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回下 耶律先生澄利害 拖雷王子明得失
托雷出发之前就隐隐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经过耶律楚材这么一指点,更是醍醐灌顶一般了!
猛然惊醒的拖雷,已经顾不得将心中的话翻译成汉语了,直接用蒙古话叽里咕噜地向耶律楚材说了一大通话。
耶律楚材也回之以蒙古语,听得柴安风、孟珙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事后才听耶律楚材介绍,说是托雷是在向自己请教保全之策。而耶律楚材教给他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四个字“养寇自重”——只有留下金国,让蒙古始终存在着共同的敌人,才能免于分裂。所以说,金国要打击,必须要打击,并且要打击得永无翻身之日,但就是不能彻底消灭了。如果金国消失了,那死死咬住经国的窝阔台的那口獠牙,就会咬向自己的兄弟……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耶律楚材这位谋士请得可真值啊!这一番说辞已将托雷彻底说服了!
只听拖雷已不再坚持要求宋国出兵,而且提出了一个十分宽松的请求:“只要宋军不在蒙古进兵袭击金国的过程中,攻打蒙古人的后背,那就算是履行了盟友的义务了。”
这个条件一提出,孟珙首先就松了口气——这事儿好办的很,不就是按照柴安风所说的“按兵不动”吗?而且这样做,还能在朝廷那边交代得过去。
孟珙几乎是如蒙大赦一般,马上就答应了这个要求,连商量都不同柴安风商量一句。
不过这个条件也实在是、确实是、真的是十分优厚的了,也是耶律楚材辛苦才争取下来的,柴安风也是无话可说。
就这样这场,关乎世界命运的纷争,似乎是已经解决了,至少在孟珙这边是这样的。
于是目送蒙古大军如潮水一般涌来,又似潮水一般退去,孟珙心满意足地对柴安风说道:“唉,多亏柴大官人和耶律先生在这儿,否则这事儿左右为难,我也着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真是万幸啊!”
柴安风也很高兴,好歹这件事情算是对付过去了,而
且既没有损失的面子也没有,也损伤多大的实力,而其中唯一高兴不起来的或许只有金国的岐国公主了。
当他听说众人瞒着她,已私下同蒙古人会面并达成协议的时候,顿时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蒙古攻打金国,金国怎么说都是当事人之一,可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通知率领着金国使团的岐国公主本人,这样的做法也太不给金国面子了!自尊心极强的岐国公主,怎能忍受得了?
这件事柴安风做得确实有些不够地道。
然而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真到了攸关生死大局的关键时刻,也顾不得旁人的什么面子了。
柴安风是个实在人,虽然有些理亏,但在这件事情上也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只用了一句话便就说服了岐国公主:“公主啊,你设身处地替我想想,如果蒙古是要求联合金国攻打大宋,那金国会怎么办呢?哼!什么休戚与共、唇亡齿寒,这些道理,公主不知跟我说过多少遍了,金国会用这八个字说服自己,然后断然拒绝蒙古吗?”
用别人的逻辑来驳斥别人的逻辑,那是最有用的了。
岐国公主被柴安风说了个哑口无言,半晌才反应过来,只能叹息道:“事已至此,终于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
柴安风看着岐国公主这么一副落寞悲戚的样子,心中毕竟不忍,忙安慰道:“也难说就一点转机也没有。公主,至少宋国是不会帮助蒙古攻金的,这样就避免了金国遭受前后夹击的危险。此次出使能有这番收获,公主也算是不辱使命,足可以在你哥哥那边交代得过去了。而且没了大宋的协助,要我看蒙古人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击败金国。只要贵国三军用命、同仇敌忾,那蒙古人也未见得就是不可战胜的!”
柴安风安慰人的本事还算不错,这几句话终于又让岐国公主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又旧事重提道:“柴大官人,之前你已经答应过了,要护送我重回金国,不知何时启程?”
柴安风
面露难色。
就在今天,他都已经跟托雷说好了,宋国是不会出兵的,那自己再派人手出去金国,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自己打自己的脸很好玩吗?
“难不成这事儿大官人都要反悔吗?”岐国公主发出了心灵的质问。
这一路来,公主就始终是在碰壁、在被拒绝,她这一辈子受过的委屈加起来,都没有这几天受的多,内心已经变得极其脆弱而又敏感:“死了张屠户,我也不吃带毛的猪!你既然不愿护送我回金国,那我一个人去!不,我还有那么多使团的大臣他们一样会护送我去的!”
