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明朝无法控制西域
大明读书人都会将两汉、李唐和朱明王朝等三个王朝相提并论,并颇感自豪。
这三个汉家王朝还真有相似之处。首先,均是地道的汉家政权,很符合中原帝国的正统观。
其次,这三个帝国都曾兴兵大举北伐。两汉有“封狼居胥”的英雄,李唐有灭亡突厥、拓地千里的骄傲战绩。
最后,大明王朝更是不仅被朱元璋的御用文人宋濂评价为(历代王朝)“得国最正”,而且有驱逐鞑虏、北伐蒙古的辉煌。
可惜,号称“天子守国门”的大明却不曾像汉与唐一样经略西北,开发丝绸之路。
明朝主动从边疆撤军,丢掉西域,在王朝的中后期甚至被吐鲁番等政权围攻。只得退守嘉峪关一线,势力范围被极大的压缩。
那么,大明为何没有经营西域呢?最后又是如何丢掉西北的呢?从冯胜弃地说起。
元末各地草莽军阀之中,朱元璋趁机崛起,在鄱阳湖击败最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最后率军北上,彻底瓦解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毕竟是蒙古贵族建立的,眼看在中原的买卖做不下去了,元顺帝等人直接率领部下卷铺盖北遁,到了蒙古草原,他们依旧可以过奢靡的帝王生活。
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基本扫荡了中原的蒙古军队,但朱元璋却旧坐不稳在南京的皇位。
东北和西北依旧盘踞着实力雄厚的蒙古军队。如果处理不好,北宋靖康之难的惨剧很可能会上演。
为了彻底扫除后顾之忧,也为了保证帝国的安全,朱元璋决定派兵北伐。
洪武五年,明军从长城一线兵分三路北出,对草原上残留的蒙古军队采取钳形攻势,企图以分进合击的策略将他们一网打尽。
其中,西路军将领便是冯胜。终于,大明开国以来最玄妙与令人疑惑的事件发生了:大将冯胜主动放弃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大片疆土,引兵回朝。
当时,西路军一路高歌猛进,途中所遇到的元军望风披靡。这样一来,大批辎重和牛羊都被遗弃。这些战利品,大都进了主帅冯胜的口袋。
虽然西路军捷报频传,但其他两路明军却都遭遇了惨败,徐达被迫撤退,李文忠也止步不前。
横扫甘肃行省的冯胜,就成了重新进占西北,第一位汉人将领。而冯胜部下,也占领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疆土。
眼看就要实现,汉家王朝自北宋就念念不忘的,统一夙愿。但冯胜旋即班师回朝,主动放弃了已经占领的西北。此事件史称“冯胜弃地”。
为何逃离:不得已的退却。冯胜主动放弃已经攻取的西北,明朝读书人众说纷纭,各有各的分析。
首先,史书中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是冯胜“惧回鹘之兵”。当然,回鹘并非唐朝时期的部族,而是特指盘踞西域以及中亚部分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国和新兴的中亚帖木儿帝国。
这两个帝国都是蒙古西征后分封建立的汗国,与元朝有着名义上的宗主和藩属关系。
明朝建立之后,蒙古汗国有着强盛的军事实力,就要重新和北元一起进攻大明。
正因此,朱元璋才忧心忡忡,派遣冯胜攻略西北,赢得时机和地利。冯胜虽然荡平了西北的元军,往西域进一步,就要和蒙古汗国产生实际冲突。
大明处理北方和东北就很头痛了,如果再惹来一群中亚骑兵,岂不是自找麻烦?这是立国不久的朱元璋,绝对不想遇到的。
所以,冯胜“体贴”地撤军也就很解释得通了。
其次,冯胜此次出击的目标是与其他两路合围北元王庭,也就是蒙古草原上的和林。扫荡西北只是顺手为之,既然俘获了大批牛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又何必冒着抗命的风险,去惹恼多疑的皇帝呢?万一再惹来剽悍的中亚骑兵,他冯胜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那么,西北和西域都有着不错的草场,河西更是水草丰美,兵源也是善战的蒙汉军户。不管怎么算,好处多多,为啥想不开还是班师回朝了呢?
冯胜的西路军并非主力,只是五万人的偏师。其他两路主力要么是遭遇惨败,要么是出师不利。
眼看大明的家底,就剩这十几万主力了。冯胜在西北再起持久战,大明长城沿线谁来守卫?还顾得上去支援西北的那支残军吗?
自唐末以来,西域和河西被吐蕃、党项等部族侵占,当地的汉家文化就不断被消弭。
由于中亚文化的东进,到明初,西北早已不是汉家地盘。当这群汉人站在西北大地的时候,也不是汉唐以来繁盛的丝绸之路了。
而是风沙遍地,无法耕作的“异域”。相貌不同,语言不通,彻底击碎了冯胜军继续西进的打算。
也许是默契,朱元璋也只是为了皇位而敲打他,并未因弃地之事而责怪。冯胜对这个老伙计,还是很了解的。
即便是国力鼎盛的成祖时代,明朝依旧没有西进的打算。全力经营长城一线,建立九边重镇。
在西北,只是草草设立了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对于当地也没有派驻军队和施行行政管理。
不出意外,大明转而对东南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日后的倭寇之乱,大明再也没兴趣去打理贫瘠,干旱的西北。
所以,哈密等卫所先后被占据,明朝的势力不断龟缩到了西安一带,嘉峪关真的成了御敌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