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去南宋相个亲 > 第九六回下 看粮食堆积如山 论练兵火烧眉毛

第九六回下 看粮食堆积如山 论练兵火烧眉毛

耶律楚材自失地一笑:“史老相公还是太高看晚生了……”

“且慢!”柴安风忽然伸手,难得地打断了耶律楚材的话,“这事还是我来说吧!”

言罢,柴安风也不急着往下讲,却一转身走到库房门外,见左右没有旁人偷听,这才放心地走了回来,不忘掩上小门,这才长舒了口气。

“柴安风,你装神弄鬼地作什么?”史弥远知道柴安风必有要紧的话讲,却还不禁斥了一句。

柴安风这回没有答话,却道:“史老相公,天下人都当我是个只知道赚钱的奸商。这其实也没看错,钱,我的确是要赚的,可我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哦?”史弥远的问话,调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心。

现在在这座粮食库房里的,除了柴安风以外,就只有姐姐柴念云、先生耶律楚材以及史弥远、史烟罗父女二人,就连柴安风最信得过的几位夫人都不在,可说是机密到了极点。

在这种近乎窒息的机密气氛下,就连柴安风自己都感到有些不自在,捏着嗓子咳嗽了两声,这才说道:“史老相公,我就不瞒你了。我赚钱,是为了对付蒙古人的!”

蒙古人?

众人听了无不震惊,就连从蒙古来的耶律楚材都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蒙古虽然日益强大,可现在却还只在北境隔壁和西域沙漠发展,势力范围远还未能触及到南宋,甚至中间还隔着一个大金国,而大金国虽然面对蒙古骑兵屡战屡败,可在新皇帝完颜守绪的治理下,已渐有中兴之态。大宋首要的对手,应该是正在重新兴起的大金国,而不可能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蒙古吧?

要是放在柴安风还在临安的

时候,史弥远一定会觉得柴安风那是在信口胡诌一些借口罢了,可今日看他经营青龙镇极有成效,不像是在开玩笑,便没有打断他,仍由柴安风继续往下说。

“蒙古人的战斗力极其强悍,花剌子模、西夏、大金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大宋国连金国都打不过,那就更别说是蒙古人了。现在国内军事准备是个什么情况,史老相公恐怕比谁都清楚。要是有朝一日蒙古灭了金国,或者跨过金国南下攻打大宋,那我们大宋朝用什么去抵挡?还好现在金国尚在,蒙古同大宋之间还有一层缓冲。所以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要赚一笔快钱,先积攒起整军经武的本钱,别到时候手忙脚乱,我大宋百姓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以上这番话,是柴安风预先看过历史剧本之后得出的标准答案——宋蒙联合灭金、蒙古南下攻宋、崖山海战宋亡,这不过是短短四十年里发生的事情。

可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哪怕是史弥远、耶律楚材这种有识之士,依旧觉得柴安风这话说得有些危言耸听了。

尤其是知道蒙古底细的耶律楚材,更是觉得柴安风未免言过其实——蒙古固然强大,可金国也并不弱小,蒙古就算举全国之兵全力攻打,要灭亡金国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就算灭了金,善于马上作战的蒙古人想要占据淮河、强渡长江,也是一件困难极大的事情。

况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本人,对金国怀有血海深仇,可是对南宋的印象还不算太差。就算他有包容宇内的决心,南宋也应排在成吉思汗有待征服名单的后面。至于成吉思汗的儿子、臣子们……哪个敢违

拗这位蒙古草原太阳的意志呢?

所以柴安风的话,耶律楚材是不相信的,然而现在当着史弥远的面,他也不好直接出言反驳。

史弥远这边也是不以为然:“蒙古?你未免考虑得太长远了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柴安风道,“反过来也是一样,别看我们大宋朝廷貌似太平无事,可真要到了关键时刻,朝廷的人马、军队、钱粮,足够应付危机吗?尤其是军队,真等到蒙古南下的时候,我朝能有几分把握抵挡住?”

