进,前线守军不断向后方阵地汇集,我军的防守力度将不断加强,直至彻底消磨敌军冲劲,稳固战线,充分利用了人数上到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王耀武还大量使用了反坦克坑、壕沟以及反坦克斜面来抵消日军装甲优势,使得我军不再担心日军装甲力量的强大突防能力而不得不用大量人命来抵消这种劣势。
尽管王耀武“堤浪式防御”模式,大纵深防御体系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在阻挡日寇兵锋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58师伤亡超过六成,51师也好不到哪里,三分之一的战力损耗,可以说七十四军经此一战便被打残了。鬼子机械化部队,平原开阔地带的战斗力还真不是盖的。
七十四军的遭遇,让那些还叫嚣着围歼土肥原的家伙们彻底闭嘴,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夏邑防御战的成功仅仅是个个例,是在特殊地形之下的一次合理战术的极佳运用,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关注起《汤氏步兵操典》来。因为,无论是田温其还是王耀武,之所以能够抵挡日军进攻,大半还是因为严格依据操典布置防御工事而取得的,足见操典的可取之处,而王耀武也因为出色的阵地防御被俞济时所看重,也为后来推荐他当七十四军军长做了铺垫。
夏邑防御战的胜利,以及七十四军将土肥原主力死死钉在归德令李白二人喜上眉梢。虽然归德依然在鬼子控制之下,也就意味着陇海线被掐断,主力想依靠陇海线快速撤退已经不现实,但好在夏邑打开了一个缺口,这里就成为我军的生命之门,这简直就是绝望之中的救命稻草一般。
所以,当夏邑还在我军手中时,李白二人立即按照当初制定好的撤退计划,要求徐州几十万大军必须在夜幕的掩护下安全撤离。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同时又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为此,李白二人按照早已经制定好的撤退计划按部就班的要求各部趁夜与日军摆脱接触,立即按照原地计划有序撤退。
鲁南兵团作为第一梯队率先撤离,这一方面军汇集了国军太多精锐,所以必须第一时间撤离,他们将成为接下来国军抗战的中坚力量,由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指挥,从夏邑、萧县向亳州-淮阳-周口方向撤离。虽然淮北兵团也是自己的心头肉,一旦折在这里,李白二人将失去所有依仗,但为了大义,他们还需要淮北兵团拼死阻挡日军华中方面军,为我大军撤退打掩护。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从涡阳-界首方向撤退,李白二人就不知道了。
除去鲁南、淮北兵团,那些已经被冲散了部队,将会同韩德勤部八十九军,于学忠部五十一军朝向灵璧、泗县方向撤退,并在苏北地区展开游击作战,以策应我主力部队。虽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但小鬼子兵力不足,想要吃掉他们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更何况一旦徐州撤退顺利实施,国军主力怎么可能放任他们被鬼子欺负?
天色逐渐昏暗起来,先前还在交战的中日双方的部队也相继安静下来。该休息的休息,该补充的补充,时刻提防着对方发起夜袭。不过,貌似小鬼子的顾虑会多一点,因为夜袭战是支那人的专长,而他们所作的就是防备这种可能。
鬼子在战壕内担惊受怕,可我大军却悄悄的整备,打算撤离主战场,黑夜里正是最好的掩护。所以,当鲁南兵团二十万大军都撤的差不多了,小鬼子依然没能发觉什么,只是庆幸今夜倒是没有支那人的偷袭。
虽然鲁南地区的鬼子已经基本被打残,即便发现我军撤离,也恐怕无力追击,但预留阻击部队却是不可或缺的。对此,张自忠和陆维都不约而同的提出请求,要为大军打掩护。张自忠将军是真大义,可陆维就未必了。虽然还没有自立门户的打算,但他也已经决定实施独立自主的抗战方针,逐步摆脱战区指挥。并不是他不相信长官们的指挥才能以及对战略的把握,而是陆维实在太年轻又身居高位,他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在一零一军军长的位置上呆多长时间。自打陈明仁被任命为一零一军副军长时,陆维就有一股隐隐的担忧。虽然明知那只是障眼法,用以瞒骗日军的,但也不排除中央大佬有用陈明仁取代自己的可能,尤其是一零一军在表现极强战斗力的情况下,这种忧虑就更甚了。所以,陆维并不打算归建,至少是在事态明朗之前是没有打算的。
陆维与张自忠争着打掩护,李宗仁没有客气,也别争了,一块留下得了。一零一军战力惊人奈何人数较少,而五十九军?经历几番苦战,又没有得到充分补充,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担当大任。
见陆维执意要与自己留下,张自忠有些不快。在他看来,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并不轻松,稍有不慎就会将部队拼光,自己也甚至会战死沙场。像陆维这样年轻、好出身又能打仗的悍将正是应当优先照顾,让他先撤,他们日后才是抗战的中坚,没有必要陪他这个将死的罪人,揽下这么个营生。
这话要从七七事变说起,当时张自忠将军受命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以避免北平兵祸以及保存二十九军实力。大多数人误解张将军为汉奸,企图卖国,也因此张将军在1937年下半年的报纸版面都是以“张逆自忠”以示世人。1938年被任命为五十九军军长之后,在历次大战中,张将军都曾用“以死明志”的方法以图报国,是以,五十九军对日作战特别凶狠,而张将军则不畏艰难,事事冲锋在前。所以,大军后撤需要有人殿后掩护,白崇禧几乎不用钦点就知道张将军一定会力争,只是没想到会多一个一零一军,不过也好,总归是有个照应。
将军怜惜后辈陆维怎么不知?只是一来他确实有别的目的,二来陆维对于张将军怀揣仰慕惋惜之情让他又不得不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