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法
没错,斐裁之所有信心把城墙在短短二十日之内增高到二丈五,他所依靠的,就是号称穿越者必做的神器之一——水泥!
准确的说,是打算做“土法水泥”。
毕竟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设备,搞现代水泥完全就是一件没影的事情。
嗯……
必须承认,像斐裁这种学渣在现代社会虽然狗屁都算不上一个,但真要是穿越到古代,打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却有着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就拿眼前急需的水泥来说,这事放在城里长大的文科生面前固然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放在寻常理科生面前,也大概率不会是立即就能上马的项目;
但是对于斐裁这种在农村长大,尤其是在中原地区的农村长大的男孩子来说,却连屁都算不上一个——至于其中的原因,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村待过的人自然都知道。
………………
而所谓的“土法水泥”,制作方法其实并不难。
简单来说,只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选料选择。
这玩意的原料极为广泛且廉价,黏土、砖头、各种陶土碎片、陶瓷碎片、耐火砖、矿渣、煤渣统统都可以——即便在古代,这些东西中的绝大部分也并不罕见,而在中原地区,黏土更是烂大街的存在。
第二步:原料初加工。
不管是现代水泥还是土法水泥,都是粉末状的存在,因此必须将收集来的原料先洗干净后焙干(一定要洗干净),碾压成细粉——这事其实也不难,即便是古代,不管是石臼、石碾、石磨,以及筛粉用到的细筛都不是什么金贵的玩意。
只不过,要想造水泥,对于原料的粉碎程度还是有要求的——虽然说不要求400目或800目的高标准,但180目的最起码水平是要保证的,否则话,水泥后期的转化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说不定还会成为豆腐渣工程。
因此,在没有各种精细化粉碎器械的古代,这一环反而成了造土法水泥过程中最耗时耗力的工程——180目就是4900孔筛/cm2,光这种筛子,就需要让工匠们连夜做上上百个。
第三步:熟石膏的制作。
由于貌似古代并没有熟石膏,甚至连生石膏都很少用到,因此这一环需要由斐裁亲自指导完成——这玩意是调节水泥凝结速度用的,虽然在各种材料中的用料占比不超过5%,甚至可以不加,但如果没这玩意的话,水泥的质量却很受影响。
不过熟石膏的制作也及其简单,首先将寻来的石膏矿(这玩意中原地区也多的是),将其碾细;
然后将铁锅中加热至130-180度,把石膏矿粉放进去翻炒,炒至黄灰色即可——虽然当下并没有铁锅,但是有铁釜(类似于汤锅)啊!只不过就是加热翻炒而已,用这玩意效果一样。
第四步:原料配比掺和。
各地的土法水泥配方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但在斐裁的老家,一般是凝固物原料粉末取75%(分别取75%或者混在一起取75%都成),生石灰20%~23%,熟石膏2~4%。
把这些东西严格按比例掺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土法水泥了——别小看这玩意,如果中间的瓷器或者粗陶粉末多的话,做出来的土法水泥耐酸盐碱的性能往往比现代水泥还好,虽然说初期强度不高,但只要在高温环境下养护个两三个月的话,其强度就会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增长,
而且吸水性强、放热性低,其后期表现绝对不会令人失望。
至于说需要养护两三个月后才能让这些水泥的强度跟现代水泥相媲美会不会出问题……
拜托!
平原县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城墙高度来形成地利之势——上面拼接的那层能不能达到原有城墙的硬度,真的很重要么?
于是乎……
第二天,当平原县的衙役们连同里正不分商户和居民,挨家挨户地告知县里面正在大肆收购黏土、陶土器碎片,并严令各家铁器坊务必要将铁矿碎渣、煤渣悉数上缴时,整个平原县的百姓彻底懵圈了。
见过上任后刮地三尺的,但没见过这样刮地三尺的。
喂喂喂,你确定你不是过来收破烂的?
………………
而此时,城北官匠营里,数百个匠户正分作好几个大区,分别将收来的那些玩意碾压成粉——诺大的营区里满是号子吆喝声和驴马的嘶鸣声,看起来既热闹,又混乱。
一名主薄小心翼翼地避过几个碎片横飞的石臼,疾步如飞地绕过一排正在用石碾压碎渣的驴马,走到斐裁面前一躬身:“见过明府。”
斐裁笑呵呵地点了点头:“有劳阮主簿了……临时把所有的匠户调过来做水泥,骁果营那边可有怨言?”
