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五十八章 斩草除根

第五十八章 斩草除根

第59章 斩草除根

符彦卿、何福进、王全斌等人看到李存勖已经死了,一个个都哭着跑了,善友找了一些乐器盖住庄宗的尸体,放了一把火,把乐器和李存勖的遗骸一起烧为灰烬,免得被乱兵蹂躏,然后他自己也跑了。

屈指算来,庄宗李存勖从称帝至今仅仅四年,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平定了桀燕,扫除了后梁,驱逐了契丹,完成了他父亲凭着那三支箭交托给他的三件大事,得以告慰太庙,家仇得雪,国祚中兴,几乎和夏朝的少康、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相似。可是等他进了洛阳以后,却是后宫擅权,优伶乱政,杀戮功臣,猜忌宗族,不体恤军民百姓,最后酿成了祸患,就是这个带头作乱犯上、杀进了皇城的郭从谦,也是伶人出身,庄宗平白无故地让他统领亲军,最终被他所弑。由此可见,女子小人乱政危害最重,这两害同时出现,断断没有不危且亡的道理。

不过,尽管李存勖毛病不少,可是总的来说,他依然是一位建国立业的皇帝,这一片江山也是人家实实在在打下来的。李存勖打仗向来是舍身忘死、冲锋在前。有这种气魄和胆识的皇帝,咱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李存勖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个不认父亲的刘皇后,她平时最得庄宗宠爱,现在她听说丈夫已经死了,都没过去看一眼,立刻就和庄宗的四弟申王李存渥,还有行营招讨使元行钦等人,收拾了金珠财宝,匆匆出了宫,一把火烧了嘉庆殿,带着七百骑兵出狮子门,向西逃去。现在宫中无主,已经一片混乱,宫女太监们也纷纷逃避。朱守殷这时候才进来,他并不设法平乱,而是先选了三十多个宫女,拿了些乐器珍玩,直接回家,自己寻欢做乐去了。于是各军都在京城里大肆劫掠,昼夜不息。

这天晚上,李嗣源已经到了罂子谷,这个罂子谷就在荥阳附近,李嗣源在这得到了庄宗已经遇害的噩耗,他哭着对众将说:“主上一向深得将士们爱戴,只是为群小所惑,竟然惨遭此变,我现在该怎么办呢?”众将当然劝慰了一番,李嗣源才收了泪。

第三天,朱守殷派遣的使者到了,报告说现在京城大乱,请李嗣源赶快进京安抚。于是李嗣源带兵进了洛阳,住进了自己府中,颁布命令禁止士兵放火劫掠。朱守殷前来拜见,李嗣源对朱守殷说:“你要好好在城中巡视,等待魏王归来,淑妃和德妃在宫里,所需要的东西要充分供给!等到先皇安葬以后,社稷有了新君,我还要归藩尽职,为国家扞御北方呢!”说完,就让朱守殷去收敛庄宗的遗骨,在灰烬中捡出来,放入棺椁之中,暂时安置于西宫。

随后,宰相豆卢革、韦说等人率领着百官前来,劝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对他们说:“我奉诏讨贼,不幸部下发生叛乱,我想要入朝自诉,偏偏又被元行钦阻挡,我本无他意,现在你们推我为帝,看来你们都不明白我的为人,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于是派人通知各州,报告庄宗去世的消息。

魏王李继岌因为要平定蜀中叛乱这些事情,耽误了回京的行程,现在听说了洛阳变乱,他就很担心,怕李嗣源不能相容,于是又引兵西去,打算要退到凤翔去,就待在那算了。西京太原的推官张昭远,劝留守张宪给李嗣源上表劝进,张宪慨然道:“我一介书生,从布衣到国家高官,都是出于先帝的厚恩,我怎么能偷生怕死,背主求荣呢?”张昭远看他如此忠诚,也非常感动,哭着说:“您能如此,忠义不朽了!”

