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西域谁主沉浮
现在的西域属于漠西蒙古,很多人可能都很陌生。但如果提起准噶尔部,很多人可能就很熟悉了,准噶尔部曾称雄西域。和河套草原部落抗衡上百年之久,搞得它们头疼不已。
实际上,准噶尔部不过是漠西蒙古诸部中的一个,漠西蒙古的实力可想而知。其实看看漠西蒙古诸部的实力,才知道曾经的蒙古人有多强大。
漠西蒙古是人们对大漠(蒙古那些荒凉的地方)以西各部的称呼。蒙古帝国崩溃,蒙古诸部落和汗国四分五裂,蒙古本部归元帝国管辖。
明初,徐达率领明军攻破元大都。元顺帝率领皇室北逃,回到了草原,在蒙古草原建立北元政府。
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屡次北伐,不断攻击北元。北元在明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在蒙古部落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北元统治。蒙古草原分裂,逐渐形成瓦剌和鞑靼两部。
鞑靼名义上,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控制蒙古草原东部。而瓦剌作为黄金家族曾经的姻亲,统治着蒙古草原西部,且与东部的鞑靼争斗不休。
这里的瓦剌,就是漠西蒙古。明朝称呼漠西蒙古为瓦剌,是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
明末,漠西蒙古分裂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以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这些部落散居在中国西北、中亚乃至东欧草原等辽阔的土地上。
虽然诸部有一松散议事机构丘尔干(蒙语“会盟”之意)协调各部关系,但各部分牧而居,各不相属。
准噶尔部非常强盛,其他几部也不差。和硕特部迁到青海后,不久入主西藏,在西藏、青海和西康地区建立和硕特汗国。
但由于和硕特汗国遭到了准噶尔人的威胁,所以和白马军亲近。但刘洋击败林丹汗之后,和硕特不安分起来。和硕特汗国被准噶尔部落击败,其残部退到青海。
而杜尔伯特部则一度征服了与其争夺游牧地的哈萨克部落。并伙同和硕特部,攻击了准噶尔部落。
但杜尔伯特人的兴盛非常短暂,在其最优秀的首领达赖台什去世后。其部四分五裂,有两支杜尔伯特部追随了土尔扈特残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
一支依附于准噶尔部,在阿尔泰地区游牧。还有一支依附于白马军,被刘洋安排在了宁夏和河套草原开荒。
迁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俄国人的压迫,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抗争。目前部落大部分,在中亚和奥斯曼帝国边。
一小部分吐尔扈特人因冬季伏尔加河没有按时结冰,而无法于大部队会合一起行动,而永远留在了俄罗斯。
这些蒙古人在当地建立了高度自治的的卡尔梅克部落。至于辉特部,他们则在土尔扈特部西迁后,其中一部迁至塔尔巴哈台一带,取代土尔扈特成为卫拉特四部之一。
另有一支迁居青海辉特部内附,成为外札萨克蒙古的一部。
一定程度上讲,卫拉特五部实力都不差。仅仅一个附庸哈萨克部落,就搞得帖木儿帝国头疼不已,也曾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劲敌。
如果当初五部团结,卫拉特蒙古未必不能和明王朝分庭抗礼,称霸中亚和西伯利亚是很轻松的事。
如果再加上东部的喀尔喀、察哈尔、科尔沁等部,蒙古人的实力未必会比鼎盛的明朝差。
回到归化城这,因为实行了屯田制,白马军才能迅速强大起来。而屯田制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府兵制度。
战时,士兵们是军人。非战时,士兵们是农民,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军制,看上去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白马军节省大量的开支。但问题是,这种军制在地盘较小的草原混战时期,没有任何问题。
可一旦是一统草原,地盘过大。一旦守备军队开始在边疆屯田,将领们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这个时候,白马军往往就无法再辖制将领的军队。
因此刘洋建立粮库,宁愿消耗远程运送粮草,也不愿意在给予守备营屯田的权力。或者说,就算在种地,也不允许军队自己去种,而是要让当地的农民去种,然后分开管理。
如此一来,士兵们只能打仗,不能种地。不管是战时还是非战时,都只能吃干饭。
如果说,军制是根本原因的话。那么运输问题,就是直接原因了。
说白了,草原这个时候,还在农耕时期,想往前线运粮,实在是太难了
运输条件极其有限,所能用的力量,无非是人力和畜力。有的时候,或许还可以使用河运。但很多时候,如果战场附近没有河流,那就没法用河运了。
而如果使用人力和畜力的话,另外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粮草的消耗问题。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线运粮,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而且,消耗粮草的数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
比如明朝的时候,从江浙一带往北方的宣府大同前线运粮,消耗比大概可以达到三比一。也就是说,路上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供应十万大军的开销,那就至少在后方提供四倍以上的粮草才行!
