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严复奉母杖
她撇撇嘴道:“刚好我家老太太用得着,姐们今天让宰一刀,说吧,多少钱?”
“用得着这么壮烈吗?淘换一根拐棍儿搞得跟上菜市口似的。”
常闲也跟着撇撇嘴:“瞧您集美女、学霸、土豪于一身,给您一个脆价,三万!“
“我就一实习记者,哪里就土豪了?就这么一根破竹子敢跟我要三万?您觉着我的脑袋跟那大脑贷一样大?洪七公用的不成?“
郑大记者义不容辞的将美女和学霸收下,把土豪甩开,尤自为那大脑袋感到愤愤不平。
常闲懒得跟这位解释什么叫小官窑,这位大小姐身上从上到下的服饰,看着简单,实则奢华,就跟这竹杖似的神物自晦,这物件就该往您那儿去:“您再上手品品,细品品。“
“听说洞庭君山岛上有湘妃泪竹,这竹杖的紫斑有如泪痕,莫非就是湘妃泪竹?“
常闲摇摇头,道:“湘妃竹的泪痕,深入竹质,从侧面看,这根竹杖的泪痕,浮于竹皮,不是湘妃竹。“
他施施然指点道:“佛面杖,俗称定光佛杖,产干闽省龙岩、永定、武平等地。苏轼曾经送过一杖给罗浮长老,留下两句诗,“十方三界世尊面,都在东坡掌握中。”“
郑芒这下高兴了:“您的意思是这是苏东坡送……”
“想什么美事呢?“
常闲截断她的话道:“要是苏东坡的那根佛面杖,哥们自己个儿就留下了,真拿出来的话,三万,三十万给您瞧一眼……“
学霸毕竟是学霸,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逆向思维一推:“看您神叨叨的样子,应该有什么道道,咦,这儿是不是带着一个字啊?这个竹节也有,嗯,四个竹节都有,复……奉……慈……晖……?”
“什么意思?“
郑大记者丹凤眼圆睁,眼珠子都要蹦出来了。
竹能凌云因有节,这根五节竹杖有四个竹节,在每个节的紫斑上细细的雕刻着一个小字,不过黄豆大小,不规则的字形顺着纹路,完全不现形,导致郑芒两次都没有发现。
郑芒发现了玄机,抬头看到常闲翘起的拇指,心里居然有一种成就感,她不知道这就是古玩让人沉迷的地方,探幽寻微,一点点剥开历史的面纱,那种感觉是很让人乐在其中的。
现在的郑大记者就开启了论文模式,不用常闲在一边捣鼓,自顾自的嘟囔:“慈晖。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所谓“仰望慈晖,孺慕弥殷“……“
“复奉,应该是一个叫复的人奉敬母亲的孝举……“
看着眼前的这位明明是门外汉,却能一点点的抽丝剥茧,常闲先前说学霸还带着一丝调侃,这下也是心下佩服。
郑芒抬头看到常闲欣赏鼓励的目光,肯定了自己的推理。
继续道:“闽省的佛面竹在国内并无盛名,津门跟闽省遥遥万里,必定是因为此人老母亲是闽省人,才伴身家乡之竹……“
“旅居津门的闽省名人,复……“
“哈哈!知道了!严复!吾系卅年老津门的严复!“
郑芒解开谜底,高兴的大叫:“对不对?对不对?这是严复孝敬他老母亲的佛面杖!姐们还是有几把刷子吧?“
常闲真诚的微笑道:“厉害!学霸中的扛把子!可称为记者界的福尔摩斯!“
“一座津门城,两个闽省人。寻求真理的严复的奉母佛面杖,三万块钱真是业界良心,要是找上傅雷先生、杨绛先生、季羡林先生这些翻译大家,恐怕三十万都不带眨眼的吧?“
郑芒脸上还留着两坨兴奋的红晕,点点头:“既然这根竹杖有严复先生的背景,三万块钱确实是友情价,我就收下了,姐们承你一个情,改天请你吃饭!“
对于郑芒来说,用自己亲手揭秘的严复奉母竹杖去孝敬自己的祖母,有什么礼物比这个更有意义呢?
常闲想起早上那虎头虎脑的馄饨,“吃饭啥的就算了,真得空的时候,还不如请哥们去劝业场那儿听段相声。“
……
”清代以前,在记述历代文化遗留的文物时,一般使用“骨董”或“古董”,清代以后,通常称其为“古玩”,即古代文玩之代称。”
随着三万块钱的到账,合作协议的前置条件已经完成。
作为乙方的小常老板自然要开始履行职责,为身为甲方的郑大记者讲古。
“那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文物”这个词呢?50年代,在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中,有人以《书经》“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为理由,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因此,古玩业便通称为文物行业,古玩店改为“文物店”……”
郑大记者一边拍照,一边运笔如飞。
……
“沈阳道最有名的就是古玩鬼市,那鬼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宋朝经济繁荣,又取消了宵禁制度,“鬼市”就诞生了。
宋朝的《丁晋公谈录》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臣徐铉有一天凌晨起床准备上早朝,发现侧院门前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卖古董的,应有尽有。但是天一刚亮,这个夜市就烟消云散了。其实,徐铉看到的,就是“鬼市”。”
常闲喝口水接着道:“像欧阳修等都曾见过鬼市,自古以来呢,鬼市就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夷坚三志》里说,杭州城里有这么一个卖肉的商贩,名叫孙三,每天他出门都会对媳妇儿大喊一声:看好咱家的宝贝猫,千万别丢了啊。
时间一长,别人都好奇这猫到底有多宝贝?有人就偷偷看了,原来是一只罕见的通体红色的猫。事情传开,这只猫就被有钱人高价买走了。
嗨,养了几天这猫就开始掉色,从红猫变成了普通的白猫——原来是染的。买家去找孙三算账,才发现孙三一家早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