史弥远被这话堵得一愣。

他作为大宋朝的当家人,他对朝廷的局势是再清楚也不过了。别的不说,光军队的情况就足够触目惊心的了。

眼下枢密院、兵部的账上,大宋军队有攻一百四十万人之多,可其中吃兵饷、报空额的军队就占去了至少两成。剩下的百十来万人,大多是不具备太强战斗力的地方厢军,真打起来别说是打蒙古、金国了,就是欺负欺负偏居一隅的大理国都够呛的。原本还打算中枢禁军具备一定实力,可以作为应对危机的“救火队员”的,可没想到原本自信满满派出去的六千禁军,就连柴安风两千多零散的工人警卫队都没法对付。

这样数来数去,朝廷能够委以重任的军队,就只剩下驻守襄樊的孟珙的忠顺军了。可是忠顺军兵员只有四万人上下,又必须长期驻扎在襄樊前线,是一步也动不得的。而且孟珙和柴安风关系紧密,能在多大程度上听从朝廷调遣,还真的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面对柴安风的问题,史弥远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别说是蒙古人了,就算现在金国举全国之兵南下,大宋也未必能够对付得了!

事实

上,眼下南宋国内的太平盛世,还要得益于蒙古、金国这一虎一狼正在互相厮杀,都要讨好大宋这条虚弱的青龙。而只要北方这两头野兽分出了胜负——且不论谁胜谁负——其中的赢家必然会乘胜南下,夺取江南这片花花江山。

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史弥远也曾考虑过,但是他身居高位,应付南宋国内每天层出不穷的事务都来不及,反而看不清局势的变化。

大概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此,柴安风的话,史弥远还真有几分兴趣想要认真听一听:“哦?听你的话讲,似乎有应对之策咯?”

柴安风点点头,说道:“应对之策当然是有的,不过还不太成熟。正好史老相公也在这里,我的一点想法,正好可以让老相公参酌参酌。”

于是柴安风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起来。

其实他的这些想法,之前零零散散地也跟耶律楚材、郑婷儿、孟银屏等人讨论过,可系统性地讲述出来,今天还是第一次。

然而说是“系统性”的看法,真正说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些凌乱——柴安风穿越之前,到底只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招商办的小小科员,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混上;而他穿越之后,则忙着赚钱、练兵、开后宫,也根本没有统领全局的经验,要让他拿出扭转整个局面的意见,也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了。

不过柴安风的意见核心倒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四个字“整军经武”——毕竟蒙古人的进攻近在眼前,如果南宋朝廷被彻底砸烂了,或者被打得失去了反应,再做什么底层的改革也是于事无补。

“整军经武”是个文言的说法,说得通俗直白一

些,就是两个字:练兵。

蒙古人现在有嫡系人马二十五万左右——这是一个准确的数字,是掌握了蒙古最机密情况的耶律楚材提供的。二十五万人马,相比南宋动辄百万的大军来说算不上有多少人。但是南宋军队战斗力拉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二十五万人马齐齐南下,大宋朝廷现有的“百万大军”肯定是不够用的。况且蒙古人还能调集被征服国家的军队过来当炮灰,这些炮灰的战斗力,也未必会比南宋军队弱多少。

所以,现在看下来,朝廷现有的所谓“百万大军”能用的,也就只有孟珙的忠顺军而已,就连看似最精锐、最可倚重的禁军,也非得经过重新训练才能投入使用,至于地方上的厢军,那就根本连训练的必要都没有,干脆解散了重新招募的为好。至少能够将现在投入到厢军的军费节约下来。

之前几句话,还算中听,可说到要解散现有厢军的时候,史弥远还是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心想:这个解散全部厢军的想法实在是太过激进了,相当于将两宋立国凡三百年的军事制度摧毁了一大半,可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定下来的。

这些厢军战斗力不强还在其次,关键是这帮人当中还有不少是囚徒、地痞、流氓之类的货色,召入厢军与其说是指望他们跟外敌交战,不如说是让朝廷出一份军饷把这群人管理起来,以免放到社会上为非作歹。要是真如柴安风所说的,解散了厢军,那就等于把近百万不安定因素扔到世面上,造成的危害可就难以估量了。

这个提议有够过分,就连耶律楚材都禁不住皱起眉头,不安地抚摸着颚下的长须。

谁知柴安风下面说得还要过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