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学部
面对仪铭的疑问,朱祁钰微微一笑,道:“为何要交给其他衙门,这么重要的事情,朕单立一个衙门不行吗?”
仪铭当时就懵了,这事儿还能这么玩?
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可以。
不管怎么说,科举都是朝廷最为看重的几件事之一,尤其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真正拉开了科举的大幕,从此成为历朝历代朝廷的大事。
朝廷重视科举到什么程度,从以下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科举从最低级的县试就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县令亲自组织监考,次一级的府试则是由当地知府负责,到这里,考生只是得到了秀才的资格而已,但是从院试开始,所有的科举考试就全部由中央掌控了,院试中央会派出翰林官出任提学官负责考试,乡试则是由当地布政使负责,到了最后两级的会试和殿试更为夸张,会试主考官由皇帝钦点,考题由皇帝亲自出,殿试直接便是皇帝主持,尚书大学士监考,由此可见朝廷有多重视科举。
第二,科举是考试,自然就有舞弊,大明也不例外,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朝廷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官,录进士五十一人,均为南方人,也因此被北方举子联名举报,虽然没查出来什么,但是最终的结果仍然是王府纪善白信蹈被斩首,翰林学士刘三吾发配戍边。一件没有真凭实据的案子,仅仅因为涉嫌舞弊,两位主考官便一个被杀,一个发配,可见朝廷对此等舞弊行为有多痛恨。
第三,但凡入京赶考的举子,朝廷都会发给一个旗号,让举子插在背后,让一路上的山贼劫匪都不敢动手,确保他们的安全。一旦举子出事,朝廷会直接派监察御史过来审查地方。
第四,各地政府都要建设贡院,用来组织科举考试,每年进行修缮,确保贡院完好,再加上其他的路费试卷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每次科举朝廷都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子,这对于一年岁入只有一千多万两银子的朝廷来说,不可谓不高了。
但是,朝廷如此重视的一件事,朱祁钰单独成立一个衙门来负责管理,应该也不为过吧。
“陛下,各地学政是否也全部归到这个衙门?”仪铭想了一下问道。
在他看来,这个衙门的主管非他莫属,自然要尽可能地增加权力,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总不能其他时间都闲着吧,管一管各地学政,平时也好有事情做。
朱祁钰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这个衙门要负责整个大明的儒学,而不仅仅只是科举,各地的县学、府学,私人筹建的私塾、书院等,全都要归到这个衙门来管,甚至太学和国子监也要归到这个衙门,总之,从今之后,在大明,只要是与儒学相关的事情,都由这个衙门来管。”
“那各级官吏呢?从礼部抽调?”仪铭继续问道。
朱祁钰看看他,笑道:“礼部抽调一部分,剩下的从翰林院抽调,反正那群翰林整日里也没什么正经事,不如进衙门做点正事历练历练呢。”
仪铭点点头,然后鼓足勇气问道:“关于这个衙门主官的人选,陛下是如何考虑的?”
朱祁钰笑笑,问道:“子新是否有什么人选呢?”
仪铭想了想,突然挺直胸膛,道:“臣仪铭,自荐主官。”
朱祁钰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子新啊子新,你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位置朕一定选你呢?”
仪铭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臣有些猜测,但是不敢确认。”
朱祁钰这时候突然停住笑声,正色道:“子新,如果你不自荐,那朕就会对你彻底失望了。”
“一点勇气都没有的人,朕不会用。”
仪铭大惊,他万万没想到这居然还是朱祁钰的一个测试,万一刚才他没有鼓足勇气自荐,那下次升官估计就要等胡濙告老还乡了。
一步慢,步步慢,朝廷大员的坑就那么几个,没了皇帝的信任,他还想做到尚书?这倒是有可能,不过是南京六部的尚书,坐冷板凳而已。
不过仪铭没有表现出来,而是淡定问道:“若臣没有自荐,陛下可有合适的人选?”
