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六十五章 安李争功

第六十五章 安李争功

第66章 安李争功

高季兴和马殷都死了,都由各自的儿子接了班,都传到第二代了。

此外,吴越王钱镠在庄宗李存勖在位的时候也建立了吴越国,年号叫宝正。他后来还写过信给安重诲,信中的语气很傲慢,安重诲就奏请明宗李嗣源,派供奉官乌昭遇和韩玫去出使吴越,去责备钱镠,谁给你的自信,敢对我们大唐这么不敬。吴越王钱镠是照旧接待,并没有摆出帝王的架子。等到两位使者回京以后,韩玫却诬陷乌昭遇,说他没有气节,对钱镠称臣,还向钱镠行跪拜皇帝的大礼,安重诲听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竟然就下令处死了乌昭遇,还请皇帝下旨,削去钱镠的王爵,让他退休,所有吴越朝廷所聘的使臣,都要治罪。钱镠让自己的儿子钱传瓘等人上表鸣冤叫屈,都被安重诲给拦住了,明宗根本就见不到。这一下安重诲就成了大家怨恨的对象,连藩镇都对他痛心疾首了。

明宗李嗣源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他不像以前那些皇帝,他既不外出游猎,也不给自己捞钱,也没有任用那些宦官,更不发动战争,只是一心一意地帮助百姓除旧布新,共享太平,所以四方安宁无事,粮食也是连年丰收。于是李嗣源给自己改名叫李亶,表示诚意,这个“亶”字就是丰收的意思。

他和宰相们坐而论道,谈到粮食丰收,很有三分喜色。冯道在旁边说道:“臣过去在先皇幕府的时候,奉旨出使中山,路上经过井陉,那的路况不好,非常危险。臣担心马匹失足,所以牢牢地握着马缰,幸好没出什么事。结果走到了平地上,放松了马缰,一不小心,反而摔了个跟头。可见临危时未必真的危险,居安时也未必真的安全,行路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呢!”其实他这就是在提醒明宗,您可别得意,要居安思危。

明宗听了,点头称是,就问冯道:“今年虽然是丰年,但是老百姓果真富足了吗?”冯道说:“灾年怕被饿死,丰年又担心谷子不值钱,卖不了好价钱,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有操不完的心,只有农家如此。臣记得聂夷中有一首诗,诗里说:‘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农民们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解眼前的燃眉之急,不得不跟别人借高利贷,二月份还没开始养蚕呢,就已经把以后养蚕所得的丝提前抵押给别人了,五月份稻子还处在青苗期呢,已经把未来的收成也抵押掉了,为了治眼前的脓疮,却不得不割下心头肉。冯道又说:“这几句诗虽然写的很粗鄙,但是却写出了农家的真实情况。总之民业有四,士农工商,这其中农民是最苦的,皇帝最应该体恤他们。”

我觉得冯道说的真好,农业社会,农民就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一定要了解百姓的疾苦,多关心他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享受生活,不管百姓死活。

明宗听了冯道的话很高兴,就让人把聂夷中这首诗写下来,明宗不认字,他就把它背下来,经常背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现在已经年逾花甲,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太久了,所以每天夜里在宫中沐手焚香,向天祷告,说:“我本来是个胡人,因为天下扰乱,被大家推戴,才暂时坐了这龙椅,我常常惭愧自己德行不够,不足以安定人民,愿上天早生圣人,为百姓做主,让我早日放下肩头这副重担,那就是四海之福了!”

其实李嗣源本来就不想当皇帝,他没那么大的野心,他就当个地方大员已经很幸福了,当皇帝有什么好的,操不完的心,而且还是高危职业,随时可能被人篡位。五代十国期间,那些当大臣的往往都比他们的皇帝活得轻松,也活的长。皇帝被杀了,大臣们换个老板,继续当官,不少大臣甚至先后在三四个朝代当官,一辈子送走了好几个皇帝。

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降生在了洛阳,他父亲名叫赵弘殷,这年二十八岁,以前是赵王王镕的手下,现在在后唐统领禁军,三十三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60年,赵匡胤开国登基,海内才得以统一,他就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不少人都说,这正是因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上苍,才生出了赵匡胤这个真命天子。

却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屡立战功,李嗣源能够做皇帝,也亏得他带兵首先赶到支援,李嗣源才能够号令各军,所以李从珂就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和安重诲不相上下。

