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州(二)
往前拐过两三个巷口,走过一条清水沟,就是繁华的“十字街”。街边挂满了店铺的招牌,在近午的时分人头攒动,果然不是一般的热闹。
街道两边有茶坊,有酒肆,有作坊,街招挂的一个比一个夸张。
茶楼里坐了很多喝茶的客人,桌前是一笼笼的糕点,端着一个大竹篱的小二穿桌而过,竹篱里是冒着热气的蒸笼。茶楼中间坐着一个说书人,讲着女娲娘娘的故事,吸引着茶客一边听书,一边闲谈点菜。
酒馆里卖的是陈酿的米酒,最受欢迎的还是“云岩醇”,酒客点上一壶酒,就会顺带点上一盘卤肉。有的嫌卤肉太油腻,就从街上面摊点上一碗面送到了店里,又或者在面摊点了面条的,在店里点上一壶酒送到面摊,面摊和酒馆之间人声喧哗,一会又安静下来。
作坊里卖的是布匹和头饰,布匹是山里流行的蓝靛色,但是最抢手的还是禹州城传来的红色和绿色。头饰有珠钗银花,还有实用的木梳,既可以梳头,又可以扎发髻。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小商贩。街道从西向东延伸,一直延伸到东市宁静的郊区,街上的行人不断变换,或驻足,或行走,或站立。
还有挑担赶路的,扁担两边筐里的货物,压的扁担一摇一晃,货郎就在这扁担上下间快速向前走去,就像挑担人只是在快速漂移,扁担只不过是悬在空中,架在挑担人的肩膀上跟着。
还有驾牛车送货的,膘肥体健的水牛只顾伸长脖子低头前行,憨实的赶车人在牛鞭的手柄上扣了好多铁环,随手一扬就会发出“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鞭子在空中轻轻一甩,就是一串爆响,却空有回响,不见落在牛身上。“会赶车的人用心,不会赶车的人用鞭”,会驾车的好手熟悉牛性,赶车全凭手中的缰绳打方向。
还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轻轻一拉缰绳就掉转了方向,手中的长鞭不会轻易落在驴屁股上,不然驴一发起犟来,一个后蹬就够赶车人受的。
长街桥上有驻足观赏河涌景色的游人,河边的柳树伸出长长的细枝,在风中随风飘摇着。以高大的英州会馆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
阿东带着大家一边走着,一边说着街边的繁华,还好棉儿没有跟出来,不然这一路驻足过去,不知会不会又是半日。棉儿虽然不在,可是小千却不时停留在小摊前,这个看看,那个瞧瞧,一路看不尽的琳琅满目。无名一路跟着小千后面,生怕小千弄丢了。
穿过一段街面后,阿东带众人转入一个巷子。
小巷两边是破旧而古朴的院墙,有的长满青苔,有的临**民院落,有的院墙上还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藤蔓,在阳光下绿油油的。在院落屋顶的阴影下,似乎将午后的闷热扫荡了一些,有了些许清凉,但众人还是走的汗流浃背。
阿东带着大伙拐过小巷,在下一个路口又钻到了一个小街,这里比起外面热闹的“十字街”安静了许多,人也少了不少,有的商铺前,店里的伙计拿起拍子,驱赶着面饼上的苍蝇,一会儿又靠在门柱上打起瞌睡。
阿东走进街角的一间杂货铺,地方虽然偏僻,但门头上端端正正的挂着一个招牌,上书“东记杂货”,店里空落落的,货架上摆了廖廖的几件货品,有的地方还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几乎不见人影。阿东招呼众人随便找地方坐,对着店里大声喊道:“阿发,阿发,快出来,招呼客人了。”
从进小巷开始,众人心里就犯嘀咕,直到见到这间铺,众人怎么也没办法和阿东口里“很不容易”找到的铺位联系在一起。就这样的位置,就这样的人流,隔壁街都能抓好多间出来,这间铺子的位置实在让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