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从梦华录开始梦花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张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张家

张泽出了大门,坐在郑府的马车上,让其带着自己去钱塘的张氏书坊,旁边杨家的马车也别闲着,去和云楼,按照张泽写的条子去点索唤。

坐在马车里,张泽犹豫要不要去趟仁和县,西湖紧邻仁和、钱塘二县,其中仁和更多一些。因为林逋隐居西湖,林家所掌的张氏书坊,杭州以及两浙路的总店,就在仁和县。

别的地方不好说,仁和的书坊,一定是林氏族人管理,拜访林逋,也要靠他。

林逋难寻,哪怕张泽是代表老师拜访他,也是一样。这也是张泽佩服他的原因之一,林逋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之辈,他的归隐也不是作秀,虽然他不事劳作,但也不能说不是隐士。

谁说归隐就要种田了?半官半隐的王维第一个不服!

而且林逋除了一个童子负责饮食起居之外,别无二人,整日在西湖孤山上,与梅花、仙鹤作伴,因此才得了“梅妻鹤子”的雅号。

而这种行径,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也是因为这,他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

古人又不是傻子,没有足够的利益,怎么会让一个欺世盗名之徒有如此的名气?且不说林家要是真有这么大的能力,还用得着林逋隐居。

就是那些同行,也不会坐视林逋压在他们头上不管,他们才是最想“揭穿”林逋的人。

没有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心善,而是在世人看来,不事生产,带着一个童子的林逋,就是能人所不能,就是真正的隐士。

像张泽,幼时贫困,哪怕以神童扬名,家里虽然富裕了些,但远不到雇丫鬟的地步。在书院时更不用说了,那个周老头让张泽有种回到大学军训的感觉。

后来到了东京,先是于“忘年交”家里批判了一番封建社会的腐朽,可惜还没享受……没批判够,就被请出去了。

当然张泽也不怪他们兄弟,那种情况下还能好声好气的请他出去,当时张泽就觉得老哥可以安息了,这俩大侄子不是一般人。

果然,前段时间听说他们哥俩一个官至资政殿秘书丞,一个尚了县主。

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他张叔很是高兴,当然,要是他们能叫自己一声张叔,就更好了。

张泽后来碰到了池蟠,池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就在这狗大户家里,张泽进入封建社会十五年,才深刻见识到封建社会的丑恶。

真是太丑恶了!让张泽批判的留下后悔的眼泪,早知如此,他早就来东京了!

张泽这种经受过现代社会冲击的人都差点迷失,而林逋就出生在这种环境下,最终却选择隐居孤山,他不是隐士,谁是?

张泽虽然不理解林逋的行为,但十分佩服他。

想到自己那两个“大侄子”,张泽不知怎么突然想起那个惊鸿一面的小娘子,她还好……不对,她很好!张泽想起她是谁了。

这可是会当贵妃的人,现在只是美人,中间还差着:婕妤—充媛—德妃呢!

当然,她能当贵妃,不是她政治手段多么高明、权谋多么厉害,她只是纯粹靠命长。

一人熬走三任皇帝,历经四朝,不当贵妃说不过去了呀!

想着她的光辉战绩,张泽又心塞了,好哥哥,怎么全家就你走的早啊!

心塞的张泽又想到,林家如今靠着书坊的机会,与清流“互通有无”,开始飞速发展。

所谓“互通有无”,就是东京大人们没有的钱财,与林家没有的政治资源,两者流通一下。

林家这样了,张泽的张家呢?哦,张家村正在县太爷的偏心下,纵横乡里呢!

自从北宋至道三年(997年)设两浙路后,倚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管辖着相当于当今江浙全省和沪市及苏省以东地区。

两浙路一跃成为北宋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经济繁荣,贸易发达。

作为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又是张泽老家,他又怎么会放过这个地方?只是张泽根基太浅,身为江南人,张泽的主要影响力却在东京和书院所在的潭州。

要是张泽所在的张家是个郡望级别,张泽能借住张氏书坊这个机会,让它更上一层楼,名扬两浙。

哪怕是一县之地,张泽都敢玩把大的,但张泽出生在张家村,平江府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甚至三服之内已经没有亲人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说的就是张泽,只是现在想想,张泽认识的小娘子里,好像除了高慧都是如此。

三年前,为了配合说书人联盟,也是为了自己扬名,张泽只能把两浙附近的大多数生意给了林家代理。

为何?因为所有合适的家族中,林家与张泽关系近一些,张泽老师周式,与林逋乃是好友。

三年前,张泽先是与沈家交恶,无奈之下,只能与池、杜二人剑走偏锋,自己建“平台”,自己捧自己,说书人联盟就是那时出现的。

前世的张泽知道太多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名声大噪的天才了,这些穷困潦倒的前辈用血淋淋的例子向张泽说明了——炒作的重要性!

而渠道更是重中之重,他怎能不上心。

张泽前世入过大厂,学了一嘴话术,什么产业链、闭环、打通上下游,当时想着试试无妨,正好他在书院捣鼓出了活字印刷机,于是就建了张氏书坊。

开始只是在东京应天府附近开店,后来不断扩大。经过不断试错之后,张泽发现,前世的“代理加盟”意外的适合这个时代。

恰好张泽有个前女友开了个连锁奶茶店,不大,勉强出省的那种,对于这些流程,他还是挺熟悉的。

不同的是奶茶店是个人代理,书坊是与家族合作,但都要“考察环境”、“验资”,大差不差,只要张泽与东京那些大人物的渠道没断,这些地方家族就不会出问题,书坊就稳如泰山。

如此好的机会本来应该是“张家”崛起的契机,但张泽一没人才,二没有“人财”,三没有“人脉”,只能放弃了。

好在当时张泽是想跑路,张家如果发展了是好事,但也是坏事,人多了,就有很多声音,张泽也不能保证所有人跟他走。

他想发展张家,是为了以后培养人才,如果不能跟他走,培养再多有什么用?

