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神机成军 -
这么好的利器,自然是先紧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这一点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朱桂也不能免俗。
于是,朱桂便扭头对自己身边的王府右护卫指挥使薛勉之说道:“勉之,将你手下的弟兄们都拉倒城外的校场,寡人要组建一个神机营。”
实话实话,薛勉之对这种火器的信心还是不足,毕竟大明的火器是什么样他也知道,也就打个辅佐。
现在朱桂一下子把他手底下的四千将士全都抽调走了,要组建一个什么神机营?这一下子,不就是让他们右护卫全都变成了辅助兵吗?
对于这一点,薛勉之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大丈夫生于世间,谁不愿意建功立业,谁愿意去给别人打辅助,被边缘化,但是,薛勉之是军人,他知道军令如山倒这句话,即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朱桂的命令。
于是,薛勉之便向朱桂抱拳行了一个军礼,大声地说道:“是,末将遵命!”
朱桂看出了他的眼神里有一丝不情愿,不过,朱桂也可以理解,毕竟明朝初期的人嘛,没见过鸟铳这种利器也是正常的,等他见到之后就知道真香了。
但是,朱桂挑选薛勉之的部队做神机营,只是他的军事改革方案之一,他的本意是让肃藩所有的人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不光是男人,还有女人。
于是,朱桂便扭头对诗剑说了一声,道:“诗剑,你去了校场好好看看,看看这鸟铳是怎么用的,将来寡人还有你组建一个健妇营。”
火器的最大作用就是把人的体力的差距降到了最低,别说是一个健妇,就算是一个小孩儿,拿着鸟铳也可以轻易地杀死一个壮汉。
而且,女人有女人的优势,女人比较心细,而且耐烦,此时的鸟铳操作起来还是比较繁琐的,所以很多军中的大老粗就不爱用。
后来的戚继光在调任大明蓟州总兵的时候,对北方兵的这种傲娇心理就很痛苦,他曾经在纪效新书中记载,鸟铳的威力强于弓箭,而且准确度是弓箭的五倍,是其他火铳的十倍,
但是,北方的边军就是嫌鸟铳装填麻烦,就是不愿意用,非要用操作简单粗暴的三眼火铳。
打一梭子就轮起来当狼牙棒使,那才叫痛快。
但是,战争是战争,不是你痛快了就能把敌人打败的,说到底你得打出足够的伤害来才行。
鸟铳这种利器用的好了,绝对比三眼火铳打出的伤害要高的多。
当然了,朱桂也知道,女人也有女人的劣势,她们体力弱,胆子也小,上了战场容易害怕。
不过,朱桂对她们的要求也不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她们野战的,只是等精壮的男兵出城野战的时候,她们可以拿着鸟铳帮忙守一下城池。
站在高大宽厚的城墙上,居高临下的对着敌人放枪,想必这不需要太多的勇气,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而且,那些健妇们也知道,如果城池破了之后她们会面临什么后果,她们的孩子,老人都在城里,单凭这一点,她们也会拼死作战的。女人要是狠起来,有时候比男人还要可怕,至于胆子嘛,多练练就大了,谁天生就敢杀人啊?
有道是“艺高人胆大”、“兵强则士勇”,兵就是指的兵器,朱桂相信,当那些健妇们能熟练地掌握了鸟铳,知道她们手里的兵器有多么强大的时候,她们的胆子自然也就大了,自然也就不用害怕蒙古鞑子了,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他们的性命。
诗剑听到朱桂的吩咐之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又十分兴奋地向朱桂抱拳行了一个军礼,道:“是,王爷。奴婢遵命,奴婢一定按照王爷的吩咐,打造一支铁娘子军,绝对不比男兵差!”
她出身将门,从小就听父兄们将他们当年南征北战的故事,她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爷爷常遇春,那简直就是大明的不败神话!
“我常遇春只要有十万大军就可以横行天下!”
祖父当你的豪情壮志言犹在耳!
常十万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
现在,自己有了机会能够继承祖父、父亲的衣钵,继续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诗剑心里十分激动,她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军队训练成一等一的精兵,为常家,也为王爷增光添彩。
朱桂看着她那英姿飒爽的样子,心里又怜又爱,但是脸上却严肃了起来,喝道:“军中没有奴婢,你以后要是领着军队来见我,不可自称奴婢,否则容易动摇军心,明白了吗?”
“明白了,末将遵命!”诗剑果然是聪明人,一点就透,立即学者当年自己的父亲那样,郑重地向朱桂行了一个军礼。
看着常家的后人又可以挑起大明军队的重任,为大明的江山社稷驰骋沙场,朱桂心里也是十分宽慰。
常大将军,您都看见了吗?
您为我大明立下的功勋寡人不会忘记,寡人这一世都会保护哈您的后人,并且让他们继承您的衣钵,继续在军中为我大明建功立业。
事不宜迟,安排好各项事宜之后,朱桂便不再耽搁,立即吩咐众人各自负责好自己的工作,马上到校场上集合点兵。
不多时,薛勉之的肃王府右护卫四千余人便齐装满员的来到了城南的校场。
薛勉之治军严谨,他的部队装备精良,士兵精神抖擞,让人一望便心生畏惧。
朱桂看着这四千虎狼之师,心里十分满意,在这春天的阳光下,四千铁军,甲光向日金鳞开,此情此景,任何一个男人看了都会豪气陡生!
朱桂在薛勉之的陪伴之下,检阅了这一支铁军,随后,虎目一扫,威严地喝道:“将士们!你们是我肃藩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我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你们的先辈,曾经跟着我父皇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们也曾追随着你们先辈的脚步,南平云贵,北收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