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恭亲王东山再起
"拜见圣母皇太后。"待太监打起黄缎棉胎门帘后,醇郡王福晋轻移莲步,跨进养心殿西暖阁,跪在棉垫上,向斜靠在躺椅上的慈禧太后请安。
"快起来,柳儿。"慈禧坐起来,脸上泛起亲热的笑容,指了指身旁铺着大红牡丹刺绣缎垫的瓷墩说,"坐到这边来。"醇郡王福晋柳儿站起来,坐到慈禧身边的瓷墩上,笑吟吟地说:"姐姐这几天益漂亮了。""死丫头,姐还有什么漂亮不漂亮的,该漂亮的是你。"慈禧笑着说,脸上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微露两排雪白细密的牙齿。这两个迷人之处,正是她同样生得花容月貌的妹妹所欠缺的。慈禧娘家只有这个比她小四岁的胞妹,她因为自己喜爱兰草兰花而被咸丰帝取名兰儿,便依此将喜爱柳枝柳叶的妹妹取个小名叫柳儿。柳儿十七岁那年,慈禧刚生下了后来的同治皇帝。本来就受到宠爱,这下更加专宠了。一天,咸丰帝跟她谈起七弟奕譞的婚事,她就趁势提出了自己的妹妹。出于对她的爱,咸丰帝连柳儿的面都没见,就定下了这门亲事。这样,柳儿进了醇王府,成了醇王的正室夫人,满语称为福晋。慈禧姐妹的际遇,引起了社会上的轰动。人们谈起历史上杨贵妃姐妹的故事,再次生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感叹!
柳儿虽不及姐姐机敏干练,却也比一般女人有主见,能办事。三年前,在热河行宫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肃顺为独揽大权,曾严密地监视两宫太后的行迹,柳儿以特殊的身份出入宫中,为两宫太后传递信息。终于通过醇王奕譞,联络了在京中主持外交的恭王奕䜣,叔嫂合谋,废除了辅政八大臣,实行两宫垂帘听政。柳儿实为这段历史中一个神秘而重要的人物。也因为有这个功劳,慈禧对自己的胞妹更加刮目相看。丈夫死了,儿子还小,不谙世事,在这个世界上,慈禧最能推心置腹说话的人,便是妹妹柳儿了。这几年,她常常召柳儿进宫。谈话多为家事,也谈些与普通女人无异的养儿育女、穿着打扮等琐碎话题,间或也谈及奕譞。
慈禧对奕譞的感情,自然超过对咸丰帝其它几个兄弟,她很希望妹夫能成为她处理军国大事的得力帮手。三年来,她委任他很多职务,一为加重他的权力,二为多给他以磨练的机会,尤其在罢黜了恭王的职务后,慈禧对奕譞更寄予重任。孰料这个二十七岁的郡王与他的同父异母兄比起来,资质差得太远了。他既没有奕䜣过人的才识,更缺乏奕䜣闳阔的器局,颇使慈禧失望。上次召他与僧格林沁一起密谋如何对付湘军,奕譞虽出了一些主意,但终不能令慈禧满意,整个计划还是她自己拿出来的。这时,她就想起赋闲在家的奕䜣来。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奕䜣远比奕譞主意多而且稳重。前几天,她要奕譞到恭王府去一次。今天召妹妹进宫,主要是想问问妹夫所掌握的关于奕䜣的近况。
"六爷罢职以后,七爷一直想去看他,但又不敢去。后来姐姐说要他去瞧瞧,他很高兴,第二天便去了。"柳儿细声细语地说。
"对罢职一事,六爷说了些什么?"慈禧轻轻松松地问,顺手挑了一个精巧的西洋糖果给妹妹递过去。
"一提起这事,六爷就很痛悔,说自己年轻不懂事,辜负了太后的信赖,对不起先帝。说着说着,还掩面哭了起来,七爷安慰了好一阵子。"柳儿慢慢剥开花花绿绿的玻璃纸,露出一枚鱼形粉红色透明糖果来,她仔仔细细地把糖果端详一眼后,才轻轻塞进嘴里。
"这些日子,有些什么人去过恭王府?"对奕䜣的态度,慈禧较为满意,她还要更多地了解小叔子家居反省的情况。