跟唐一样,隋朝用的也是从西魏时代延续下来的府兵制,走的是兵农合一的路子,而骁果营就是各县负责戊守任务的部队——也就是大家所理解中的县兵。
只不过,各地的骁果营虽然名义上是装备自筹、兵马自备,但实际上这些装备基本上都是要交由官匠营来打造,再加上从去年起山东各地的流匪猖獗,骁果营这边的各种军械物资需求量一日比一日大,如今斐裁一声令下,把所有的匠户全部拉过来做之前闻所未闻的那劳什子“水泥”,骁骑营那边要说能高兴,那铁定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阮主簿闻言,脸上恰如其分地出现了一丝难色和苦笑,嘴里却应到:“还好、还好。”
心中却想着,骁果营的那群丘八算什么,城中的那些世家大户才叫麻烦呢。要不是眼下流匪出没,再加上老夫在那些管家面前略有几分薄面,今天估计你连一半的工匠都集不齐——隋朝的工匠技艺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各大门阀的自用精巧之物固然会交由自家豢养的工匠打造,但一些常用之物也会交给官方的匠户去打造。
只不过很显然,阮主簿这番颇见功力的邀功手段今日却是媚眼抛给瞎子了。
眼下的斐裁固然因为吸收了这具身躯部分记忆的缘故,对某些官场上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他骨子里依旧是个来自后世的傻憨憨——在他看来,既然流匪围城在即,又有自己这个一县之长亲自下的命令,大伙没怨言不是应该的么?
之前问的那一句,只不过是这货融合了原本身躯记忆后,下意识说出来的开场白罢了——就跟后世大家见面寒暄的“你吃了没?”一个路数。
见到斐裁竟然只是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后便不再言语,阮主簿和跟在斐裁身后的郑县丞讶异地瞥了这货一眼。
都说这位信任的县令是个不学无术的窝囊废,如今看来……貌似很懂驭下之术的样子?
………………
“明府,官匠营共计367位工匠,除了生病卧床的17位之外,其余尽在于此;只不过大伙之前都未曾听闻过这水泥,不得其法之下……恐怕有负明府所托啊!”感觉自己之前被下了一记杀威棒的阮主簿一脸的惭愧,悄无声息地给某位新县令下了个套子。
在斐裁的命令中,对于他所需要的7种细粉,官匠营每天至少要保证每一种的产量达到5吨之数,合起来便是35吨之数——这数量乍看起来并不多,但问题是,他对于这些粉末的要求是要达到“极细”级,也就是最少200目。
这个对于当下的工匠们而言,就很是有些折磨人了——将小麦磨成这么细的粉倒没什么难度,但是要将一堆陶片和废铁渣磨成这种程度的粉末,绝对是要人命的做法。
其实对于这种问题,阮主簿和官匠营的主事倒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之所以故意将这些工匠的活计安排的既混乱又效率低下,那其中必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示不示威或者邀不邀功的其实倒是小问题,主要还是得让新来的县令知道这一摊子事离了自己不成。
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谁也不知道这个不学无术的废材,会不会把火烧到自己身上不是?
只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备下来的这通手段,还没发挥其邀功的作用呢,就率先成为了自己的反击手段——在他看来,这个不学无术的新县令,极有可能就是打算拿着自己开刀立威。
哼哼,生产调度之法虽然为当今读书人所鄙,但其中委实大有乾坤,个中玄妙远非看过几本书就能洞彻领领悟——再说,现在哪有什么书会给你说这个?
反正你那劳什子水泥乃是前所未见之物,按照朝廷法度来说,就算是我等无法足量生产,也怪罪不到我头上——如今把烂摊子往你身上一丢,我看你怎么办!
想到这,恭恭敬敬垂首祈罪的阮主簿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幸灾乐祸的弧度——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你这个靠着女人补缺过来的废材还想拿我立威?
哼哼……
某个后世穿越而来的笨憨憨却对阮主簿的小心思毫无察觉,斐裁扭头看了看挤在一起扎堆乱忙的匠户们一眼,理解地点了点头。
在他想来,虽然叫做“土法水泥”,但这玩意对于千余年前的隋朝人来说,的确是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不得其法也很正常;
再说了,对于一个对华夏历史只是一知半解的学渣而言,“古代”就意味着生产力落后,生产模式落后,全然不知道秦汉朝就已经有流水化生产体系的他,看见这些匠户们扎堆一同瞎忙,竟然也觉得挺正常。
沉吟了一下,回忆起了当初小时后在农村舅舅家帮忙生产土法水泥的经历,斐裁大手一挥:“劳烦阮主簿把各个工头召集过来,本县有话吩咐。”
阮主簿听到这货竟然不求助于自己,而是让自己把所有工头召集过来,眉头忍不住一皱:“不知明府召集工头有何吩咐?”
某个穿越而来的废材明显没有听出这句话中明显僭越的意味,哈哈一笑:“既然阮主簿心忧官匠营生产不得其法,效率低下……刚好本县偶得一法,可使匠户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阮主簿脸上先是恰如其分地展露出一丝惊奇,眉眼间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讥讽,躬身问道:“敢问明府,却是何法?”
斐裁脸上带着一种后世*丝特有的优越感敢,神秘兮兮地把嘴巴侧近阮主簿耳边:“分工合作,流水化生产……不知道阮主簿听过没有?”
!!!
阮主簿脸上的表情再也绷不住,露出浓浓的惊骇之色。
虽然流水化生产这个词阮主簿没听过,但分工合作之法却是从秦汉时期在匠户中传承至今的司造秘法,非世家传承不可得。
这个废材究竟是什么来头!??
阮主簿与郑县丞对视一眼,眼睛中写满了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