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真的是奸臣 > 第三十三五章 大同

第三十三五章 大同

永历十六年十月,距离上一次明清交战,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明清双方的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都遇到了各自瓶颈。

代王府,董亮看着最新秋收上来的数据,心中顿时阴云密布。

今年的秋收毫无意外,又是一场大丰收,并且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丰收,山西境内全年丰收一千二百万吨粮食。

这个砸人的数据,让董亮本能感到怀疑,按照山西统计田亩数据,亩产已经达到近两千斤,就算在有化肥的加持下,也不可能到达这产量。

一定是下面有人谎报,董亮认定这个结果,准备让人在代国境内展开清查,最近这两年他的耳边听到的全是好消息,全国上下已经将他吹成了千古一圣。

在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吹嘘也并不离奇,单说吃饱喝足这件事情,董亮做到了千年以来,无数圣君明主都没做到的事情。

根据今年的人口普查,山西境内足足有民一千万,当然这个夸张的数据是建立在掏空直隶与草原的基础上得到了,甚至就连陕西,河南,山东也有一部分农民偷偷跑出来。

规模虽然不大,但也足够令人鼓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代表民心所向。

能够产生这一现象自然是因为,大同的人均口粮,按照每人每月,小麦或者栗米四十斤,肉三斤,蛋十个,酒一斤,等等其他蔬菜瓜果,如果口粮吃不完,多余的可以退给官府,换取商票。

董亮本想用这商票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货币,因为现在世人被元朝的交子,大明的宝钞坑怕了,说什么都不会接受官府的纸币。

按照现在官员的道德水平,监督体系,寄希望与官府能够克制自己,不大肆发行货币,那是天方夜谭,董亮对此也能够理解。

但是一大同现在的科技发展,郑成功又控制南洋的航线,金银严重不足,铜钱由于铜矿的大规模开采,事实上已经被踢出了货币的行列,以大清现在的金银储备量,强制推行,金本位势必会造成通货紧缩,经济上坑定立马完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计划经济是眼前局势的必要之举。

但董亮知道计划经济会造成需求不足,让整个社会没有技术升级的动力,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人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是根本的推动力。

你不把人的贪痴嗔解放出来,社会是便会没有活力,尽管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岁月静好。

按照董亮的设想,是想将这个阶段作为过渡阶段,逐渐将大同变为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也就是保留大量的国有企业,但是要进入市场进行充分的竞争。

甚至在某些领域禁止国有企业参与,因为按照官府的一贯尿性,普通商人与国企竞争,用屁股想想也知道官府会偏向与谁。

但是经济自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全国上下热泪眼眶喜迎大同之治。

他们无比相信,此刻的大同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大同。

要让人放弃一条看似成功的道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持有这种想法在大同占绝大多数导致董亮某些政策会被下面阳奉阴违,就比如这次董亮在全国分配的时候特意多出了一些盈余,让后兑换成商票,然后有允许商票能够进行自由的流通,意在增加社会的活力。

但是大同官员却不同意,认为这种自由,会让计划产生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所以他们非但不赞同董亮这个政策,还在私下进行抵触。

尤其是家庭做饭这种事情,在他们看来是严重缺乏效率的事情,不仅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分配,百姓也会浪费巨大的时间在做饭这件事情上。

这在效率优先的大同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于是下面决定在每个定居点设立食堂,餐食足额供应管饱,然后空余出的时间,可以进行文化培训,或者思想进化,以提高社会效率。

董亮对于这种事情自然反对,但是人们都说君主,官僚,百姓这三个结构,只要两两联合,就能让地上那方翻不了身。

很遗憾现在整个全国的态势就是官僚与百姓都支持将效率优先,都无比热忱的希望投身与建设大同社会的伟大理想中去。

报纸上那些不断鼓舞人心的话的确让人热血沸腾,让人能暂时忘记现在的痛苦。

而百姓在这场宏大叙事中,彻底忘记了自我,全部奉献。

足衣足食,有酒有肉,房子是崭新的,被褥是崭新的,家具是崭新的,一切都崭新,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每个人都会被分配适合他的劳动,每个人都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而这些力量、这些奉献经过报纸的放大,更加让人迷醉。

可以说除了董亮,没有一个人对这场社会改造不动容,大明那些大儒在知道大同的情况后,也每天都在报纸上叫嚣着要推行大同模式。

所以董亮也有心借助这次虚报,对内进行一次整肃。并且由于害怕下层官员推延,他亲自带队督查,务必要杀一批人。

然而在调查的途中,董亮有些犹豫了,进行虚报的官员居然大部分都是比较清廉的官员,对于大同社会无比热忱的,是抱着为整个社会添一把柴,为社会鼓足干劲的想法在做事情。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清官,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却是让人不好处理。

董亮本来是想杀一批,但现在是关一批,杀几个典型了事,其威慑力,远远不如之前。

不过这样也好,董亮心想着自己离开,也没有多少顾忌,现在的自己在代国充其量是被当做图腾一般,其技术与治疗,治疗早就放在国家图书馆,供人查阅。

只是在技术上,中国历来不乏能工巧匠,但是基础科学上,却没有多少人敢兴趣,因为技术可以立马带来改变,而科学则不能。

就算在董亮大力扶持之下,整个代国进行科学研究的,至于几千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