有一天安重诲设宴,酒席上这俩人就开始自夸功绩,毕竟李从珂是个武夫,没什么文化,几句话说不到一块,他站起来就要打安重诲。安重诲自知打不过李从珂,就赶紧跑了,才免得被揍。第二天,李从珂酒醒了,对自己昨天的卤莽举动很后悔,就去找安重诲赔罪,安重诲虽然嘴上说没啥,却仍然对李从珂怀恨在心。

明宗听说了这件事,就派李从珂去担任河中节度使。李从珂喜欢打猎,经常出去打猎玩。安重诲就想要趁机害李从珂,于是他假传密旨,让河东牙内指挥使王彦温把李从珂赶走。王彦温接到安重诲的命令,正好李从珂这天出城去看马,估计是想买匹好马,王彦温就让手下关上城门,不让李从珂进城了,李从珂进不了城,就问城楼上的王彦温:“我待你不薄,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城?”王彦温说:“彦温不敢负恩,但是现在有枢密院的密札,请你入朝,不必回城了!”李从珂没办法,只好先暂时退到虞乡,派了个使者进京上表,报告皇帝。

明宗李嗣源对此事毫不知情,接到了李从珂的奏章,自然就要问问安重诲了。安重诲一看,这事皇帝知道了,他当然不能实话实说,于是就说是奸人妄言,应该去加以讨伐。我们枢密院没有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这是有人胡说八道,他这样说其实等于是说王彦温自作主张,跟我没关系。明宗就想把王彦温骗到洛阳来,好当面问问他,于是就任命王彦温为绛州刺史,催他入朝。但是,假传圣旨的安重诲怎么能让王彦温入朝去见皇帝呢?那不就露馅了吗?所以他就一再请明宗发兵去讨伐,最后李嗣源就派西都留守索自通和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率兵去讨伐王彦温。而且明宗还当面叮嘱药彦稠,说:“王彦温不让李从珂入城,估计是背后有人主使,你到了河中,要把王彦温生擒回来,我要当面向他问话。”药彦稠领命而去,到了河中,王彦温还不知道京城里边发生的这些事呢,就出城去迎接。不料他见了药彦稠,还没来得及说话,那刀锋已经砍了过来,王彦温登时人头落地。

药彦稠杀了王彦温,把他的人头送到了京师,明宗气得要命,恨药彦稠竟敢违抗自己的命令,下旨要严惩,安重诲就出面为药彦稠辩解,结果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这插一句,药彦稠杀的这个王彦温,另有记载说他姓杨,叫杨彦温,到底是姓杨还是姓王,并不重要,咱也不考证了。

李从珂心里明白,这是安重诲在设计自己,于是也去见皇帝,明宗心里肯定知道咋回事,所以他不让李从珂多说,让他赶快回家。安重诲又让冯道、赵凤等人弹劾李从珂,说他失守河中,应该承担责任。唐明宗实在忍不了了,就说:“我儿子被奸党算计,是非还没搞清楚,你们怎么也说这样的话,难道是要置他于死地吗?我想你们也是受托而来,未必是出自本意吧。”冯道和赵凤两人无话可说,心里也觉得挺惭愧,就退出去了。

................

知识卡片:

咱们今天提到了一位诗人聂夷中,他和大诗人杜甫一样,都属于现实主义诗人。聂夷中字坦之,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死于后梁初年,他出身平凡,不是名门望族,所以生卒时间和家世都不确定。

聂夷中长期生活在农村,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他少年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每天都要在田间卖力的干活,非常辛苦,所以他深知农民的苦难。公元871年他考中了进士,这时候的唐朝非常腐朽黑暗,唐懿宗也是历史上着名的昏庸无能的皇帝,聂夷中经历坎坷,好不容易才当上了华阴县一个小小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聂夷中写了很多诗,有自己的诗集,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多首。这些诗大多是反映农民遭受惨重剥削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危机,抨击了权贵们的骄奢淫佚和横行无忌。

聂夷中的诗作《过比干墓》通过对比的方式说出了唐朝的腐朽: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余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聂夷中的诗作大多是五言律诗或者绝句,他继承了汉魏乐府诗的优良传统,采用口语化的方式,语言朴素生动,描写的形象鲜明,音节和谐自然。着名的作品《公子行二首》,从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唐末上层社会的荒淫腐朽,骄纵横暴,可以说是豪门世族贪暴无耻生活的缩影,堪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一种说法,说作者也是这位聂夷中。另外还有前面冯道给明宗读的那首《伤田家》等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