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空间:重生农女逃荒记 > 第169章 豆腐坊再开业

第169章 豆腐坊再开业

呼吸着南方水汽丰沛的空气,姜三壮舒服得直哼哼。

姜瑶瑶抿嘴,勉强按照阿奶的苛刻要求在玄牝空间里找到一株长势不好,只长个头,枝叶不多的小枣树苗,放置在远处野草丛生的杂木缝隙里。

等走近了,她才当作刚看到,指着在风中微微摇晃的细小叶子开口:“三叔,那是不是枣树?”

姜三壮顺着侄女手指的方向看去,只看到绿油油一片,凑近才发现藏在杂木丛中的细弱枣树,他挖了枣树,看看天色斟酌片刻,绕了一大圈,才带着几个孩子回去。

到家时已经是傍晚,看着弟弟将树种下,姜三壮颇为满意,不管枣树能不能活,反正他完成了老太太的要求。

姜三壮环视院子一圈,选了个好位置,摆上两把椅子,躺上去假寐。

姜老太下楼,见儿子松松垮垮的模样,直接一拐棍敲上去。看过了孤零零立在天井正中的枣树才算满意,

姜瑶瑶双手捂脸,三叔天天上赶着挨揍,也不知算不算一种病。

两天后,姜家收拾好宅子,修缮好潮湿腐败的楼梯,将房间分好。一家人全都住在二楼,一楼低矮潮湿,按照三婶的说法,那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

好在二楼屋子不少,虽然面积都不大,但挤挤挨挨,也能住下。

在泽城安顿下来,接下来就要为生计考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泽城的豆腐不知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口味。”刘家嫂子表示担忧。

泽城物价比千石城要高许多,至少千石城几乎不要钱的石头,在泽城就价格昂贵。在千石城,打个石槽,只需要工钱就好,若是家里有人会做,更是一文钱都不需要掏。

而在泽城一方石料,要价上百文。

“这有什么难的,各家豆腐都买来试一试,总归都是豆子做的,没什么新奇。”老太太并不觉得这是个难事。

姜瑶瑶坐在旁边撸猫,这种事情,她一个小孩子插不上嘴,全家都当她是个小孩子,哪怕内里有成年人的灵魂,也没法子。距离水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她看来在泽城暂时安顿下来,远胜过在外面奔走。

于是,姜家连续吃了半个月豆腐,姜瑶瑶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豆腐味。

以往吃自家磨的豆腐还好,毕竟味道不错,家里做的花样也多。泽城这边,全都是白豆腐、老豆腐、水豆腐,有的豆腐坊不知是水质不好,还是豆子用的不好,抑或是火候、石膏比例没把握好,味道极为难吃。

好在吃了半个月,家里面大概有了底,大抵知道泽城这边的口味,豆腐坊又开始张罗起来。

泽城房屋拥挤,比不得千石城开阔,姜家本来准备在自家一楼做豆腐,几次三番规划后,总觉得捉襟见肘,做豆干豆皮,又不能捂着,无奈只能租下距离家门口不远,临街的一处稍微宽敞一些的宅子。

采买石料、打造用具等等许多事情,姜家足足忙了小半个月,一文钱没赚到,反倒是先花出去几十两银子。

姜老太心痛到肝疼,几次想把家里的五头驴卖掉两三头,也算回本。她早就听儿媳妇打听过,泽城就连牲口都比千石城贵。

“娘啊,这驴以后还要送货呢。城里一半水路,一半旱路,这要是谁家要几百斤豆腐,咱们怎么送?”

姜三壮搓手。

他早就觊觎这几头驴了,鹿胶快被他霍霍干净,外面买太贵,现在手头有的也只有驴,再养一段时间,用驴皮熬胶,还有肉吃。

上有龙肉,下有驴肉。

他就馋这一口。

家里的豆腐坊步入正轨时,已经到了腊月。

豆腐、豆芽、豆干、豆皮、豆腐脑,外加豆花饭。姜家也做早市和午市生意,仰仗刘家嫂子的好手艺,加上姜家人针对泽城百姓口味的改良,姜家豆腐坊在泽城立下跟脚,打出了名号。

腊月里,临近年关,全家上下都忙碌起来。

泽城百姓最喜欢干豆皮,早早就在姜家定了许多,干豆皮做起来麻烦,泽城这样的气候又不好长期保存,不可能提前太久准备,姜家只能连日赶工,全家老小齐上阵,才算勉强将豆腐坊撑起来。

豆腐、豆芽、豆花饭也要照做,豆腐坊几乎是一天到晚火不熄,驴子不停转。

从最开始的一个磨盘,改成三个磨盘,五头驴子轮番上阵。

顾不得去外面割草,捡柴火,只能去外面买,这又是一笔大支出。

姜瑶瑶有心把玄牝空间里的柴火和杂草拿出来,都因为太忙找不到机会。

一时间铜板进进出出,哪怕是喜欢坐在床头算账数钱的老太太,都顾不上静下心数钱。她还要坐在自家豆腐坊门前收铜板呢。

姜瑶瑶和大小花负责白天烧火,晚上有大人轮着。姜琼玉原本要支个摊位继续老本行,给人写信抄书,摊位刚摆白天,家里便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他只能天天守着磨盘给几头驴子加餐,清理豆渣。

宋唐发挥了自己继承自宋家糖铺的本事,在发现老太太力有不逮算不清楚账目后,郑重从老太太手里拿过了算盘。

他从小耳融目染,颇有天赋,账目进出往来,笔笔支出详细,每天都能算出毛利润,预估出净利润,让家里人慰藉一二。

忙忙碌碌一直到了过年,腊月三十那日,家里腾出一个时辰时间,打扫屋子,换上桃符,热热闹闹吃一顿饭,算是这将鸡飞狗跳的一年度过。

第二日,大年初一,按照往年的习惯是要走街串巷去拜年的。

以前在姜家村,姜家还能与姜家族长拜年,虽说姜家村的族长与他们不是同一支,但一笔写不出两个姜字,往前数几代、十几代,总归沾亲带故。

在玉州城时,距离姜家村不远,还有几分乡音在。哪怕是千石城,也属北地,至少气候有几分相似。

如今在泽城,乡音不在,周遭环境大不相同,风土人情有异,平日忙碌注意不到,现在好不容易闲下来,倒是有几分惆怅。

姜瑶瑶起了个大早,穿上阿娘做的新衣裳,带着孙桂娘做的小花簪,咚咚咚踩着木质楼梯下楼,就见大人们围着天井长吁短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