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穿成农家老太后 > 穿成农家老太后 第87节

穿成农家老太后 第87节

第一百一十三章 民心

接到去原州负责烧制一种新式防水建筑材料, 用来加固天河大堤的任务,张文谦心里本有些担忧,考虑过是否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是出于对陈凤琪的信任,以及他祖父每次给他来信时的再三叮嘱, 张文谦最终还是选择咽下自己的所有质疑, 全心全意的照着吩咐做。

这个选择的结果, 就是他在刚进入原州后,就先派人前征太尊圈出来的两个地域,分别寻找那两种矿石时, 原以为需要费些时间,结果还没来得及发出悬赏,随便向当地人一打听,就有人给提供信息。

因为那两种矿石在当地实在不是什么稀罕物,虽然不是常见物, 但是当地都流传着一个经验,凡是地下有那种石头的荒山荒地, 都长不好庄稼。

那些石头也没什么用, 放火里烧烧就能直接化成灰,不是什么金属, 连那些难以烧化的普通石头都不如, 盖屋子打地基都种不上的那种废物。

所以这些年下来,太尊所说的那两种矿石所在区域,都是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矿石被掩埋的土层也不厚, 已经接到调令的原州驻军抵达后,开采起来颇为方便。

这让张文谦大大的松了口气,事情远比他所预料的进展顺利, 按照太尊给出的图纸,又在当地请来一批有着烧窑经验的匠人,在距离天河大堤不远的一片区域中筑窑。

第一口窑筑成后,出于稳妥起见,张文谦立刻让人将已经运过来的两种矿石送往窑中,进行试烧,看窑中堵塞进去的基本都是那两种矿石,只加了一些引火柴禾,旁人看着都有些不解。

不过张文谦是主持这项工作的官员,他这么吩咐,别人也就只能照做,随着那些柴禾被点着,那些黑色的矿石也被燃烧成火红色。

哪怕柴禾已经烧完,窑外众人仍能感受到窑内散发出异常灼人的高温,众人才意识到,那些黑色矿石,原来是种燃料。

等到另一种矿石在窑中经这种高温锻烧成灰出窑后,张文谦迫不及待的让人取出一部分细灰,让加水和成泥状,就近涂抹到提前让人垒起的几处实验墙壁上,期间还洒了两次水,等到次日,众人再看时,那些水泥已经在凝结。

张越身为帝卫军统领,本来肩负着另外的任务,只是明面上要以辅助张文谦加固大堤的工作为主,伸手摸了摸了涂得较薄,已经彻底凝结的一处水泥面,心中颇为震惊。

“来,往这里泼水,多泼一些!”

他的手下闻言,立刻用木桶提水,往那处水泥面上冲淋,接连冲了好多桶水,都没发现那薄薄的一层水泥涂面有任何融化、脱落或是渗水的痕迹。

只涂这么薄的一层水泥,就能有如此效果,让所有人都感到赞叹不已,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张越更是直接感慨道,

“果然是可以防水的好东西,而且凝结的速度如此迅速,真是太好了!”

有此神物,天河大堤算是有救了!

张文谦也在一旁露出充满欣慰的笑容。

“通知下去,那些已经修建好的窑即刻封顶,不用再做调整,尽快接着烧,窑也要继续修建,新窑要适当放大规格,尽量增加出产量。”

要不然,烧完一窑,还要等待冷却好后,才能出窑,即便可以通过从外部泼水的方式,尽量加快降温,也很费时间,每窑的周转时长无法缩短。

太尊的要求是在汛期到来之前,尽可能的多加固几层,如此一来,就需要烧制出更多的水泥,最缺时间,就只能设法多增加产量。

由于众人都知道时间紧迫,再加上成功烧制出水泥的喜悦,让所有人都感到颇为振奋,对加固大堤一事变得十分有信心,所以众人做事的积极性可谓是空前的高涨,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各方面工作。

与以往征劳役时,家家都是愁云惨淡不同,听说朝廷这次征工,不仅按工给钱,还会管一日三餐,管饱的三餐待遇还都很丰盛,不仅让沿河两岸的百姓都在积极报名,连较远地域的百姓听说消息后,也在主动赶往征工区域。

天河大堤一旦出现全面溃堤的重大灾情,别说他们的田地庄稼,恐怕连房屋都保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若是再次强制征役,他们也只能应征。

现在不仅不是在征免费的劳役,还给出如此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可以赚钱,对那些已经被征役惯了的沿河百姓而言,实在有种如在梦中的不真实感。

河口村的黄家正是如此,黄二柱在听说这个消息后,赶紧跑回家通知家里人。

“爹,镇上都在说朝廷征役,哦不,征工的事儿,俺特意跑回来通知俺大哥和俺三弟,那报名的人可多了,去晚了,俺们就赶不上趟了。”

黄家老太太听到这话,立刻从屋里出来,站堂屋门口大声呵斥着。

“你个憨货,是想上赶着去找死吗?还想叫上你大哥他们一起?俺们一家老小还过不过了?”