金国汉化已深,这次带去宋国商讨联盟一事的,都是一群文官,论酸腐的程度一点也不比大宋过那几个官僚差。就凭他们这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样子,要能平安把岐国公主护送回战火连绵的金国首都开封,那才叫见了鬼了。
柴安风确实想送岐国公主回去的,这样也好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歉意。可是领兵赴金国去,却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非议和质疑——质疑自己也就罢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嘛,可要是被蒙古窝阔台抓住这件事情来做文章,弄成蒙古攻宋的借口,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正在柴安风左右为难的时候,又是耶律楚材出面解忧:“柴兄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天马行空的,又从不听命于他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怎么这个时候反而犹豫起来了?不像是你的作风啊!”
这话着实给柴安风提了个醒:是啊,人人都知道我和朝廷不对付,我带我的兵去金国,
那也肯定就不是朝廷指派了,去了也就去了,谁能说出二话?
这就同后世中国政府只派出志愿军去高丽抗美援朝,而没有派遣正规军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名分,那我就干脆别不要名分;我不要名分,你们也就没有名分可讲了。反正只要我不觉得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
但是深入烽烟四起的敌国,那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万一去了就回不来了呢?柴
安风还是有些担心。
耶律楚材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柴大官人尽管放心,只要有我在,哪怕就是遇到了蒙古窝阔台汗,都是绝不可能来加害柴兄的,这点面子,我还是有的。但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柴兄绝不能主动,去招惹蒙古军队。蒙古人可是恩怨分明的,过往战争之中,只要有一个蒙古人被杀,那蒙古铁蹄就将踏平这座城池。柴兄,你明白了吗?”
这个道理通俗浅显得很,柴安风当然明白了,便点头道:“谁说不是呢?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还要争先抢后的。蒙古人跟我无冤无仇,没事儿我照着他们去干什么?我又不是那种爱找麻烦的人。”
柴安风不爱找麻烦?
他找的麻烦可不少!
不过有一条,麻烦尽可以去找,但是要对自己有利,不能对自己有害。有道是千做万做,亏本生意不做,干嘛没事去找给自己找不自在?南墙在就在那儿,非得去撞一撞才,知道头破血流是个什么滋味儿,这不傻吗?
而蒙古人就是这么一堵南墙,柴安风现在虽然手里捏着火枪这种先进的热兵器,并且已经在实战中取得了,对寻常冷兵器军队的全面优势。但真的对上蒙古那些来去如风的轻骑兵的时候,火枪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呢?柴安风没有底。
而其中真正的底,那是要在不断试探、不断尝试中才能慢慢发掘的。在接触到这个底线之前,柴安风可不愿意就这样,轻易地把自己苦心经营下来的这五百亲兵护卫断送了。
听说柴安风要赴金国送岐国公主回家的消息,孟珙首先吓了一跳,赶忙劝道:“柴大官人,现在金国那边正在打仗,可不是说走就走,说来就来的。这玩意儿是要闹出人命来的,你可想好了……”
“你放心,耶律先生都说过了,只要我不去主动招惹蒙古人,蒙古人是也是不会来打我的,耶律先生的话你还不信?”
经过这样一场风波,孟珙对柴安风是感恩戴德,对耶律楚材更是五
体投地,打从心底佩服这位足智多谋的“耶律先生”。
“既然是耶律先生的话,那肯定错不了。这样,不如我也派自己的亲兵随柴大官人一起去金国,如何?”孟珙建议道。
这建议,柴安风表示了拒绝,拒绝理由也很说得过去:“这就不必了吧……我有五百亲兵护卫也就足够了,现在出兵的事情还没有完全解决,小孟将军还有用得着人的地方,自己的亲兵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但其实柴安风心里面还打着小九九。虽然孟珙是自家人,还有孟银屏在身边,节制这些襄樊忠顺军问题不大。但这些人毕竟不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要收拾他们的人心,也需要时间和手段,这次护送岐国公主去金国,行动又危险又仓促,哪还有空来关照他们?干脆拒绝了了事。
事不宜迟,说走就走。
只休息了一晚上,柴安风便让孟银屏点起自己的全部五百亲兵护卫,趁着凌晨无人的时光,就要北上往金国去了。
谁知还没出发,便又遇到了另一件麻烦事。
原来是柴安风的队伍集结在襄樊城以北,尚未行动,便听王坚传来消息,说是朝廷禁军赶到了襄阳,想要坐船到樊城然后在北上助蒙灭金。
这不添乱嘛!
好不容易,柴安风才把这件事情压下去,朝廷晚不派人早派人,偏偏这个时候派人过来,真是有够麻烦的!
“搭理他们做什么?”柴安风道,“我给小孟将军出个主意,就说现在战船不够,粮食草料也没准备好,让禁军先在襄阳休息几点,等准备物资齐备之后,在北上不迟。然后再告诉他们,已经同蒙古的拖雷王子商量好了,大宋暂缓出兵,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就这样……”
“听见柴大官的话了吗?就这样回复朝廷吧!”孟珙补充了一句。
可王坚却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啊!随禁军来的,还有一位监军。柴大官人,你知道是谁吗?”
“我管他是谁,监军很了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