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智商高低看嘴巴

智商高低看嘴巴

闲来无事,讲个故事。故事有点恐怖,恐怖的原因在于涉及人命。人命不止一条,而是三条。尤为可惜的是,三条人命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在于他们都是满腹经纶、口若悬河、才气横溢的谋士!这三位谋士,不是死于同一个日子,也不是死于同一个罪名,但却死于同一人之手。三位谋士名叫许攸、孔融、杨修,致他们于死地的凶手,姓曹名操。

许攸死得最早,因此先来说他。这个许攸,原系袁绍帐下谋士。袁绍亲率雄兵10万,前往官渡寻战曹操时,许攸即向袁绍提议”突袭曹方空城许都”之计。假如袁绍采纳此计的话,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主角之一曹操,极有可能落败、甚至惨死于官渡那个地方。

其实,作为雄居北方大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霸主,袁绍不纳许攸之计,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袁绍接下去又做了一件让许攸痛心疾首的事一一无视许攸哀求,拒绝宽宥触犯刑律、罪该处斩的许攸家人。许攸就寒心,寒心的他毫不犹豫地连夜投奔曹营,向曹操呈送了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的全称,叫做”奇袭乌巢粮库”。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理的曹操,二话没说,即予实施,从而让三国历史的走向,变成了时下人们口口相传的这番模样。

自此之后,许攸就以”功臣“自居,无论人前背后,不是吹嘘官渡之战中那个“四两拨千斤”的奇妙诡计,就是张扬自己在曹军攻打袁绍老巢邺城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先前,曹操将许攸这些言行,归于文人吹牛之列,睁眼闭眼,爱听不听。及至得悉许攸在”吹牛”时,除了竭力宣传”没有我,曹家安能进入邺城”之外,还常把他的小名”阿瞒“也挂在嘴上时,终于忍无可忍了。这一日,许攸又在邺城东门,重演故伎,就在他摇头晃脑、信口雌黄时,曹操的贴身侍卫许褚,抽刀上前,将其砍了!

许攸既去,就道孔融。这个孔融,名气极大,大就大在他在儿提时就懂得礼让。仰仗“让梨”故事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孔融成为时下小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典范。有人据此谑言:让了一个梨,尚且如此,那个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混帐话的慈禧太后,岂不可以编进”宇宙教材”了吗?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读者,特别是编辑,千万不要当真。但不当真不等于就会平安无事。事实上,基于人类理解层面的复杂性、差异性、多面性,有些玩笑,开着开着,就会变味,一旦变味,轻则产生矛盾,重则会出人命!比如孔融,他在得悉曹操与其子曹丕之妻甄氏走得太过近乎的传闻后,写了一篇语焉不详的感想,交于曹操审读。曹操看罢此文,就问孔融何意?孔融答:”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其实,对于能够写出《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高质量诗篇的曹操而言,孔融这种影射式的伎俩,实属掩耳盗铃般可笑。公元208年,孔融又开了几个有关”孝道”方面的玩笑,因于这些玩笑,有违曹操的世界观,孔融之命,旋即休矣。

接下去轮到杨修。杨修这人,非常聪明。比如曹操在新建宅邸的门扉上写了一个”活”字,他就嘱咐工匠将门略微修窄一些,因为”活”字位居门框正中,寓意门太”阔”了;又比如曹操在别人送来的点心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置于案头。杨修见之,将点心分给大家,并解释”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再比如曹操考量文史家蔡邕书于浙江省上虞”曹娥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含义,杨修立马道出那是”绝妙好辞”四字。

就我看来,最是彰显杨修聪明的事例,当推他破译”鸡肋”口令。《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正为进退不得烦恼,适逢厨师送来鸡汤。曹操一边拔弄碗中鸡架,一边发呆。这时部将夏侯惇入内,询要今夜营中口令。曹操就下意识地说了”鸡肋”两字。杨修获知,即嘱随身军士收拾行装,等待归令。这事很快传开,整个军营立马出现撤离前的仓促乱象。探清原因后的曹操,就给杨修安了个”扰乱军心”的罪名,予以处斩。

相比于狂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许攸的自我陶醉、孔融的自以为是、杨修的自作聪明,纯属自找苦吃!事实上,许攸、孔融、杨修三人之所以遭遇殊途同归的结局,就在于他们一直没对信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曹操予以戒备或忌惮。佐证这一说法之人,当推谋士徐庶。徐庶早年效力刘备,因建树丰硕,令曹操头疼不已。为了让徐庶为己所用,曹操采用软禁徐母之招,逼使徐庶离开刘备。供职曹营后的徐庶,从此以后自湮才能,不再议事、谋计、献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的由来。因于徐庶的沉寂,无损曹操的颜面与追求,因此曹操始终没有为难于他。

行文至此,有个细节不得不说,那就是许攸、孔融、杨修三人,都属”半路出家”之人一一许攸事奉袁绍多年,因保护不了触犯死罪的家人,方投曹营;孔融原系汉献帝的近臣,因”挟了天子”的曹操变为丞相,方事曹营;杨修是袁绍的嫡亲外甥,因与曹植有着特殊友情,方进曹营。明眼人一看就知,不说许攸、孔融、杨修的口无遮栏,光冲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履历,就足以让生性多疑的曹操,滋生”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念。

结论:表面看来,致许攸、孔融、杨修三人于死地的凶手是曹操,但就我看来,真正的”凶手”,却是他们的”嘴巴!”正是因为三人违拗了”话多必失,沉默是金”的古训,方才遭遇如此下场。说句不上台面的话,许攸、孔融、杨修在”闭嘴”这方面的智商,还不及眼下某些守口如瓶的秘书、司机、小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