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穿越大唐做皇帝 > 第 53 章:新技术获初步认,逐步推广到乡村

第 53 章:新技术获初步认,逐步推广到乡村

随着李轩亲自前往示范田指导,新技术和新农具在朝野上下获得了初步认可,这股农技改良的春风开始朝着大唐广袤的乡村吹拂。然而,李轩清楚,从示范田走向每一个乡村,还有漫长且布满荆棘的道路要走。

为了确保农技改良能够顺利推广到乡村,李轩在皇宫中再次召集了户部、工部、吏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共同商讨具体的推广计划。李轩神色凝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缓缓说道:“农技改良已初见成效,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新农具推广至每一个乡村,让所有百姓都能从中受益。这不仅关系到百姓的温饱,更关乎我大唐的根基。”

户部尚书率先发言:“陛下,推广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购买新农具、引进新种子、培训农民,都需要耗费钱财。臣建议,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推广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李轩微微点头:“爱卿所言极是。财政支持必不可少,务必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吏部尚书也站出来说道:“陛下,推广工作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我们需要选拔一批熟悉农技的官员,派往各地乡村,负责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农具。”

李轩思索片刻后回应:“即刻从各地选拔优秀的农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之后派往乡村。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励他们用心做好推广工作。”

在众人的共同商讨下,一套详细的推广方案逐渐成型。首先,由户部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新农具和新种子,免费发放给乡村中较为贫困的农户,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其次,吏部选拔出的农技官员,将深入各个乡村,组织农民开展农技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新农具和新种植方法;最后,各地的地方官员负责宣传推广,确保每一个村庄都了解农技改良的好处。

推广工作正式启动,第一批农技官员满怀热情地奔赴乡村。在长安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农技官员张峰组织了一场热闹的农技推广会。他站在村子的空地上,向围拢过来的村民们展示着新农具和新种子。

“乡亲们,这就是朝廷推广的新曲辕犁,操作简单,耕地又快又好。还有这新稻种,产量高,生长周期还短。” 张峰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着曲辕犁的使用方法。

村民们围在四周,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新奇的玩意儿。一位中年农民挠了挠头,疑惑地问道:“这新东西真有这么好?我们用惯了老法子,一下子换这个,能行吗?”

张峰笑着回答:“大哥,您放心。这新曲辕犁就是为了让大家种地更轻松,而且我们会手把手教大家使用。这新稻种也是经过示范田验证的,产量比老稻种高不少呢。”

尽管张峰耐心解释,但仍有一些村民犹豫不决。张峰见状,决定先在村里找几户愿意尝试的人家,免费提供新农具和新种子,让他们先行试用,用实际效果来说服其他村民。

在村子的另一头,一位名叫李大叔的老农起初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但当他看到邻居家使用新曲辕犁耕地,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新稻种种出的庄稼长得格外茁壮时,他的态度开始动摇。

“娃啊,看来这新东西还真不错。要不咱也试试?” 李大叔对儿子说道。

儿子兴奋地说:“爹,早就该试试了!朝廷这么大力推广,肯定错不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这个小村庄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大家纷纷主动找到张峰,要求学习新技术,购买新农具。

然而,在其他一些偏远乡村,推广工作却遇到了更大的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农技官员很难到达,村民们对新技术也知之甚少。

在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子里,农技官员王强历经千辛万苦才赶到。他发现,这里的村民们生活十分贫困,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低。

王强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介绍农技改良的好处。为了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解新种植方法和新农具的使用技巧。

“乡亲们,咱们这里土地贫瘠,用老法子种地,收成一直不好。这新的轮作方法,能让土地更肥沃,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王强耐心地说道。

经过王强的不懈努力,这个偏远山村的村民们也逐渐接受了新技术。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新农具,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渐渐有了新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在乡村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和新农具,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富足。

李轩密切关注着推广工作的进展,看到各地传来的喜报,他心中倍感欣慰。但他也明白,农技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农技改良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加强技术研发,让大唐的农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李轩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道。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轩将继续带领大唐人民,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大唐的农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坚实的保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