此前,晋阳城里边,庄宗李存勖曾经派了一个姓吕的和一个姓郑的宠臣在这监督兵赋,现在庄宗的亲信李存沼也从洛阳跑到了太原,和吕、郑二人密谋,打算要害死张宪,占领太原。汾州刺史李彦超得知消息了,就劝张宪先发制人。张宪又说:“我受先帝厚恩,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如果我为忠义而死,那是天数,怎得逃避呢!”李彦超一听,心想:这老头也太迂腐了,就急急忙忙地走了,不过临走免不得和张宪手下的将士们叙谈了几句,将士们一听,不等张宪的命令,乘夜起事,杀了李存沼和吕、郑二人。张宪得知消息以后就跑到了忻州。正好洛阳的使者到了,拿出李嗣源的书信,李彦超凭着这封书信,号令士卒,城中才平静下来。

张宪是平民出身,他精通儒学,非常喜欢读书藏书,是个忠诚正直的人。遗憾的是他跟随李存勖的时间正是李存勖后来发昏的时候,张宪多次进谏也没啥作用。

李彦超让洛阳来的使者回去,随后自己也上表劝进。京城中的文武百官,又三次上表,请李嗣源监国。李嗣源这才答应,住进了兴圣宫。这时候的后唐宫中还有一千多宫女呢,宣徽使选了几百个,献给李嗣源。李嗣源说:“留此何用?”宣徽使答道:“宫里也要用人的,这个也不能少了。”李嗣源说:“宫中是要用人,但是要用年长成熟、懂规矩的人,这些人太年轻了。”就让她们都出宫回家去了,有些无家可归的,就让他们的亲戚领回去。另外找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宫女,分别担任各个职务。又任命安重诲为枢密使,张延朗为副使。张延朗本来是梁朝的旧臣,善于侍奉达官显贵,因为和安重诲结识,所以得到了任用。

李嗣源又命令各级政府,寻找各位王储。永王李存霸是李存勖的二弟,本来留守北京的,元行钦离开洛阳以后,就撇下了刘皇后,打算去投靠这个李存霸,他走到山西平陆,被老百姓给抓住了,送到了虢州,虢州刺史石潭估计是怕他一身功夫,所以立刻让手下人打断了他两条腿,把他关进囚车,押到了洛阳。李嗣源一看到元行钦,气的大骂,说:“我儿子什么地方对不起你,竟然遭你毒手?”元行钦说:“先帝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作乱进京?”李嗣源大怒,我这还不是被你们逼的进京的,立刻命令把元行钦推出去斩首。

通王李存确和雅王李存纪都是庄宗的弟弟,现在都逃走了,藏在民间,安重诲查到他们的下落,就和霍彦威密谋,派人去杀了他们。这事过了一个多月李嗣源才知道,他狠狠骂了安重诲一顿,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也只好付诸一叹罢了。

李存渥跟刘皇后逃到了太原,一路上晓行夜宿,历尽艰辛。刘皇后因为元行钦跑了,又怕李存渥也离她而去,剩下她一个白富美,那不是等着让人劫财劫色呢?所以索性不惜献身,李存渥见嫂子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却是风韵不减,也乐得将错便错,就跟刘皇后结成了露水夫妻。等他们到了太原,李彦超却不让李存渥进城,李存渥走到凤谷,也被部下给杀了。刘皇后现在一个人,无处存身,没奈何,只好削发为尼,把身上带的钱拿出来,修了一座尼姑庵,暂时住在里面,偏偏监国李嗣源不肯放过她,竟然派人到太原让这位刘皇后自尽。一代红颜,到此才算是收场,领了盒饭了。

北京留守永王李存霸,听说自己的兄弟们大多都被杀了,自然寒心,于是也逃到了太原,去投靠李彦超,说自己愿意出家为僧。李彦超打算上报朝廷,偏偏他手下的部众们一定要置李存霸于死地。李存霸吓坏了,就剃了头披了袈裟溜出府门,想逃出城去,结果也被军士们拦住,死于非命。薛王李存礼是庄宗的三弟,还有庄宗的儿子李继潼、李继漳、李继憺、李继峣等人,这几个人最后倒是逃走了,从此不知所终。庄宗的弟弟李存美因为有病,才免于一死,李克用本来有七个儿子,后来只有李存美一个人活了下来。

魏王李继岌走到武功,这是个县,现在属于陕西省咸阳市管辖,那个宦官李从袭又劝李继岌还是回京吧,去平定内乱,李继岌也是个没主意的,听了李从袭的话,又掉头向东,准备去洛阳跟李嗣源打一仗,他们走到渭河边上,结果西都留守张篯已经拆掉了浮桥,不让他们渡河,李继岌只好沿河一路向东,途中他手下的兵士也都纷纷逃走了,李从袭又对李继岌说:“看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请大王早做打算吧。”李继岌彷徨哭泣,对自己的亲信,就是拿铁锤砸死郭崇韬的那个李环说:“我现在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你杀了我吧。”李环迟疑了好一阵,才对李继岌的奶妈说:“我不忍心看着大王死去,大王如果真的是无路求生了,那么请大王躺在床上,以发遮面,我才能下手。”李继岌的奶妈哭着把李环的话告诉了李继岌,于是李继岌面朝下趴在床上,摆出了一个按摩的架势,李环拿出锦缎,从后边把他勒死了。

