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观政
第201章 观政
皇太孙出现在早朝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一次的早朝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这一次的早朝大家也都不敢大意。
虽说前段时间将毛骧给诛杀了,锦衣卫似乎没有以前威风了。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那也就是一个假象而已,皇帝依然在用锦衣卫监督百官,只是那些天子爪牙不如以前跋扈了,权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而已。
胡惟庸案似乎也告一段落了,朝中好似也没有什么大案,但是百官依然不敢大意。
近一点的胡惟庸案,远一点的空印案、郭桓案,那都是前车之鉴,洪武皇帝一旦下了决心,六部主事官员被杀光都是正常的,这一点从依然没有补全的六部尚书就可以看出端倪。
现在安稳,但是难保皇帝不会秋后算账,或者是因为一些事情被牵连。在大明朝当官真的很难,不少文官做梦都想要回到不杀文官的宋朝。
高丽使臣李穑表情严肃,他终于得以在大明这个宗主国的早朝来控诉李成桂的罪行了。
这个高丽鸿儒一进殿就跪下,用力叩头,“高丽使臣李穑,叩见大明皇帝陛下!”
老朱此前见过李穑,所以也知道李穑会一些汉话,只是不太流利、也不太标准。到底是曾经在元朝时期在国子监留学的,对中原文化等等还是有些了解的。
老朱这时候也就说道,“你为高丽使臣,好歹也是一国使臣,该有使臣的气度。这一进殿就磕头,难不成你高丽朝中无人了?”
老朱的话毫不掩饰的就是对高丽的戏谑、调侃,这也使得不少大明文武都在低头偷笑。或许在元朝的时候汉人的地位低,但是现在是大明,大明也有了天朝上国的气势了。
李穑心里悲愤,也只能说道,“回大明皇帝陛下,我国国王已于洪武十八年接受大明册封,高丽本为大明藩属。我国国主心慕大明,曾三请衣冠。此前我国使臣郑梦周六次奉使明朝,三次朝拜皇帝陛下。”
老朱就乐了,随即又问道,“哦?心慕大明?为大明藩属!朕可是听闻你高丽国王去年兴兵十余万想要攻辽。藩属国想要攻打宗主国,这是何道理?三请衣冠,朕迟迟未曾与尔等衣冠,便是识破汝等心不诚!去年废弃大明年号、衣冠,这又是如何?”
李穑更是心里苦,此前国主一怒兴兵,这也是落了口实。不只是让李成桂那逆贼回师几乎篡位了,也是在大明这边里外不是人,大明看似无比嫌弃高丽这个并不臣服的藩属国。
太子朱标这时候也出班,一唱一和说道,“父皇,儿臣以为高丽国内尚有奸贼蒙蔽,才有如此事端。”
李穑心里悲愤,但是这时候只能忍痛哀求,“大明太子贤明,请大明皇帝陛下明鉴。此前所为,俱是奸贼崔莹蒙蔽,如今已被正法。”
崔莹,这也是王禑的心腹,这个在高丽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多次领兵打击倭寇,出征济州、肃清林坚味、廉兴邦一派,甚至还曾经被宗主国元朝调到中原江淮地区,参与镇压元末农民起义。
也是这个大人物对大明强硬,主张出兵伐辽造成了威化岛回军,也让李成桂诛杀了。
本来崔莹和李穑都是保王派,可是现在为了让大明息怒,也只能让崔莹背上祸国殃民的奸贼名声了。要不然的话,大明断然不可能出兵,这也是为高丽想要伐辽找个替罪羊,也确实需要有人为此负责。
高丽国主自然不成,那就只能是主张伐辽的崔莹承担所有的罪过了。
老朱也只是冷哼一声,有些事情没必要太过追究,要不然对于接下来的一些谋划不太好。所以现在推出来一个崔莹,哪怕那是一个死人了,似乎也说得过去。
政治,有些时候就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很多时候大家也都是默契的难得糊涂。
李穑开始控诉李成桂那个逆贼回师攻打京城,逼迫高丽君主逊位,被流放江华岛。又与奸贼曹敏修立九岁的世子为王,与一些奸贼共同执掌国政。
其实李穑对于王昌成为国王没有意见,这一次来大明,他就是为了牵制李成桂的势力、维护王昌的地位。甚至为了防止李成桂利用首相不在而篡位,李穑还请李成桂交出他的一个儿子随行。
这一次跟着一起来大明的高丽使团的书状官就是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这也是李成桂最有本事的一个儿子。以后可以干出来杀兄囚父的举动,成为朝鲜太宗。
随着李穑的控诉,不少文武官员似乎有那么一些同仇敌忾的意味了。因为李成桂的一些举动,让人想到了曹操、司马懿,让人想到了那些篡国的奸贼。
