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汉室之名,天下大势
闻言,天刀宋缺脸色瞬息变化。
汉室之名?
岭南宋家一直秉持著恢复汉统的精神,四大门阀及各地起义军相继独立,四大门阀中只有宋阀由於远离中原加上宋缺一向不喜欢参与门阀斗争,所以能够置身事外。
外交方面由於其馀三大门阀都有胡人血统而宋缺一向讨厌胡人,所以关系都不是太好。
三大门阀中目前来看最有希望成就帝位的,自然是李阀。
可惜李阀一样有胡人血统,故而送去和从未与李阀合作。纵使李世民提出各种条件,乃至于做出各种承诺,他也是避而不见。
而如今大秦帝国来到双龙帝国,短时间便拿下许多疆土,如今更是拿下扬州,得到传国玉玺。
如此行为,着实让宋缺震撼。但更加震撼的便是嬴政所说的汉室之名,那可不正是他最为在意的么?
“荒天公子是何意思?”
天刀刀意收敛,庭院恢复平静。
“宋阀主认为呢?大秦帝国以汉室之名邀请宋阀主加入,莫非宋阀主不愿意?不愿意让汉室恢复统治?”
嬴政笑着说道,宋缺心念电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敢置信看着对方。
大秦帝国也是汉室?
他迅速回想关于大秦帝国的诸多事情,奈何信息实在太少,他本人更是从未到达大秦大陆,自然不清楚那里的情况。
“还请荒天公子明示,大秦帝国,可真是汉室?”
“当然,大秦帝国便是汉统,统御整个大秦大陆。天底下除了汉室,谁人能做到这一点?”
蓦然间,嬴政心中也有一些傲气流露出来。天下民族甚多,但这方世界上能够做到统治整个大陆的,唯有大秦帝国,唯有他才能做到。
宋缺深吸一口气,果然如此,果然如此!
大秦帝国还是汉统,他并不怀疑这点。因为这个世界的特性,许多民族都是外迁到其他大陆,从而建立起诺大帝国。包括一些江湖门派也是一样,例如双龙帝国有少林寺,在天龙帝国也一样有少
林寺。
这些事情并不神奇,因为他们本是同源。
如今说来的话,大秦帝国真有可能就是来自汉室,这令他有些许激动。
双龙帝国格局变化莫测,杨氏已经覆灭,难以再恢复汉统。其他三个门阀皆有胡人血统,这是他最为不满的。曾以为难以恢复双龙帝国汉统,可如今这位荒天公子所说,无疑为他带来希望。
他早年登上阀主之位,整顿岭南,平定夷乱,联结南僚诸雄,时皇帝杨坚扫荡南方,以十万大军欲征岭南,宋缺率一万精兵对阵,双方决战於苍梧,宋缺十战十胜,杨坚遂采怀柔政策封宋缺为镇
南公,宋缺虽然接受封号但从未上朝,杨坚一生以未能收服岭南为憾。
但他亦是小心谨慎之人,岂会那么容易便相信嬴政之话?
“还请荒天公子拿出证据,证明大秦帝国乃是汉统。”
“证据?如此的话,大秦帝国皇帝乃是嬴姓,赵氏,名政。如此,可足够?”
嬴星,赵氏,这已经足够证明一点。
宋缺心中一顿,那可不就是汉室吗?如此说来的话,大秦帝国确实就是汉统。至于这证据的真实性,只要稍稍了解一下,自然能够知道大秦帝国皇帝姓甚名谁。故而,这证据不太可能作假。
确定了这些事情,宋缺脸上多了许多笑容,道:“既然是汉室之名,而且已经拿下扬州,得到传国玉玺,宋某没有拒绝的道理。但希望荒天公子明白一点,宋阀同是门阀,当年杨坚赐封,但宋某
从未商朝,若是……”
“这一点宋阀主可要重新考虑,门阀有双重身份,宋阀主应该明白。大秦帝国要的乃是整个双龙大陆,而非区区一双龙帝国。慈航静斋想必宋阀主很清楚,有慈航静斋与魔门同在,自然少不了无
数争端。慈航静斋如今支持的乃是李阀李世民,也便说支持的乃是胡人。呵,慈航静斋这一招,很有意思。”
嬴政悠然摇着扇子,星眸冷芒闪烁。
慈航静斋说的要摒弃民族之见,这一点嬴政嗤之以鼻。天下,只能汉室统治!
慈航静斋如此做,那便是要与整个汉室为敌!可惜她们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凭借多年来的江湖地位,影响了整个江湖的选择,这一点很遗憾,
宋缺也曾经因为这些缘故,而与慈航静斋闹得不痛快。
说起这门派,宋缺心头一沉。
他最为清楚这门派之人有多倔强,她们认定的道理,从来不会改变。哪怕在天下人看来是错的,她们也不会有所改变,会硬生生将其扭转过来。而手段,有些并不是那么光明。
江湖势力影响到皇权,在双龙帝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多少皇权更替就是因为慈航静斋!
双龙大陆广阔无比,但多次战争皆有江湖正邪两道在背后操纵,很直接的影响到皇权更替。
现在慈航静斋支持李阀李世民,那自然的便是要与大秦帝国发生征战。
难以想象,在如今天下大势复杂无比的情况下,大秦帝国强势现身,拿下皇权,又是汉室,慈航静斋竟然还不重新做出选择,反而继续协助李阀李世民,有推翻大秦帝国之意。
“荒天公子所说,宋某已经明白。如今天下大势变幻莫测,但大秦帝国能以剿灭叛军之名,强势攻伐任何一个势力。届时若是与李阀对上,慈航静斋交给宋某便是。对了,先前有一汉室起义军,
宋某看着有些能耐,不知荒天公子……”
宋缺做出承诺,对嬴政来说这再好不过。
只是说起那汉室起义军,嬴政心中一突,顿时明了。“宋阀主说的可是少帅军?少帅军虽有才能,但情感终究使得少帅军上不了台面。似乎,那少帅军已经与慈航静斋有过碰面,慈航静斋正准备
将少帅军拉入李阀之中。”
“什么?又是慈航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