太监李从袭见李继岌死了,他自己逃到了华州,结果也被都监李冲给杀了。任圜来了以后,收集部众,一共还有两万多人,任圜就带着这些人回到了洛阳。李嗣源让石敬瑭前去抚慰了一番,军士们都没啥话可说,各自回军营休息去了。

前边咱们说过,李继岌杀害郭崇韬,就是蝴蝶扇动的翅膀,现在,所有这些害郭崇韬的人,李存勖、刘皇后、李继岌、那帮太监,全都给他陪葬了。

............

知识卡片:

刘皇后信佛,最后还出家当了尼姑,朱温和李存勖也曾经把抢来的女人送到寺庙去当尼姑。这一集的知识卡片,我们就跟大家简单说说,佛教在五代十国时期是怎么一个状况。

一说到佛教,听友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要讲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实际上我们经常说的话题基本属于神学范围内的佛教,咱们今天不谈这个,咱们只说说历史上的佛教,这一部分非常客观,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现象看就可以了。

五代时期佛教是非常兴盛的,那佛教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乱哄哄的时代兴盛起来呢?首先,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不是独立的,从大面上看,它属于唐文化的延续,我们可以理解成五代十国就是唐朝的藩镇割据做大做强了。

佛教在唐朝传播发展的非常快,唐朝在宗教文化的发展上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唐朝的统治者欢迎各种各样的宗教来到唐朝发展,底线就是不能危害统治集团的地位,唐朝人非常自信,外来宗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

佛教作为一种比较主流的宗教文化,相对于其他小众的宗教文化来说,在唐朝的发展时间是非常悠长的,武则天登基以后,开始大量的修建佛像,兴建寺庙。武则天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她对佛教的喜爱也引发了民间对佛教的喜爱,老百姓开始热衷去寺庙里拜佛,提供香火,佛教文化因此在民间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后来虽然有唐武宗灭佛,就是佛教界所说的“会昌法难”,但是后来的唐朝皇帝又复兴了佛教。这个文化传统就延续到了五代。这是五代佛教兴盛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政权不断更替,宗教方面就没人管理了,任其随意发展。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情形非常像,当时都很乱,豪杰们都忙着占地盘,没人管理宗教这种边缘的文化。中国人是非常客观务实的,在欧洲,宗教是核心,在我们这儿,是边缘化的东西。

第三个原因是连年的战乱导致民间战争创伤严重,老百姓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佛教本身就产生于人对现世的不满,四圣谛里第一就是“苦”,佛教教导人们离苦得乐的方法,这个我们称它为“修行”。老百姓信佛就是在饱受战争伤害的时候,可以寻求精神寄托,普通人总得给生活一点希望嘛,在五代十国时期,老百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对战争是十分痛恨的,但是对于战争的发动者又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投身于宗教文化的熏陶中。让自己可以脱离俗世的烦扰,修补一下心灵的创伤。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核心观念,能让受难的老百姓觉得舒服一点。

第四个原因,就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士大夫阶层仍然占据着比较高的位置,很多名人大家族的后代都不愿意参与政治斗争,选择了避世,这种心态导致文化人选择佛教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对佛教都持推崇的态度。

第五个原因,五代时期禅宗盛行,禅宗就是为普通没有文化的人开辟的,大家都有需要,那么艰深的佛教义理就成了传道的障碍。而禅宗主张顿悟性空,认不认字不重要,禅宗六祖慧能就不认字,可是这并不耽误人家成祖成圣,这多好呀,老百姓就高兴啊。五代时期战乱不止,流民、难民、强盗、逃兵没地方去,纷纷逃到山里,而禅宗的山林禅院就成了最佳的避难所,再一听佛法,还有这么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好事,于是大家就都来了。而禅宗是允许僧人们自己种地的,佛教原始的教义不允许耕种,只能去化缘。现在寺院组织老百姓在山里开荒种地,这就是所谓的禅林经济。

总而言之,佛教在五代时期,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并没有所谓的乱世菩萨罗汉出世,救苦救难的荒谬说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