所以,如果军队不打仗的话,只在原地驻防。那消耗的,可能只是一份粮草。但如果一旦打仗,加上运输这份消耗的话,军队消耗的总粮草数量,就要翻上好几倍了。
当然,刘洋的白马军也没有那么傻。不至于说非要等到开战之后,再往前线运送粮草。
毕竟运粮这件事,平时也是可以做的。只要在前线多修几个粮仓,然后把粮草储存到粮仓里面,等到战时再开启,那问题不就全都解决了吗?
很多时候,白马军采用的正是这种办法。
但问题是,当这种办法开始实行以后,粮仓本身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草原部落会打粮仓的主意,自己人也会打粮仓的主意。
比如林丹汗一战当中,北方城那个地方,就是许三的粮仓所在。当时按照刘洋的计划,其实是打算和林丹汗打消耗战的。
毕竟实力更加雄厚,粮草也更加充足。就算是最简单的对耗,也能耗死林丹汗。
而当时存放的粮草,至少够许三军队半年的使用。但是,被林丹汗烧掉了粮仓之后,许三的军队就只能再支撑半个月。
当时正是因为面对这种局面,许三才不得不改变计划,选择速战,结果一败涂地。
建粮仓,就意味着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天大的软肋。一旦打起仗来,不但要去想着进攻敌人,还要想着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守住自己的软肋。
除了敌人之外,粮仓这东西,还很容易被自己人盯上。
贪污。
在白马军当中,最大的两个贪污点,一个是吃空饷,另一个就是粮草军械。
这个问题,无论怎么改,都一直存在着。
白马军花大力气去在前线建粮仓,然后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往前线运粮。但到了最后,除了便宜那些贪污的将领外,根本无法从实际上解决问题。
既然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又凭空增加一项软肋,刘洋一方面派情报科暗探,另一方便在修粮仓这件事上面,自然也就只能慎重考虑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旦开始打仗,刘洋首先就把所有后勤都交给刘氏商行。
刘氏商行采用马小云的方法,将作物种植业和蜜蜂养殖业结合起来,以达到高效授粉和作物联合种植的目的。在二者共生互补中,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壤退化,并为军屯创收。
西征前,白马军的武器之中,除了云梯、鹅车洞子、抛石机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火炮、火药箭辅助火器。
此次西征准备,刘洋制订了很多战术,将火器的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攻城战,首先筑起了几座高台,比城墙还高。
然后发射火药箭、飞炮,对城头的防御军队进行猛烈射击,在进攻城门之时,火炮如雨,箭尤不可计。
更加重视火器装备研发,专门设立了一整套的军器制造机构。其中在归化城还设立火枪院,专门管理兵器制造。
火器尤为重视,制造火器,要求标明制造官的姓名年月。质量上得到保证,效率上,能工巧匠汇集在火枪院。
能够很快仿制出来,明军所装备的新式火器装备。同时对其进行优化改进,发展出更为强悍的火器。
纸壳火球,就是在的不断改良之下,变成了铁壳火球。白马军中使用的铁火炮,比明军的威力增加了数倍之多。
留守义州的防御军队,装备有弩火箭七千支,弓火箭一万支,蒺藜火炮三千只,皮大炮两万只。这么华丽的装备,刘洋相信可以打退后金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