"六爷说,除几个自家兄弟外,旁人来恭王府,他一概不见,也不让他们进王府。据九爷讲,他也没有见过多少人来恭王府拜访他。"孚郡王奕譓的王府离恭王府很近,他提供的情报应该是准确的。
"那么,六爷这段时期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慈禧偏着脸问。窗外温暖的阳光照在她两把头式上,状如乌云般的秀光亮可鉴。
"七爷问过他,六爷说惟闭门读书而已。七爷看到六爷案桌上摆的是圣祖爷的御批、乾隆爷的御制诗和先帝的诗文。"柳儿的这些回答,都与她从别的途径上所了解的情况大致相合,慈禧很满意。她站起来,满面春风地对妹妹说:"跟我来,我带你看看前些日子他们送给我的贺礼。"十月初十,是慈禧的生日。她是一个很讲脸面的人,又有贪财爱货的癖好。咸丰帝在世时,每到这一天都要亲自为她贺生,还要送她一点小东西,皇后也送她一两件礼品,妃子们就更不消说了,人人都送她礼物。她把这些礼物珍藏好,一有空闲,便一件一件拿出来欣赏。每到这时,她便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之中。这两年当了太后,地位高多了,生日期间,收到的礼物更多,但终因江南战事未结束,不敢太铺张奢侈。
今年可不同,江宁收复了,心腹大患摘除了,满蒙亲贵、文武百官,莫不异口同声称赞这是托了太后的如天洪福和英明调度的结果,且又逢三十大寿,应该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于是宫中上自慈安太后,下至有头面的宫女、太监、外官二品以上的大员及各省督抚、将军、提督,人人都备了一份厚厚的礼物。从初六开始,礼物便一担担、一盒盒地抬进养心殿后阁。慈禧先看一下礼单,她觉得稀奇的,便看一看实物,一般的便挥手让太监、宫女直接收起来。初八日起,宫中又唱起大戏,一连唱五天,初十为高潮。前前后后、宫内宫外紧张忙碌了十天,寿星自己也辛苦了十天。她的辛苦,是忙着看礼物,看戏,接受大家的祝贺。虽辛苦,但她异常兴奋。她想妹妹虽贵为郡王福晋,很多东西也未必能看得到,便兴致浓厚地带着妹妹到她的珍宝室去。
姐妹俩走出寝宫,进入一条狭长的巷子,走到巷子的尽头,又进了一座宫殿。宫殿不大,殿里摆着一个接一个的书柜。在一面绘着彩色山水图案的墙壁前,姐妹俩停了下来。慈禧叫随后跟着的太监对着壁端用力一推,居然推出一个门来。柳儿吃了一惊,想不到神圣的紫禁城内竟然有这等诡秘的暗室。慈禧带着柳儿进了门。这是一间不大的房子,四周再没有门窗,光线和空气都借助屋顶的通气孔而来。房子里摆满了一人多高的木架子。
"这是什么殿?"柳儿问,她终于忍不住了。
"这是前明留下来的密室。朝廷有什么机密大事,则在此殿内计谋。世祖爷、圣祖爷当年都用过,到乾隆爷时就再没有用过了。那年先帝一时高兴,领我到这间屋子里来玩,又把开启的暗号告诉了我。我现在就用它来珍藏珠宝。""姐姐,这太可怕了!"柳儿心惴惴地。
"知道了就不可怕。怕就怕皇宫里还有这样的密室,我们不知道,外人反而知道,那就可怕了。"走了几步,慈禧又说,"柳儿,我真不愿意长年呆在这里,当年先帝每去圆明园,我就高兴得不得了。可惜,圆明园给洋鬼子烧掉了。""花点银子把它恢复起来吧!"柳儿建议。
"是要修复的,只是前些年要对付长毛,国库紧。现在长毛灭了,是到修园子的时候了。"说着说着,姐妹俩走到屋中间。慈禧指着四壁木架说:"这里面收藏着三千多盒珠宝饰,全是他们这次送的,你今天也看不了这么多。这样吧,你信手到架子上拿下五盒来,这五盒就送给你。好不好,就看你的运气了。""姐姐的东西哪有不好的,任哪一盒都是稀世之宝。"柳儿兴高采烈地看了好一阵子。只见每个盒子都是黄灿灿的,仅有大小之别,无精粗之分。柳儿随手拿了五盒中等大小的盒子,慈禧叫太监捧着,然后一道出了这间神秘的房子,重新来到寝宫。