朱祁钰赞赏地看着仪铭,回答道:“当然有,国子监祭酒萧镃便可担此重任。”
“那是要简拔了啊。”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完全无法对抗礼部尚书,朱祁钰要想用萧镃,必须将他的品级提升到从三品才有可能。
仪铭想了想,道:“其实臣还有一个更好的人选。”
“谁?”朱祁钰问道。
仪铭笑了笑,道:“如今闲居在家休养身体的金濂。”
朱祁钰想了想,这个人选倒是也可以,金濂年岁并不大,只是前年在征讨邓茂七的时候管理军需累到了,如今正在休养,他本就是正二品的尚书级别,调任这个衙门都不需要调整,直接便可以担任。
不过朱祁钰却是笑道:“子新啊,这个衙门的主官,朕选的可是你啊,怎么推荐起别人了?”
仪铭连忙答道:“臣也是替陛下着想。”
“臣做这个礼部左侍郎的时间并不长,品级只是三品,突然调任新衙门的主管,还是和礼部胡尚书作对分权的,定然会遭到弹劾。”
“万一臣没抗住,陛下也好有个备用人选。”
朱祁钰大手一挥,霸气侧漏地道:“朕意已决,这个衙门的主官就是你了,谁敢不服,让他和朕说。”
然后露出一个笑容,道:“子新可以先想想,这个衙门叫什么名字了。”
“这个还要陛下赐名。”仪铭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命名这种事儿是皇帝的事儿,他哪里会多嘴。
朱祁钰无所谓道:“朕要是知道叫什么,就不让你命名了。”
好吧,既然皇帝不管,那就是他这个主官的事儿,仪铭开始冥思苦想,最终给朱祁钰提了几个建议。
儒部,贡部,举部,学部。
举部很明显是以科举命名,覆盖面太小,首先排除。
贡部也一样,还和工部发音相近,一样摇排除。
朱祁钰在儒部和学部之间考虑了许久,最终决定用学部这个名字。
儒部听起来就是儒家的,如今大明的学问只有儒家一脉,叫这个名字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朱祁钰还是排除掉了,主要是朱祁钰今后还想引入其他学问,不希望只有儒家一家,再说了,儒家正统在曲阜,天下文人向来以曲阜孔家为尊,叫了儒部这个名字,朱祁钰总感觉儒部是孔家的,不任命衍圣公来做这个主官,总是怪怪的,但是真能让衍圣公来做这个主官吗?答案是不能,所以儒部只能被派出掉。
剩下的答案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学部。
然后就是学部的组织架构。
这件事朱祁钰又叫来了吏部尚书王直,将自己想要设立学部的事情和他一说,王直便点头同意了下来。
王直又不傻,这件事朱祁钰明显已经下定了决心,阻止此事对他没有半点好处,而且王直一眼就看出来这个衙门就是为了分礼部的权,反正他和胡濙都已经决裂,分就分呗,反正分的又不是吏部的权力,他王直不在乎。
还有一点就是,朱祁钰想要设立的学部,很明显是与其他几部同级,朝廷突然多出来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一堆的郎中和员外郎,职位多了许多,吏部在分派官员的时候可选的职位也多了许多,他王直不能阻止此事,朝廷空闲待缺的官员可不少呢。
于是,经过朱祁钰、王直和仪铭三个人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学部的组织架构和权限责任。
学部,主管天下儒学,包括各地学籍管理、各级学府管理、学府每年学禄监督,还有最重要的科举考试,设置左右侍郎副之。
学部下设学籍、学禄、学府、贡举四个清吏司,设一名郎中主管,若干员外郎辅助。
学籍清吏司主管天下学籍考籍,包括每年各地学籍考籍的汇总,整理,监督。
学禄清吏司主管各地学禄标准的制定、汇总、审核、监督,还有各级科举之后鹿鸣宴和琼林宴的组织策划,各地方衙门组织文会花费的费用也要汇总到学禄清吏司。
学府清吏司主管天下各级学府,从最高的国子监到最低级的县学,均由学府清吏司监督管理,同时负责各地书院、私塾的审批,山长、教授、博士、教习、夫子等均需在地方县衙备案,每年一次汇总到学府清吏司。
科举清吏司主管天下各级科举考试,县试府试不变,仍由各地衙门负责,科举清吏司巡察监督,其余各级科举考试,由科举清吏司派人主持。
四个清吏司各行其是,左右侍郎每人督管两个,最终汇报给学部尚书。
首任学部尚书为礼部右侍郎仪铭调任,左右侍郎待定,由吏部尚书王直举荐,郎中员外郎等各级官员由吏部举荐,办事差役待定。
此诏一出,必定天下震惊。
朱祁钰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