“老二也是好意,才会提这事,你嚷嚷什么?”

正蹲在门口台阶上的黄老汉说完老伴后,看向二儿子,叹了口气道。

“老二啊,前两年,是俺们爷几个轮着去修堤,才能活着回来,虽说家里的地被淹了,好在前两年收成好,攒了点余粮。”

“再加上山边子还有块红薯地,也就是吃得假一些,这日子还能凑和着过下去,不被强征俺们就谢天谢地了,你就别惦记着为省口粮去修堤的事了。”

黄二柱赶紧解释道。

“哎呀,爹,你不知道,这趟不一样,当官的说了,朝廷这趟是征工,每天管饭管饱不说,还给十文工钱,十文哪。”

黄二柱伸出两只手比划着,满脸激动。

“当官的还说,这是因为朝廷知道俺们受了灾,有意给俺们这些穷人发钱,所以不叫征劳役,叫征工,还叫工代赈啥的,俺听不太明白,反正就是不管是去修大堤的,还是去沿河两岸挖大沟的,都管饭给钱。”

听说还给钱,黄老太的眼睛立刻亮了一下,却面带迟疑的回道。

“俺咋觉得这事听着这么不靠谱呢,这古往今来,老百姓给官家干活,哪有官家给钱的好事呢。”

黄老汉心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想法,毕竟他们夫妻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听说过这种事。

“老二,你娘说得对,你别是被人哄了吧?”

黄二柱正想解释,就看到黄大柱背着锄头快步进院。

“爹,俺们刚才在山边子那边,看到老洪家的人,抄小路去镇上,还说什么‘快点、别赶不上趟’之类的话,你们听说镇上有啥好事吗?”

落后一步的黄三柱喘着气回道。

“看老洪家的人偷偷摸摸的样子,不用问都知道,镇上肯定有好事,俺们也赶紧去吧。”

听说这话,黄老汉也心中一动,老洪家出了个里长,在村里势大,有啥好事,他们那门子肯定冲在前头,要是坏事,他们肯定会缩在后头。

黄老太更是一拍大腿道。

“哎呀,看来老二说得是真的啊,这么好的事儿,差点被俺们给错过去,又让老洪家占尽便宜,去,你们赶紧去,不对,看你们这邋遢样,还是先回去换身衣服再走。”

黄老汉已经精神抖擞站起身,听到老伴的话,连下台阶,连摆手道。

“不用换,俺们都是庄稼人,一看就知道是干活的好手,衣服脏些是常事。”

看到他爹这架势,黄二柱赶紧劝阻道。

“爹,俺们兄弟去就行了,你就不用去了吧。”

黄老汉不服气的说道。

“能吃饱饭的好事,俺凭啥不去,不比在家里天天喝红薯糊糊汤强。”

关键是还有钱拿,他们家有四个劳力,每人一天十文,加起来就是四十文,一个月下来,就能有一两多银子的收入,再加上他们四个不在家里吃,还能省下一些粮食,让家里的妇孺吃好些。

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大好事,所以黄老汉现在是充满雄心壮志的带着三个儿子大步出门,黄大柱和黄三柱还有些不解。

“爹,你还没说,那镇上倒底有啥好事呢?”

黄老汉边急匆匆的带着人往外走,边低声回道。

“老二今天去镇上换盐,正好遇上当官的来镇上征工,不是征劳役,是征工,知道吗?三餐管饱不说,每天还给十文钱,我本来还当他是在说什么梦话。”

“既然你们遇上老洪家的人了,就说明这事肯定不是假的,对了,你们先走快点,我去通知你叔他们。”

黄三柱下意识想要劝阻。

“爹,这给钱的好事,肯定连镇上的人都要抢着去,要是知道的人多了,俺们选不上咋办?”