太监把五个盒子放到案桌上。慈禧笑着说:"看你的运气如何?"说罢,自己动手打开一个。
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一朵美丽的牡丹花。醇郡王福晋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饰,比她后花园的真牡丹还要好看。她从姐姐手里接过,细细地欣赏。这朵牡丹的花瓣全用血红色的珊瑚薄片制成,四片绿叶子配的是碧绿的翡翠。那叶子雕得真好,对着窗户一照,里面细细的黯黑纹路都可以看得清楚。花瓣、叶片之间以头丝般的细铜线连缀而成。柳儿越看越爱。
"把它别到髻上看看。"慈禧含笑说。
柳儿把牡丹花插在左边髻上,问姐姐:"好看吗?""好看。"慈禧很高兴,仿佛仍是一个十六七岁在娘家做女的大姑娘。"你自己对着镜子照照。"柳儿走到玻璃镜边。镜子里那位脸庞端正、身材窈窕的少妇,在牡丹花的衬托下更显得俏丽。
"插到右边去,可能会更好看些。"慈禧走到妹妹身边,把花插到她的右边鬓上。柳儿看到玻璃镜里的形象更美了。
"姐姐,你真会打扮!"柳儿欢喜地问,"为什么插到右边要好看些呢?""傻丫头,你没看到你右边的头梳得太紧了吗?"真的,柳儿自己不觉得,经姐姐一提醒,果然现右边是梳紧了一点,插上这朵牡丹花,就与左边显得很协调了。她不由得深深佩服姐姐目光的锐利。
柳儿打开第二盒。盒子里装了两只金钏,每个金钏上镶着八颗珍珠。金钏闪黄光,珍珠闪白光,交相辉映,甚是耀眼。柳儿很喜欢。打开第三盒,是一只纯金打成的凤簪。凤头镶以红珊瑚,凤眼里嵌两颗黑珍珠,凤嘴里叼一串光溜溜、紫莹莹的玉葡萄。柳儿爱极了。第四盒是一块花玉雕的蝴蝶佩饰。第五盒装的是一根珠缨。柳儿把珠缨提起来,立刻光彩四射。原来这是一根梅花珠缨,淡黄色的缨带上精细地结了五朵梅花,梅花的每个花瓣上镶一颗浅黄珍珠,正中是一颗直径半寸的白色明珠,两朵梅花之间以一个金环连结,环上镶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颗玛瑙,整个珠缨近半人长。柳儿心想,这根珠缨的价值决不会低于二万两银子。柳儿拿在手里,不忍放进盒子里去。慈禧看出她的心思,拿过珠缨,亲手把它挂在外衣纽扣上:"好啦,就这样挂着,不要取下来了。"柳儿欢喜无尽,说:"谢谢姐姐了!"慈禧将眼前亭亭玉立的妹妹看了又看,说:"这件外褂的花色不对,我再送你一件合适的。"转脸对一旁的宫女说,"去把僧王福晋送的那件褂子拿来。"过一会儿,宫女捧出一件衣服来。柳儿接过,打开来。这是一件深紫色薄呢大褂,前胸后背各绣一朵很大的红牡丹,牡丹边飞着几只活泼的小蝴蝶。柳儿把自己的外褂脱下,换上这件。身上的牡丹花与头上的牡丹花恰好配合成一体,显得又娇艳又庄重。慈禧对妹妹说:"我于穿着打扮上,就是细微处也不厌精详。戴牡丹花头饰,就要穿绣牡丹花的衣服。你不管国事,比我有时间,更要注意打扮。要知道,女人打扮,不仅是给男人看的,也给自己看。打扮得漂漂亮亮,自己看着也舒服。比如说我吧,我爱打扮,每天要花一个多时辰在打扮上,先帝大行了,我给谁看呢?还不是求得自己舒心。"姐妹二人正说得兴起,安得海进来,低头禀报:"六爷正在外面等候召见。" "母后皇太后呢?"慈禧问。
安得海禀道:"母后皇太后说,她今天有点不大舒服,六爷的事情,就由圣母皇太后一人做主。""你去请皇帝出来,我一会儿就去。" "喳!"
