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七十一章 皇二代们

第七十一章 皇二代们

第72章 皇二代们

钱镠去世了,他儿子钱传瓘接了班。钱传瓘是钱镠的第五个儿子,《十国春秋》中说他排行老七。曾经担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即位后改名钱元瓘,他遵照父亲的遗命,不再称吴越国,而是主动把自己的地位恢复为后唐的藩镇,减免了老百姓所欠的赋税,对自己的兄弟们也都很好,任用贤能人才,所以吴越一方的人民,也都生活如常。

再说闽国这边,跟人家吴越可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闽王王延钧,他杀了自己的大哥王延翰,自己占了王位,现在统治闽地也有几年了,公元931年,王延钧生了病,无法视事,王审知的养子、奉国节度使王延禀竟然带着自己的儿子王继雄从建州来袭击福州。王延钧赶忙派楼船指挥使王仁达去平乱,王仁达遇到王继雄的部队,打出白旗,假装投降,王继雄信以为真,过船来慰抚,结果被王仁达一刀杀了,随后王仁达乘势追捕王延禀,把他抓到了王延钧帐前。王延钧这时候病情稍微好了些,就对王延禀说:“哥哥你曾经对我说过,让我好好继承先人的遗志,免得再麻烦哥哥你来,今天哥哥又来了,莫非是我做的不好吗?”王延禀惭愧不已,无话可说,王延钧喝令推出去,枭首示众,恢复他的原名周绍琛。又派自己的弟弟王延政去安抚建州百姓,闽地叛乱就此平复。

自此以后,王延钧渐渐就萌生了骄狂之态,他上书后唐朝廷,说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镠,都被封为尚书令,如今二王都已去世,请朝廷也封自己为尚书令。后唐朝廷没搭理他。王延钧于是就不再向后唐朝贡了。不久,王延钧又采信道士陈守元的意见,建了一座宝皇宫,自称皇帝,改名为王鏻。这个道士又说什么黄龙出现,所以王延钧又改元龙启,国号仍然叫闽国,追尊自己的父亲王审知为太祖,立五庙,设置百官,升福州为长乐府,独霸一方。后唐朝廷无力讨伐,也就由着他闹了。

再说后唐这边,先是马殷的儿子、武安军节度使马希声病死了,他弟弟马希范向朝廷报丧,明宗李嗣源就让马希范继承了他哥哥的职位。又有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也因病去世了,这个李仁福咱们前边讲过,朱温当时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这就是后来的西夏国。

定难军的治所就在夏州,现在李仁福去世了,他儿子李彝超就自称夏州留后,就是自治区代理主席,明宗对此很不高兴,就想调李彝超去担任彰武军节度使。另外派安从进去担任夏州留后。偏偏这个李彝超不愿意,找了个借口说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所以他走不了。于是朝廷就命令安从进进兵讨伐李彝超,却又无功而返。李彝超赶紧向朝廷上表谢罪,说自己并没有想叛乱的意思,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两代人在此镇守,已经习惯了这里,所以再去其他地方会很不习惯,请朝廷恩准,还让他留在夏州。朝廷官员们觉得夏州地处偏远,不如就答应他算了,也省得劳师远征,耗费军力。明宗也是得过且过,就任命李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姑息偷安了事。

这外事粗定,可是内乱却又复萌。明宗李嗣源一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李从璟,前面讲过,已经被元行钦杀了。老二名叫李从荣,老三名叫李从厚,老四还小,名叫李从益。

天成元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李嗣源登基那年,老二李从荣被父亲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第二年,李嗣源又任命老三李从厚同平章事,任河南尹,统领六军诸卫。李老二一听,老三现在职位比自己还高了?对此就很不高兴。又过了一年,李嗣源调李老二去担任河东节度使,兼任北都留守。不久,又让他和弟弟李从厚互换岗位,让老二李从荣担任河南尹,统领六军诸卫。

