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说来话长
虽然是四个人里边成亲最早的,但他看他应该是还没开窍,要不然正常人哪会把他这个御书房当做是自己的家了嘛~一天来个好几次,倒是一点都不见外,也一点都不体谅他这个有妻子的,谁愿意一天到晚都跟这些臭小子在一起啊,这不是找罪受嘛,他们也都一点不尊重自己这个皇帝,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也真是有够憋屈的嘞。
在他们意见不合之时,还要自己出来劝说,要不然都能在他这个御书房里打起来。你要是问他为什么这么有经验,那都是因为经历的多了,就也懂了,他上次就不在,这几个小兔崽子们就打起来了,他御书房里的宝贝一样都没留下,可把他心疼坏了,自那以后,他就懂了,只要他不在御书房,这几个小兔崽子就可劲儿地造着,一点儿都不剩啊!
什么?你问天启帝他为什么不说吴洋?唉,这就说来话长啊~
吴洋本来是赵四的培养的小徒弟,那时,他还不叫吴洋。叫小竹子,一个俗名儿罢了,赵四见他年纪小小便进了宫,调查一番才知道他是被养父母卖进宫的,不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得那一笔卖身银子,就将小小的吴洋卖进了深宫,问是不是养父母家吃不起饭了,并不是,只是好赌的养父想赚点银子花花,等皇帝有日在御花园的荷花池边上看见了被一个小贵人身边的大太监欺负着的,小小的吴洋时,天启帝竟难得的多管闲事将小吴洋救了下来,讲他交给了赵四管着,等小吴洋到了七八岁时稍稍长开了一些,天启帝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多管闲事了,小吴洋长得像极了他小时候,他便心里开始有了疑虑,难不成这个孩子是自己南巡微服出游的时候生的?不对啊,要是有了孩子,那些女人为何不报上来?抱着这个疑惑,天启帝第一次动用了从先皇那里继承来的黑龙卫,去调查这个孩子的身份和来历。最后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这个孩子果然是自己流落在外的种。
这个孩子的身世也很是涤荡起伏,天启帝南巡微服出游的时候,曾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一段时间,下面的人送上了搜罗的女子,他便看着留下来了三个,一个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一个是当地富豪家的女子,一个是当地官员的女子,都是嫡出的女子。天启帝想到这就继续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原来吴洋是当地平民百姓家豆腐西施生的孩子,身世说来也离谱,不过也很符合东秦国民风彪悍的作风。那位豆腐西施跟皇帝睡过之后,天启帝也没有把这些女子带回去,豆腐西施也不知道自己有孕了,以前是什么样子,被放回去之后还是什么样子,这豆腐西施有一对贪婪恶毒、好吃懒做的兄嫂,原本是想把豆腐西施卖给同村的一个杀猪的鳏夫,这鳏夫脾气不好,前面两个妻子都是被他给活活打死的,这豆腐西施听见这件事情之后,就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贿赂了选人的嬷嬷,选人的嬷嬷就把豆腐西施给报上去了,这兄嫂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还想着来打秋风占便宜,结果直接被当地驻扎的官员打了三十大板,命都差点折在那儿了,两人就当没了那个妹妹,天启帝走的时候没给豆腐西施带走,这两人以为希望又来了,就又是不死心的去找了豆腐西施,但是这皇帝老儿睡过的女人谁敢娶,不要命了?这对兄嫂的想法就再次落空了;直到豆腐西施生下孩子,难产大出血但好歹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因为身子在难产的时候落下了毛病,身子一天天衰弱下去,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骗那对兄嫂说皇帝会在吴洋五岁的时候来接吴洋回宫,怕那对兄嫂不信,还将当时第一次承宠的时候皇帝给的玉佩给了他们,这下子这俩人不信也得信了,乖乖,这可是皇宫里的东西啊,后来,这位豆腐西施没了之后。这对兄嫂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豆腐西施的遗产,包括这个孩子。这对兄嫂开始还以为皇帝会派人来接这个孩子,在吴洋五岁之前他们对吴洋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直到日子慢慢过去,这对兄嫂毛都没见着,在吴洋五岁半那年就成了家里的奴仆,刚开始他们还不敢太过分,直到后面养父患上了赌,就直接干脆的将吴洋卖进了宫,当太监!还美名其曰你要是皇帝的种,那就进宫自己找父亲吧。
皇帝看完后当然就很生气了,直接就把那两个畜生不如的狗东西发放到了最是穷苦极寒的地方,哦,那个男的流放之前还被阉了。解决完他们之后,皇帝就直接找到了吴洋,跟他说清楚了自己的身世,将他一直养在自己身边,皇子们上什么课他也同样上什么课,就像是小四的伴读一般,待孩子大了,他便想把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但是这孩子不同意,他说,要是让天下人知道父皇您有个太监皇子,得耻笑您呢!皇帝说我不怕被笑,可吴洋还是不同意,那孩子说就这样下去也很好,皇帝没了法子,就将吴洋与关照都认为自己的义子,并创办了东厂与锦衣卫这两个组织,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下子,他总算是能觉得稍微对得起吴洋了。知道吴洋真正身份的也就墨寒琛、墨使里、关照、赵四还有皇帝自己了,皇帝还认真的思考过,吴洋以后没有香火继承该怎么办,他也不是没想过将宗室里的孤儿继承过去,这事儿他才刚提了个头呢,就被吴洋自儿个否决了,最后解决这件事情的是墨寒琛和墨使里二人,他二人在祖宗面前起了誓言,说是日后娶妻生子,生下来的子必会过继一个到吴洋名下,这下,皇帝便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
至于关照,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对他来说,也是亲子,甚至还比那几个亲生的都要贴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