待安得海出了门,柳儿吃惊地问:"六爷进宫来了?""是的,我要重新起用他。你这就回府去吧,过几天,我们姐妹再好好聊聊。" ***********
当恭亲王奕䜣跪在养心殿东暖阁正中软垫上时,东暖阁东面墙壁边的龙椅上,已坐着九岁的同治小皇帝。南北两边墙壁前悬挂着两幅薄薄的黄幔帐,黄幔帐后面也各有一张龙椅。往日,南边坐的是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慈安太后。北边坐的是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今天,南边黄幔帐后的龙椅空着,慈安太后未到。她对政事兴趣不大,身体稍有不适,她便不参加,慈禧太后则从不缺席。小皇帝登基已三年了。三年来,无论召见任何人,他都一言不,如同一座木雕似的坐在那里。慈安不来,今天就只有慈禧唱独脚戏了。
"六爷。"黄幔帐后面传来慈禧清脆的声音。
"臣在。"奕䜣赶紧磕头答应。
王阐运《湘绮楼诗文集》卷九《录祺祥故事》:"恭之任事,委权督抚,朝政号为清明。颇采外论,擢用贤才能特达者,不为遥制。然宫禁婪索,亲王密迩,时有交接,辄加犒赉,则不足于用。而国制:王、贝勒不亲出纳,奉给庄产,皆有典主者,率盗侵以自给。及入枢廷,需索尤繁,王恒忧之。福晋父,故总督也,颇习外事,则以提门包为充用常例。王试行之而财足用。于是府中赇赂公行,珍货猥积,流言颇闻。福晋亦患之,而不能止矣。
"王既被亲用,每日朝,辄立谈移晷,宫监进茗饮,两宫必曰给六爷茶。一日,召对颇久,王立御案前,举瓯将饮,忽悟此御茶也,仍还置故处。两宫哂焉,盖是日偶忘命茶。而孝钦御前监小安方有宠,多所宣索。王戒以国方艰难,宫中不宜求取。小安不服,曰,所取为何?王一时不能答,即曰,如瓶器杯盘,照例每月供一份,计存者已不少,何以更索?小安曰,往后不取矣。明日进膳,则悉屏御瓷,尽用村店粗恶者。孝钦讶问,以六爷责言对。孝钦愠曰,乃约束及我日食耶!于时蔡御史闻之,疏劾王贪恣。它日,诏王曰,有人劾汝。示以奏。王不谢,固问何人。孝钦言蔡寿祺。王失声曰,蔡寿祺非好人。于是后积前事,遂怒,罪状恭亲王。"慈禧这篇错别字连篇的上谕如下(括号内的文字为正字):"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 以 (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 (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黄幔帐后面的太后注目看着跪在垫子上的小叔子。有两个多月不见了,他显得削瘦了一点,然而正因为此,更加突出了他棱角分明的五官和儒雅开阔的气质。他极像先帝,却比先帝更添三分男子汉的气概。顿时,年轻太后又忘情地想起她早逝的丈夫来。略停片刻,她的声音变了,变得格外的柔和温馨,仿佛是当年与先帝对话的兰儿,而不是两个多月前那位用严厉措词指责军机处领班大臣的威不可犯的皇太后。
"近来过得还好吗?"
"这段日子里,臣闭门谢客,反省思过,所获良多。"奕䜣回答,声调里带着忏悔的味道。
"六爷,先帝龙驭上宾,将祖宗基业扔给我们孤儿寡母,外头洋人欺侮,内里贼匪又四处作乱,我们姊妹好难啦!要保住祖宗的江山,我们姊妹俩没别的能耐,只有内靠五爷、六爷、七爷你们这班亲叔子,外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批文臣武将,才勉强把这几年支撑过来。现在虽说江宁收复了,但捻子、回民的气焰仍很凶,祖宗江山还在危难中。六爷,你要和我们母子一条心呀!"奕䜣听出了慈禧的话中之话,遂再次磕头奏道:"臣年幼不懂事,前向对两位太后多有冒犯之处,心里十分悚惭。近日重温列祖列宗的教诲,深感祖宗创业之艰难,两百多年来,江山维系不易。当此内忧外患之时,臣办事不力,有负太后重托,理应谴责。臣处周公之位而不能行周公之志,不仅将来愧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亦对不起臣僚百姓。臣心痛苦万分。"说到这里,奕䜣不觉失声痛哭起来。
奕䜣的表现使慈禧十分满意。究其实,她与奕䜣并没有多大的冲突,根本不是江宁城里的曾国藩想象得那样严重。