还不如他自己生一个张家出来,一群儿子、孙子张泽自己亲自培养,不听话就揍,省事。

张泽放任张家村躺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如果张泽出生在什么穷乡僻壤之地,靠着张泽的名气和未来的势力,哪怕再偏远也能发展出一个以张泽为主的“张家”出来。

但是可惜,张泽出生在大宋最繁华的两浙路,还是路治所在的平江府(今苏州),别说张泽现在没有踏入政坛,就是张泽权倾朝野了,他也就是个严嵩。

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虽然结党营私、权倾朝野,但严党除了那些趋炎附势的门生党羽,真正与他休戚与共的除了儿子严世蕃还有谁?没了!反倒是那些“铁骨铮铮”的对手,哪个不是沾亲带故,一衣带水。

为何?因为严嵩出身于江西分宜一个普通的农村,身边没有可用之人。

张泽也一样,甚至更惨,就是他入了仕途,他所在的张家在平江府还是排不上号,因为平江有个张家更出名,吴县张家。

吴县张家据说前身是吴郡张氏,吴郡张氏可是吴郡四姓之一,相传出自姬姓,周朝就存在了,祖上甚至跟过那个“人道寄奴曾住”的刘裕,恰巧刘寄奴建国也叫“宋”。

当然,对于吴县张家与吴郡张氏的渊源这点,张泽很是怀疑。要是张泽权倾天下了,他也可以说自己出身吴郡张氏,甚至说他这脉是正宗都行。

到时别说张道陵了,就是张百忍是他祖宗都行,但可惜现在张泽还是一个萌新,而吴县张家,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不过出了个“吴中四士”、“饮中八仙”、“大唐三绝”的“草圣”张旭而已。

所以时至今日,张泽的“张家村张家”还只是靠着张泽的名气,在一县之地横行霸道,顶多算个小地主而已。

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没有三服内的直系亲属,张家村里的族老很是听话,没人敢摆长辈的架子。

甚至随着张泽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是县里来人,甚至府里乃至外州外路都有人过来探望。

尤其是张泽促成海运之事,成了齐牧钦点的清流年轻一辈第一人后,传到江南。

县令不知受到哪位清流大人的嘱咐,直接脸都不要了,以前只是水渠、徭役方面照顾,现在直接划出百亩良田在张泽名下。

还言说张公子这等大才,他日必中,就提前免除赋役。

甚至因为是张泽祖地,不敢惹出民怨,这些土地是县令置换出来的,离张家村很是相近。

对于县太爷这种行为,县内各个地主乡绅都震惊到了。更别说张家村的普通村民了。

不同的是,村民们惊讶张泽的权势,乡绅们则跃跃欲试,知道我大宋没有明确的土地制度,“不立田制”而又“不抑兼并”,但没想到可以这么大胆啊!

于是接下来几个月里,县令以侵民田、隐田漏税之罪,一连抄了七家,重罚两家,所有人才明白,一些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碰的。

风波过后,县令是赚的盆满钵满,要不是上面有人吩咐,他这样的正经进士都不敢这般行事,那些庶民,也配!

到了张泽三年前回乡时,族里已经把张泽这支列为长房,哪怕全支只有张泽一人也是一样。

甚至因为张泽父母的坟墓不敢擅动,但位置实在太偏,而长房都是在祖坟中心。

为了合制,族老在全村人同意之下,以张泽父母的墓地为中心,请风水先生重新改了祖坟。

不要说不是风水宝地,生出了张泽这样的大才子,这要不好还能怎么好?

张泽回村之后,去父母墓前祭拜,看着完全变了一个样的地方,要不是自己的太爷爷到父亲都在哪儿没动,张泽都不知道是祖宗显灵还是灵气复苏,或是诡异来袭了。

了解原委后,张泽发现,不是古人规矩礼法大于天,而是因为那些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从古至今,不变的是利益至上。

然后张泽亲自前去感谢县令,得知是上面有人安排的,张泽感谢之余,更理解了,宋史上轻飘飘的一句:“贵者有力可占田”意味着什么了。

这还只是个开始,张泽那个专攻宋史的女友导师说过这一时期。张泽当时在办公室里和她一边“开创未来”,一边听她讲解,了解过去:

“因……因为对辽、夏战争一再失利,接连的战争失……失败,使大宋军民的‘心理资本’丧失殆尽,并集体患上了……‘失败主义情绪病’。

表现出来的就是内政腐败无能,土地兼并于是突兀而起。现在只是出现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浪……潮!

最终,就是史书上说的‘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为俗,重禁莫能禁止焉。’现在只是小打小闹,到……了后面,各种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后面的事,张泽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没学习完,就只听她讲了一个案例:

一个普通富商,靠着打点让苏洵(苏东坡父)的好友写墓志铭作证,冒同姓户籍,冒荫避役五十年,逃税之巨难以清算。哪怕被人揭发,闹到东京御史台,仍然翻供四五次,使得案件久拖不决。

后面的知识?张泽也不知道了,他只学到这儿,因为时间到了后换了场地,张泽在酒店更喜欢听她讲宋朝旅馆的发展模式。

但就这些就够了,这只是一个普通商户,还需四处打点。那些枕琴籍书,酿醇酒,养灵菜,优游云泉的士大夫呢?

张泽与县令交谈的越开心,就愈发坚定他跑路的决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