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穿越大唐做皇帝 > 第 50 章:农技改良促丰饶,保守势力阻革新

第 50 章:农技改良促丰饶,保守势力阻革新

解决藩镇问题的同时,李轩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根本,关乎大唐的稳定与繁荣。他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农田,决心通过农技改良,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李轩召集了朝中精通农事的官员以及各地的农业专家,在皇宫的偏殿中召开了一场关于农技改良的会议。他神情专注,目光坚定地说道:“民以食为天,农业兴盛则国家昌盛。如今,我们必须寻求农技改良之法,以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衣食无忧。”

一位农业专家站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从改良农具和推广新的种植方法入手。比如,改进犁具,使其更省力高效;推广轮作制,能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李轩微微点头,认可道:“此乃良策。朕命你们尽快制定详细的农技改良方案,朕会全力支持。”

在李轩的大力支持下,农技改良工作迅速展开。工部组织工匠们日夜赶工,按照专家们设计的图纸,制造出一批新型农具,如曲辕犁、水车等。这些农具被运往各地,由朝廷派专人指导农民使用。

在长安郊外的农田里,一位年轻的农民王二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曲辕犁。指导官员走上前,耐心地讲解道:“这曲辕犁操作简便,能节省不少力气,而且耕地更均匀,能大大提高效率。”

王二半信半疑地握住曲辕犁的把手,试着拉动,果然感觉轻松许多。他兴奋地说道:“这新玩意儿可真好用,以后耕地就轻松多了!”

同时,农业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的种植方法。他们推广轮作制,让农民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避免土壤肥力下降。还引进了一些高产的作物品种,如占城稻,这种稻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

在扬州附近的乡村,农民们对占城稻的种植充满了期待。一位老农民李大爷看着手中的占城稻种子,担忧地问道:“这新稻种能行吗?可别到时候颗粒无收啊。”

专家笑着解释道:“李大爷,您放心。这占城稻适应性强,产量比普通稻种高很多。只要按照我们教的方法种植,肯定能丰收。”

在各方的努力下,农技改良初见成效。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原本贫瘠的土地也变得肥沃起来,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然而,就在农技改良工作顺利推进时,一股保守势力悄然出现,他们对革新举措表示强烈反对。

一些守旧的官员联名上书,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废。这些新的农技和农具,违背了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恐会带来灾祸。”

李轩看着这些奏章,眉头紧皱。他深知这些官员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但他也明白,农技改良是大唐发展的必经之路,绝不能因为这些反对意见而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乡绅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他们担心新的农技和农具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于是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百姓。“这新东西用不得,会破坏风水,让我们遭灾的!” 一位乡绅在集市上大声叫嚷着。

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动摇,对农技改良产生了抵触情绪。原本积极配合的农民,也开始犹豫起来,甚至有人放弃使用新农具,恢复了旧有的耕种方式。

面对这一情况,李轩没有退缩。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坚定地说道:“农技改良是为了大唐的长远发展,是为了百姓的福祉。这些保守势力的反对,我们绝不能理会。但我们也要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农技改良的好处。”

宰相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建议派遣官员到各地宣传农技改良的成果,让百姓亲眼看到新方法带来的丰收。同时,严惩那些造谣生事的乡绅,以正视听。”

李轩采纳了宰相的建议,派遣了一批得力的官员前往各地。这些官员深入乡村,组织百姓参观示范农田,展示新农具和新种植方法带来的高产成果。

在洛阳郊外的示范农田里,官员们邀请了周边的百姓前来参观。看着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和饱满的麦粒,百姓们惊叹不已。“这新方法真厉害,产量比以前高了这么多!” 一位百姓兴奋地说道。

同时,朝廷对那些造谣生事的乡绅进行了严厉打击。几名带头蛊惑百姓的乡绅被抓,在集市上公开审判,以儆效尤。

在朝廷的努力下,百姓们逐渐消除了疑虑,重新接受了农技改良。农技改良工作再次走上正轨,大唐的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李轩深知,改革之路充满坎坷,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大唐的繁荣昌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带领大唐人民,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