两宫垂帘听政后,奕䜣以皇室中的有功人员被封为议政王,食亲王禄双份,总领军机处,成为事实上的摄政王,权倾当朝。恭王府成了京城里除皇宫外的第一府第。一天到晚大门外车水马龙,冠盖如云,王府支出浩繁。这时,任过总督的岳丈桂良给女婿出了个主意:收门包。并说地方上的督抚衙门、两司衙门乃至府道衙门莫不都如此,否则,应酬的开支从哪里来?奕䜣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样一来,王府增加了一笔很大的收入。但时间一久,弊端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出门包,门包就有了数量大小之别。数量大的先得接见,数量小的往后挪。有的外官为了早得接见,不仅出门包,且贿赂门房,门房又乘机敲榨。到了后来,见一次奕䜣,甚至要交一千两银子的门包。这样一来,京师物议甚多。有次,安得海有要事要见奕䜣,门房不认识,开口便要他拿三百两银子出来。安得海说他是宫里的,门房说宫里的也要出。安得海不便说出慈禧的名字,只得打出三百两银票。过一会儿,门房出来说:"恭王事多,安排在五天后接见。"安得海急了:"烦你再去通报一声,就说有要紧事,请恭王务必在百忙中见一下。"门房笑嘻嘻地说:"那好,既有要事,再拿两百两出来吧,作特急安排。"没法子,安得海咬紧牙,又拿出二百两来。
就这样,安得海见一次奕䜣,用去了五百两银子。他气不过,将此事告诉了慈禧太后。慈禧心里颇为不悦。
御史蔡寿琪得知官员们对恭王府收门包一事普遍不满后,向太后、皇上告了一状。慈禧将折子给恭王看。恭王看后,追问是谁上的。慈禧告诉他是蔡寿琪。奕䜣脱口而出:"蔡寿琪不是好人!"慈禧听后皱了皱眉头。
奕䜣既以摄政王自居,每议及军国大事时,便常常表与慈禧观点不同的言论,而且侃侃高谈,引经据典,头头是道,慈禧辩不过他。她心里嫉妒,深怕自己被架空。平时在后殿议事,时间一久,太监除给两宫太后上茶外,也给奕䜣上一碗茶。有次太监忘记上茶了,奕䜣讲得口干,顺手端起慈禧的茶碗一饮而尽。喝完后,奕䜣才知拿错了,忙赔罪。慈禧一笑置之,然过后想起,心里不是味道。
后来,奕䜣鉴于军费支出大,提出裁抑宫中开支的建议,慈禧同意了。她想到裁抑的是别人,不会到自己的头上来。一次,安得海到内务府去领餐具。管事的太监说,奉恭王命,太后的餐具一个月一次,早几天才领过,这次不能。安得海不做声。第二天御膳房给慈禧开餐,端上来的盘盘碗碗全是缺边裂口的。慈禧惊问是何缘故。安得海为泄私愤,添油加醋地说了一大堆恭王如何克扣等坏话。慈禧听了很生气。
就这样几件事情,慈禧把它联系起来,暗自思考了很久。她认为奕䜣为皇帝的亲叔叔,又在辛酉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见识很高,才干超群,受到内外上下的普遍尊敬,且又这样胆大骄傲,不把她放在眼里,要不了多久,他会把她们母子当作傀儡,玩弄于股掌之中,到时候,甚至会把孤儿寡母赶下去,自己做起大清王朝的皇帝来。他是道光帝的亲儿子,当皇帝名正言顺,而自己弄的这一套垂帘听政,本是祖制所不容的。慈禧越想越觉得可怕,必须先下手为强!这个处事果决、心狠手辣的女人于是先动了手。她加给奕䜣的罪名是贪墨受贿、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一纸诏命,将奕䜣所有的职务全部剥夺干净。
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懦弱型性格的奕䜣,骤然遭此重大打击,措手不及。他想起三年前的那场大变动,想起肃顺、载垣、端华的被杀,想起执政三年来这位太后的手腕,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她的对手,要保全权力地位,唯一的出路是真正彻底地跪倒在她的脚下,顺从她的旨意。趁着慈禧三十大寿的机会,他投其所好,送了一份重礼:一整套法国进口的妆具和一双绣花鞋。那双鞋子上每只都缀着一颗径长一寸的东珠。管事太监告诉慈禧,光这两颗珠子就不下于五十万两银子。慈禧对这份重礼满意。她今天就穿着这双举世无匹的绣花鞋,眼睛望着鞋尖上的珠子,一边欣赏,一边思索。
罢了奕䜣职务后不到几天,以惇亲王奕誴为的满蒙亲贵,以军机大臣文祥为的文武大臣便不断上折为奕䜣说情,认为他功大过小,不应受此严惩,且国步维艰,正赖他砥柱中流,罢掉他,于国家大不利。甚至慈安太后也来讲情了,说我们姊妹终究是女流,天下还得要靠爷们支撑着。慈禧对王公大臣的说情置之不顾,尤其对慈安的话气恼。她嘴里不说,心里鄙夷慈安没出息:"女流又怎么样?女流就不能做事业吗?武则天不是女流吗,有几个爷们赶得上她?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圣母皇太后的本事!"心里虽有这个雄心壮志,但两个多月下来,御政不久的慈禧太后深觉自己的能力不济。先是她的书读得太少了。她亲手拟的那篇罢恭王的诏命,短短的两百来字,错字白字就有十多处,她自己不知。半个月后,妹夫悄悄告诉她,她羞得满脸通红。