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眼红就毁灭他
以上两点均是张松准备做的。
其他的将是巩固农业发展的人才。
他准备搞出杂交水稻。这种稻谷每亩的产量是一千斤左右。
这样庞大的产量将会让大明远离饥饿。
在二百多年后的小冰川期,即便是十年年不种地,也能够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一个宏伟的计划往往需要一般有能力的人才。
所以张松不会停止招聘人才。
他想将这些招聘计划扩张到周边县城,乃至于金陵之外。
吸收更多的人才才能够创造辉煌的时代。
决定有没有发展前景,当然是取决于你能够吸收多少人才。
接下来张松江招收计划的宣传单不断的向周边县城辐射。
加上之前所做的广告很快。就有许多人来应聘。
张松在周边县城挖人才,刚开始这些父母官还没有什么反应。但到最后发现人才缺失,导致自己这边的发展也陷入停滞状态。
这些县令大人终于就坐不住了,他们齐聚一堂。
商量着怎么对付张松。
常言道树大招风。
人太聪明,会遭人嫉妒。
回收的是以吕家为首的吕信。
吕信他提出要围剿张松。他们这边也学着张松的样子,搞起了农业以及改革县城。
“话说吕大人,我们这边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如愿以偿,主要是我们的经济能力不行。”说话的是江乘县县令李不轨。
“只有吸纳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够让我们县城发展正常化并且超越六合。”
吕信信心满满的对诸位说道。
他不明白的是自己这一群人跟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李不轨,上次很让朱元璋不高兴。
之所以没有处理他,完全是看在李文忠的面子上。
要不是这样,李不轨的坟头草已经有一人多高。
而这个愚蠢的家伙是否没有觉察到异样。
要他聪明一点的话,早就觉察到朱元璋对他的不高兴,并且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自己站在了对立面。
在这个即将过旧年的节骨眼上,金陵周边的县城开始了人才大战。
以吕信为首的这个小集团拿出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待遇。
“我们要拿出比张松还要高的银子来吸收人才。并且街道建设也模仿张松的方式,咱们没有他聪明,但可以照抄作业。”李不轨道。
“可是哪里来的银子?”吕伟道。
吕伟是吕信的堂弟。
他说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命门。
张松之所以能够把县城发展的那么好,完全是他的象牙经营了一些酒楼和饭店。还开设了钱庄……
而这些朱元璋早就知道,却没有当回事。
就好像是任由他发展,不横加指责。
而其他县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
他们不清楚朱院长什么时候就算他们的账。
因为他们每个屁股上都有一坨不干净的东西粘着。
只要引起朱元璋的注意,稍微查他一下。
那么他们将会原形毕露,等待他们的将是朱元璋雷霆风暴一般的反腐行动。
所以说身正不怕影子歪。而他们的身子已经歪了,根本就不敢像张松一样大刀阔斧的做事。
所以说仿照张松的模式也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可恶啊,我也知道咱们缺的是银子。”吕信说到这里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震得桌子上的茶杯倾倒了一桌子的茶水。
“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够走一步算一步,至于能够做到哪一步就看命运以及造化。”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不由得显露出一丝不快之色。
急也没有用。因为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
一直在旁边没有吭声的赵兴伦此刻说话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我点明……我们可以跟那小子使绊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不过人家就破坏人家。
赵新轮的话像是黑夜中的明灯,让这些家伙找到了方向。
“话是这么说,但事情却不能这样做吧?”在他们看来,这纯粹就是在找死。
找死的行为,真令他们感觉道悲剧连连。
“做大事就不要怕,瞻前顾后什么也做不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要跟张松硬杠一次。
“那小子在朝廷里人际关系没有,我们这么雄厚,怕什么怕?”李不轨阴邪的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处理张松不过是小菜一碟。
他们在场的人或多或少在草地里都有人,而张松是一个光杆司令,他没有人际关系。
也没有值得信赖的小团体。
别看他们办事的能力不足,但整人的手段却是非常的腹黑。
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扬长避短。
“你们有所不知,六合的吕家,300多口人离奇死亡……至今仍然成为一段悬案。”
吕信说到此刻,咬牙切齿。
六合吕家,跟他们家族也是有着亲戚关系,在古代的社会一个地方的大家族往往都是盘根错结,他们的利益互相勾结以至于能够对抗朝廷。
六合吕家又跟太子妃有着莫大的关系。
所以说,在朝天里怨恨张松的人大把的存在。
“明眼人都知道是张松这家伙搞的鬼,但我们却找不到一点证据。”赵新轮道。
“怕什么?咱们可以散布谣言。”
李不轨邪恶的笑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地狱般的神色。
“对呀,常言道众口铄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咱们只要把舆论搞起来,不得不让朱元璋重视,只要朱元璋重视的话,这件悬案也很快会水落石出。”吕信他们觉得搞经济搞不过张松就毁灭他。
自己做不到的,又或者说自己达不成的事情。
看着别人就觉得眼红。
所以要破坏张松的六合县,就让他身败名裂是最捷径的方式。
在办法敲定之后,他们就找到一群无所事事的人去散布谣言。
很快,整个金陵城都开始流传张松杀了吕家三百口。
而这些谣言很快又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也纳闷这件悬案,但因为每天要处理太多政务,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