只是大家也都心里有数,那是高丽的事情,尤其是高丽这个藩属国以前一直朝秦暮楚,和蒙元勾勾搭搭的,这显然就是皇帝的一个忌讳了。
为了这样的藩属国出兵,显然是不划算的一件事情,这一点大家也都清楚。
所以必须要找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高丽显然不可能任何代价都不付出。其实这一点李穑也很清楚,估计他的小国王王昌也明白这些道理。
当年高丽可是一直都受蒙古人影响,王后是谁,那都是要蒙古人点头的。如果王氏一脉想要保住江山社稷,他们必然就要做好深深受到大明影响的准备。
到时候必然就要成为真正的藩属国,而不是像此前一样朝秦暮楚。
虽然大明皇帝没有立刻下达旨意出兵,只是这一切也让李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大明的君臣总算是重视起来高丽的事情了,没有像此前那样一直冷漠拒绝。
李穑心里头肯定是激动的,保住王氏、这才是他的任务,这也是他这个臣子应该做的。他是王氏的臣子,显然不是李氏乱贼的臣子,这个立场他再清楚不过了。
朱标看起来是比较同情高丽的,这也让李穑更加的激动。他在大明的这段时间早就知道了朝堂的一些格局,大明太子真的具备着决定天下大事的权力。
至于皇太孙,李穑倒是注意到了,只不过那个少年一直都是站在一边不开口。不过这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太子愿意出兵相助高丽,这也就足够了,太孙的分量还不够。
临近下朝,老朱开口说道,“太子全权处置高丽之事,诸位卿家务必要全力辅佐。”
满朝文武也没有什么意见,这样的安排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这些年基本上一直都是这样,皇太子大大小小的事情早就处理的无比熟练了。
老朱看了一眼闭目养神的孙子,说道,“太孙,随朕去武英殿,朕亲自教伱处理国政。”
本来闭目养神的朱雄英瞬间睁大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老朱。这不是惊喜,因为朱雄英很小的时候就被老朱抱在怀里,听着老朱说着国政的事情。
其实很多的事情早就有了既定事实,皇太孙已经开始参与朝政,很多人都心里有数。
但是皇帝在朝堂说了这些,那就是明显的信号啊,这就是太子正式观政的标志!
看着朱雄英不可思议的眼神,老朱忍不住得意起来。这件事情也商量过,自家孙儿什么都好,就是有些滑不溜丢的,做着储君该做的事情,也在参与朝政,可是偏偏不想要观政的名声。
现在就断了他的退路,就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皇太孙已经在皇帝的指导下参与国政了,这些事情在老朱看起来也是无比重要的。
事实就是如此,老朱看重的不只是实际情况,也要重视一些名声,尤其是自家儿子、孙子的名声,这都是无比紧要的事情,由不得有半点马虎。
不少人看得出来皇帝的高兴,也有些不太理解皇太孙似乎流露出的一些不满、郁闷。当然更需要的还是要关注太子的神情,太孙观政,说不定就是削弱了太子的权力啊。
只是太子看起来也是一副很欣慰的样子,这也让文武百官心里踏实了,也越发觉得大明不同。
以前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太子,这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而正当壮年的太子呢,一点都不在意太孙开始参与国政,一点都不在乎可能被削弱的权力。
看起来在大明朝,已经彻底没了皇位之争,只要是皇帝的嫡长,那就注定了要继承大统。
郁闷的朱雄英有气无力的跟在老朱身后,他觉得自己被坑了,因为这是被正式推到了台前了,再想闷声发大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离开了文武百官的视线,朱雄英三两步追到老朱跟前,“祖父,今日来了这一出,俺不观政也得观政了,这叫个什么事!”
“就是要让你观政!你有心智、有手段,俺和你爹也乐意看你掌权,你一直推脱又有何用?”老朱就揪着朱雄英的耳朵强调说道,“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在观政,无非多了个名声。”
好吧,朱雄英也沉默不语了,老朱说的也是事实,那就不得了便宜还卖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