臣子们上的奏折,只要一涉及到冷僻一点的历史典故,她便不懂,又不好意思下问军机处,许多奏折她常常似懂非懂。再就是对六部官员,对地方上的督、抚、两司、将军、都统等重要官吏的出身资历、才学品性,她都缺乏了解,对于他们的迁升处置,她常常拿不定主意。尤其令她难堪的是,凡有关军事方面的奏报,她几乎不能置一字可否。她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国之主,她欠缺的太多了,她的细嫩的肩膀远不能挑起这副破烂而沉重的担子。这么多人对恭王罢职不满,也使她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威望,还不到使臣僚们诚惶诚恐、畏之懔之的地步。三十岁的慈禧比后来的老佛爷幼稚得多,但也明智得多。她清楚地看到:自己还需要学习,还需要培植党羽,树立权威,而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有人替她把这副担子挑起来的。环视皇室四周,先帝的兄弟们,惇王奕誴愚憨、醇王奕譞浅薄、锺王奕詥放荡、孚王奕譓年纪还小。再看近支王族中,也无一才干突出之人。比来比去,再无人超过奕䜣了。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洪天贵福本传: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洪天贵福一行逃到江西广昌县境内被清军追上,又一路紧跟到石城县。这天夜里,"在太平军离开白水岭后,敌军主将席宝田带后队赶到。传餐毕,他命令部将说不擒幼逆不得收队,立刻跟追,入夜追到杨家牌。他把军队四面部署完竣,到三更时候,鼓角一声,立刻向太平军的宿营杀进来。太平军惊醒,措手不及,洪仁歼、黄文英都被俘。这一支从湖州保卫幼天王洪天贵福出来的军队,由于领导者当敌军日夜急追已生战斗的紧急关头,犯了轻忽疏虞的大错误,就在杨家牌全军覆灭了。当敌人杀入宿营时,十几个忠勇的卫队保护洪天贵福冲出。敌人追得紧,过桥时,他跌下马来,卫队把他扶过岭。敌人追到,他和卫队都挤下坑去。敌人下坑来,把卫队都拿去,但瞧不见他。他等敌人向前追去,躲入山里。后来下山,辗转走过广昌、瑞金等地方,都找寻不到自己的军队,最后回头走到石城县荒谷中,敌人正在四山搜捕,听闻一个被俘的牧马小儿对他的同伴说幼天王走过这里了,就跟踪去追,把他俘获。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十月初六日, 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南昌殉国。"慈禧太后近来的心绪很好。这是因为,一来她对曾国藩所施加的一诬二揭三逼,旨在促使其加速裁撤湘军的手腕,完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曾国藩自己的奏折报告湘军正在一批批地遣散,富明阿、德兴阿的奏报也予以证实。她放心了。二是沈葆桢报告,他的部下席宝田活捉了小天王洪天贵福,请求押来北京献俘。这两桩喜事都为她的三十大寿大壮颜色。再加上奕䜣自己的表现,诸多因素的综合,使得慈禧决定宽免奕䜣的过失,重新起用。
"六爷,先帝在日,常常在我面前称赞你的忠心和才干,我们姊妹对你是完全相信的。先前的过失,既然已经认识了,今后不再犯就行了。皇帝年幼,我们姊妹阅历也不够,往后还要靠六爷多多辅佐。"这分明是要再起用的话,奕䜣又惊又喜,连连磕头,说:"太后宽宏大量,臣肝脑涂地,不足以报。""自家手足,不必说这样的话。"慈禧的话很恳切,声调也恢复了过去的亲热,"有几件事,六爷帮我们姊妹拿个主意。" "请太后示下。"
"江南方面,最近有两件大事。一是曾国藩裁湘军。他折子上说要裁去九成,甚至可以一个不留。二是沈葆桢抓了伪幼天王,他说要押来献俘。这两件事,六爷谈谈你的看法。""太后,"奕䜣思索片刻后禀道,"江宁攻下不久,曾国藩便立即着手裁军,足见曾国藩对太后、皇上忠心耿耿。此人乃宣宗爷特意为先帝破格简拔的重臣。宣宗爷和先帝都看重他既有才干又有血性,故而畀以重任。他果然不负所望,创建湘军,历尽十余年艰难,平江南巨憝。现在他又不居功自傲、拥兵自重,主动裁军,正是千古少见的忠贞之士,人臣之楷模。太后、皇上宜大力表彰,以培风气。倘若所有带兵的将帅都效法曾国藩,则祖宗江山将固若金汤。""喔!"慈禧点头赞同。奕䜣真不愧是曾国藩的知己,短短几句话,句句说到点子上。慈禧想起与奕譞、僧格林沁的合谋,心中不免有点惭愧。是的,奕䜣说得好,假若带兵的将领都像曾国藩这样,那真可高枕无忧了,应该大力表彰他!