老二老三这兄弟俩是一母所生,但是性情却绝不相同。老三李从厚谨慎小心,老成持重,而老二李从荣却轻率浮夸,专门喜欢跟一些浮浪子弟赋诗饮酒,自命不凡。明宗屡次派人规劝,李老二却始终不肯悔改。

长兴元年,也就是公元930年,明宗封李从荣为秦王,封李从厚为宋王。李从荣被封了王爵,于是开府设置属官,又把他那些狐朋狗友召集在一起做他的僚属,整天唱歌跳舞,放纵无度,有一天他父亲问他:“你平常工作之余,都做些什么呀?”李从荣说:“我最爱的就是学习啊,我有空就读书,或者跟一帮儒生谈论经典。”明宗说:“我虽然不会读书,但是喜欢听别人讲论经义,这些经义中所说的,基本上都是些父子君臣的道理,可以有益心智,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学。我曾经看庄宗喜欢做诗,那能有什么好处,你是将门之子,本来读书就不多,做文章也不是你的专长,肯定写的也不够好,如果传扬出去,必然惹人笑话,希望你别去学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李从荣听了,勉强答应,心中却不以为然。

当时安重诲还在位,李从荣对他还是颇为敬畏的,不敢乱来。等到安重诲死了,花见羞王淑妃、太监孟汉琼这些人就在皇帝耳边吹风,让范延光、赵延寿做了枢密使。范延光是因为亲戚关系才被委以重任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威望。赵延寿本来姓刘,是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的养子,自己冒充姓赵,他因为很会拍马屁,所以受宠,还娶了明宗的女儿兴平公主,参与机要。李从荣对这俩人都瞧不上眼,时常拿他们打趣。石敬瑭从西蜀还朝,任六军诸卫副总指挥。他本来娶的是明宗的女儿永宁公主为妻,这位公主和李从荣不是一个妈生的,俩人互相憎恨,石敬瑭怕自己因为妻子而惹祸上身,所以不愿和李从荣共事,一直想出外做官,免得惹上是非。就连范延光、赵延寿,也和石敬瑭是同一想法,巴不得离开京城,少受李老二的恶气,只是没有机会,没奈何只好跟这个李从荣虚与周旋,凑合着过。

............

知识卡片:

唐代文化人的概念一直到现在还对中国产生着影响,宋明时期的文风也都是受唐朝的影响。五代是唐代的延续继承者,那时候的文人到底学些什么东西?这个我们就要从科举开始说起了。

科举和门阀是一对对立的关系,对立中也有依存关系。先秦时期可以说中国就是门阀的天下,氏族士大夫才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秦始皇、汉武帝、王莽都努力想要废除士族门阀,可是失败了。东汉的刘秀把氏族推向了高潮,整个东汉都处于皇权与士族的权力博弈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大夫阶层最鼎盛的时代,南方的士族通过其拥有的大量人口、土地资源、文化垄断来控制政权。历代的统治者都在探索、寻找压制士族门阀的手段和措施。东汉的桓帝、灵帝、曹操、蜀汉的刘备、江南的孙吴乃至两晋的司马氏,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措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起作用的是科举制,科举彻底中断了士族门阀对于官职的垄断,自此以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制内。唐代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编订了统一的教材《五经正义》;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学校,鼓励私学。《五经正义》就成了真正的狭义上的“文化”。政治上的宣传确立了科举为“入仕正途”的思想,促使士族子弟也踊跃参加科举,成为中央统治权力的附庸。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编写这套书的作者就是孔子的三十一代传人孔颖达。从文字到解释,都有了官修的标准教材。学童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开始学习诵读经文,练习楷书。

科举考试从制度上保证并促进了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这样就固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我们现在的中国精神内核都离不开这些古老的内容。所以中国的老学究们都会让孩子去了解这些最重要的内容。现在有不少人在批判这些东西,批判至少你也得看过读过才行,我不知道有多少批判五经的人真正读完了它们。可能都是人云亦云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