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传统观念难改变,苦口婆心劝众人
尽管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技改良工作重回正轨,但李轩清楚,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绝非易事。那些守旧势力虽在行动上暂时受挫,但内心依旧抵触革新,随时可能再次阻碍农技改良的推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轩决定主动出击,进一步说服众人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和理念。
李轩再次召集朝中大臣,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在威严庄重的朝堂,而是将地点定在了御花园。他希望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能让大臣们畅所欲言,也便于自己更好地说服他们。大臣们围坐在一起,李轩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农技改良关乎大唐根基,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传统观念的阻碍仍不可小觑。我们必须想办法让更多人真正理解和支持这项变革。”
一位年迈的大臣站了起来,他神色忧虑,语气恳切:“陛下,臣明白您的苦心,也看到了农技改良带来的好处。可祖宗留下来的农耕之法,我们沿用了数百年,突然改变,实在难以让人安心。老臣担心,这不仅会扰乱百姓的生活,还可能违背天道,引来灾祸。”
李轩微微皱眉,耐心解释道:“爱卿,时代在变,我们不能一味守着旧法。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顺应时势,不断创新。如今的农技改良,是为了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这并非违背天道,而是造福苍生之举。”
然而,这位大臣依旧不为所动,他坚持道:“陛下,老臣不敢苟同。传统农耕之法历经岁月考验,自有其道理。新的技术和方法,万一失败了,百姓们该如何是好?”
李轩深知,想要改变这位大臣的想法,仅靠言语说服远远不够,还需要让他亲眼看到农技改良的成效。于是,李轩决定安排这位大臣前往示范农田参观,让事实说话。
与此同时,在民间,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依旧对新农具和新种植方法心存疑虑。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位年轻的农民张三想要尝试使用新的灌溉工具,但却遭到了村里长辈的强烈反对。
“张三,你可别瞎折腾!老祖宗传下来的灌溉方法用得好好的,你弄这些新玩意儿,要是出了问题,整个村子的庄稼可就完了!” 一位老者严厉地说道。
张三满脸委屈,解释道:“爷爷,我听说这新的灌溉工具可好用了,能节省很多人力,还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老者却不屑一顾:“哼,你就听那些城里来的官员瞎忽悠吧!他们懂什么种地?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可不能坏了规矩。”
张三无奈之下,只好向朝廷派来的农技推广官员求助。官员得知情况后,决定在村里举办一场小型的农技展示会,让村民们亲身体验新农具和新种植方法的优势。
展示会上,官员带来了曲辕犁、水车等新农具,并现场演示了它们的使用方法。他还详细讲解了轮作制和新稻种的好处。一开始,村民们还半信半疑,但当他们看到曲辕犁轻松地翻耕土地,水车高效地灌溉农田时,心中的疑虑开始慢慢消除。
一位原本反对的村民惊讶地说道:“这新玩意儿还真厉害!看来是我们孤陋寡闻了。”
然而,仍有一些村民不为所动,他们依旧坚持传统观念,认为这些新东西是旁门左道。为了说服他们,农技推广官员挨家挨户地拜访,与村民们促膝长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农技改良的意义和好处。
在朝廷内部,前往示范农田参观的大臣回来后,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亲眼看到了新的种植方法带来的高产,以及新农具的高效便捷。在朝堂上,他向其他大臣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诸位同僚,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新的农技和农具,确实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我们不能再因为传统观念而阻碍大唐的发展了。”
李轩欣慰地看着这位大臣,说道:“爱卿能转变观念,实乃大唐之幸。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农技改良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
尽管还有部分官员和百姓仍然固执地坚守传统观念,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农技改良的实际效果,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弱。李轩和他的改革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他们继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农技改良的好处,劝说那些仍然心存疑虑的人。
李轩深知,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传统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但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终有一天,新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会被所有人接受,大唐的农业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带领大唐人民,在农业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