奕䜣接着说:"为了表示太后对曾国藩忠心的酬劳,应当降旨让湘军保留一部分。这一方面表示朝廷对曾国藩的充分相信,同时也是形势所必需。因为长毛尚有余部,淮河两岸还有捻寇,湘军不能全撤。""你看要保留多少人呢?"慈禧问,她觉得奕䜣的话有道理。
"我看至少要保留三万人左右,太少了不起作用。""好吧,就让曾国藩保留三万。""基于这一点,臣建议伪幼天王不必押来京师献俘。""为什么?"慈禧一时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不追究叻天王下落及湘军免办报销册一事,可参见曾氏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给长子纪泽的信:"余于甲子年免办报销册,不追索金陵城内伪王库银之旨,不深究幼主下落之旨,及此次不复部议之旨,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伪幼天王是从江宁城里逃出来的。前些日子,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为此弹劾曾国荃。现在若把伪幼天王押来京师,弄得沸沸扬扬,这不是让沈葆桢大添光彩,而令曾国荃大失脸面吗?太后既然要表彰曾国藩的忠心,同时也就要宽谅他的弟弟的疏失。伪幼天王毕竟只是个小顽童,不能和伪天王相比,可以援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均未献俘的先例,命沈葆桢在南昌就地处决算了。""就依你的意见办。"慈禧明白了个中关系,爽快地答应了。
"还有一件事,户部奏请按旗兵、绿营例,命湘军将十余年的军费开支情况逐项禀报,以凭审核。六爷看如何办理为好?""太后,户部这是无事生事。"奕䜣断然答道,"湘军既不是朝廷经制之师,就不能按旗兵、绿营成例。十多年来,湘军军费大部分都是自筹,朝廷所拨有限。自筹的经费,何必去管它的开支!且这些湘军将领,起自闾里,从未受过朝廷的正规训练,说不定根本就没有保留过往来明细账目。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一时叫他们逐年逐项申报,这不是给他们出难题吗?再说,湘军正在裁撤之时,裁则一了百了,还提这些事做什么!朝廷只希望他们早点裁掉为好。倘若他们借此拖延时日,或干脆不裁,岂不因小失大!""六爷说得对!"慈禧由衷赞同奕䜣的见解,为了追回几个钱而误了裁军大事,真是得不偿失!她由此更感到奕䜣人才难得,遂郑重宣布:"六爷,从即日起,你仍回军机大臣本任,总理军机处。"奕䜣先是一喜,忙磕头:"臣奕䜣谢太后圣恩。"继而又想:"议政王"头衔为什么不还给我呢?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扣留?正在乱想时,慈禧已下令了:"你跪安吧!"奕䜣颇为失望地磕头,托起三眼花翎大帽,面对着黄幔帐后退。刚走到门帘边,正要转身出门时,又传来慈禧的声音:"六爷。"奕䜣连忙站住,心想:一定是太后记起了我的"议政王",要还给我了。忙跪下,答道:"臣在。""曾国藩奏江南贡院即将建好,定于十一月初举行甲子科乡试。江南乡试中断了十多年,今年恢复,是一桩大事,主考、副主考放何人,你与贾桢、倭仁等人商量一下,看着办吧。" "是!"奕䜣怅然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