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碰头
身为通缉犯,沈佳期自然不愿被人看见。
她趴在杂草丛里,大气都不敢出,心里默默祈祷,来人不要在这里逗留,赶紧滚蛋。
然而,事与愿违,沈佳期祈祷过后,来人居然在距离她不到十米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更要命的是,不久后,又有一阵脚步声传了过来,由远及近。
好嘛,两个人大晚上的不睡觉,约在西山碰头就算了,碰头的地点还好巧不巧的选在了沈佳期的藏身之处附近。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沈佳期心里直呼倒霉。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更倒霉的还在后头呢。
“组织给了你将近十年的时间,让你设法找出宝藏的下落。可你是怎么办事的?十年了,别说宝藏了,就连藏宝图的边儿你都没摸着!如此办事不力,你还要求组织安排你全家撤离,脸皮当真厚得可以。”
说这番话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对面,站着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
那年轻人,沈佳期不认识,不知道他的来历和身份。
那老人,沈佳期感觉此人既熟悉又陌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具体是哪里,她一时间想不起来。
只听那老人辩解道:“我承认,宝藏我暂时还没找到,但藏宝图,早在十年前,我就查到了相关线索……”
“相关线索?”那年轻人打断老人,眼里不以为然的情绪毫不掩饰,“你所谓的线索,就是藏宝图很可能藏于宋家的四合院里,是吧?”
那老人点头道:“正是。我通过特殊渠道,得到确切消息,宋家的四合院……”
“够了!”那年轻人再度打断老人,语气很有些不耐烦,“这套说辞,你十年前就说过了。当时,组织相信你,听从你的建议,设法把宋家人撵出四合院,特意派人住了进去。派过去的人在四合院里住了将近十年,这期间,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就差没有掘地三尺,却一无所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你提供的这条线索根本就是假线索!”
话音刚落,那老人就辩解说:“这条线索的来源很可靠,不太可能是假线索。派过去的人之所以没能找出藏宝图,或许就是因为没有掘地三尺。”
略作停顿,那老人继续说道:“当年我就说了,藏宝图必然藏在极为隐蔽的地方,要是迟迟找不出来,不妨掘地三尺,乃至于掀开屋顶、扒开墙壁,总而言之,任何一点找出藏宝图的可能都要试试看。”
说着说着,那老人不知不觉的挺直腰杆,说话也硬气起来了:“派过去的人,有那么认真细致的找过吗?如果有,那我承认,我提供的线索不够准确;如果没有,那就不能怪我的线索不够准确了,要怪只能怪派过去的人办事不够尽心,敷衍了事。”
说到最后,那老年人深深的看了眼面前的年轻人,他的意思很明显:不是我的锅,我坚决不背!
那年轻人今年二十五岁,十年前,他年仅十五岁,自然不可能为组织效力。
事实上,他虽然受到他姐姐的影响,早在好几年前,就加入了组织,但直到上个月底,他才乔装潜入华国,接手燕京这边的工作。
十年前,组织做出的那些安排,他并没有参与其中——人不是他派过去的。
可问题是,人不是他派过去的,却和他有莫大的渊源——派过去的人名叫司元亮,这些年来,一直和司家所在街道的居委会主任保持着不可描述的关系,而那位居委会主任,不是别人,正是他姐姐。
也就是说,派过去的人,算是他的半个姐夫,四舍五入就是他的人了。
此时此刻,当着他的面,指责他的人敷衍了事,这和指着和尚骂秃驴有多大区别?
欺人太甚!
他很生气!
更重要的是,不久前,他姐姐和司元亮双双进局子了,尤其是司元亮,他很可能会领到“花生米套餐”。
这种情况下,他二人要想脱困,就必须请组织施以援手。
一旦司元亮被扣上了办事不力的帽子,组织还会设法营救么?
多半是不会的。
到时候,不单单是司元亮难逃厄运,他姐姐多半也会受到牵连。
事关他姐姐的安危,他可不敢心存侥幸。
保险起见,他决定找个人替司元亮背锅。
他初来乍到,认识的人有限,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那没有办法了,就只能把锅甩给面前这个老东西!
那年轻人措辞片刻,缓缓道:“你一再强调,你提供的线索,来源十分可靠。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来源,让你如此自信?”
那老人淡淡道:“你我都是做情报工作的,都有各自情报来源。如果现在,换做是我,向你打听你的情报来源,你会告诉我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希望你能明白。”
别看那老人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其实他这番话是在强词夺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适用于眼下的情况。
为什么不适用?
这是因为,他二人的身份不对等——老人年纪虽大,却是下级;年轻人年纪虽轻,却是上级。
下级问话,上级可以不答;上级问话,下级必须回答。
现如今,那老人非但没有回答年轻人的问题,反而借机教训了年轻人一顿。
仅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对于这位空降的年轻上司,那老人不是很认可,不太把他当回事。
那年轻人感觉被冒犯了,没有立刻发作,而是不甚在意的笑了笑:“不说就不说吧,随你。”
一听这话,那老人一怔,心说:这么好说话?新来的上司似乎很好打发啊。
那老人心里刚闪过这个念头,就听到那年轻人不紧不慢的补充道:“其实,就算你不说,我也能猜到——那条线索,应该是来源于宋家的前任儿媳妇,你家的现任儿媳妇,对吧?”
值得一提,说到“儿媳妇”这三个字时,那年轻人刻意加重了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