“俺们可不能像老洪家,总做些昧着良心吃独食的事,你们先去就行了,这要是事后让人知道俺们赶上趟了,没通知其他人,将来不得被人戳脊梁骨啊。”

听到这话,黄三柱才无奈的松手,对他的两个兄长说道。

“看来俺们可得跑快点,被俺爹这么一通知,村里人肯定都得去,既然朝廷给这么好的待遇,要的人肯定不多。”

他们河口村是这次大堤溃口被淹的村子之一,好田好地里的庄稼都被淹了,只剩下一些山坡上的劣地没受损,要不是祖祖辈辈都被淹出经验了,尽量将房子往坡上建,说不得现在连家都被淹了。

没了好田好地里种的庄稼,他们家家户户的生计都有些艰难,靠着朝廷前两年推广种植的高产红薯,倒是饿不死人,可是红薯那东西吃多了烧心,总吃也不是个办法。

现在有了这只要出力干活,就能管饱,还给工钱的活,只要不是那种懒汉,肯定是家家男丁都要去应征。

黄老大边加快脚步,边小声问道。

“老二,你说这朝廷这趟征劳力干活,怎么跟以往不同了呢?”

他们前几年被征役,官家不给钱不说,给他们吃得也差得很,要不是他们家有四个劳力可换工,就算没像有的人直接被累死在大堤上,身体也能被累垮大半。

黄二柱低声回道。

“我听到几个据说是从京里来的兵老爷说,去年新继位的皇帝,还有先帝的干娘,当监国太尊的那位,都是大好人,听说俺们这里的大堤溃口了,特意派京里的大官来主持修堤,才会跟以往不同。”

“看来还是京里的大官好啊,能有个好皇帝,真是俺们这些小百姓的福气!”

听到黄大柱的感慨,老二和老三也纷纷附和,对他们而言,愿意给他们这么好待遇的人,就是这天底下最好的人。

这些虽然难免有些小心思,总体上却都很朴实的老百姓不会想到,让他们村子遭遇这场水淹之灾的罪魁祸首,其实也是京中的大官。

毕竟这世上的人与人不同,官与官更加不同。

朝廷破例以给工钱的方式,在原州大量征工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引起无数人的议论,有人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提出质疑。

“启禀陛下,原州前途尚且不明,极有可能会减少国库收入,还需朝廷赈济,不管是修大堤,还是挖渠道,按便让当地官府征役即可,这般给工钱征工的方式,不仅没有前例,还会给国库增加负担,实非良策。”

听到这话,安常煦神色平静,语气淡然的回道。

“葛爱卿乃是户部尚书,你来告诉他们,这次在原州征工的钱,可曾让国库出过哪怕一文。”

听说付钱征工一事后,葛尚书才明白皇上借那么多钱的主要用意,虽然心情有些复杂,但他此刻被点名后,还是义正严辞的回道。

“陛下这次派人前往原州,一应花费,全由陛下亲自承担,不曾从户部支取半文。”

此话一出,顿让那些想对这一决策指手划脚的人感到语塞,但还是有人硬着头皮强辩道。

“陛下这般冒然更改旧例,开此先例,恐怕会让百姓认为,为朝廷出力,都需工钱,为以后的征役工作留下隐患。”

安常煦不以为然的回道。

“这事简单,以后彻底改了这些不厚道的做法,给钱不就行了。”

“陛下请慎言,此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怎可如此轻易的改弦更张,恐怕国库也承担不起如此沉重的负担。”

想到祖母曾说过,只有当底层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后,购买力增强,国家的收入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可是那些底层百姓一直背负着繁重的税收与劳役,如何能有机会变富裕?

安常煦态度坚定的回道。

“你们在场的诸位,也都是在为朝廷做事,每月都有薪俸不说,还有一些物资供养,百姓同样是我们安国的子民,凭什么他们为国家干活,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工钱?”

何况还是那么微薄的工钱,每个壮劳力一天十文,一个月下来,也就三百文而已,据说已经属于相当不错的收入,让那些百姓争先恐后的报名。

在他们李家庄,不管是在后厨帮忙,还是负责洒扫的大婶,一个月的工钱也在五百文左右,这三百文多出一大截。

更别说那些在作坊里工作的工人,虽然更辛苦一些,却能按劳获得工钱,收入远比这丰厚。

什么事都架不住较真,拿旧例说事时,就算不是心怀叵测,这些大臣也是个个都说得理直气壮,认为自己是在为国为民,可是被安常煦这么直接点出重点,他们顿时有些无言以对。

毕竟不管他们再怎么不愿与那些底层百姓相提并论,可是对皇上而言,他们与那些普通百姓一样,都只是他统治的子民而已。

随着这番君臣对话被传了出去,使得无数百姓奔走相告,在民间引起热议,再次为安常煦这个皇帝成功争取到一大波民心,让某些躲在暗处的人,可谓是气急败坏到极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