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文臣和武将的勾结
第128章 文臣和武将的勾结
王诚是和他的老师王一宁一起,翻遍了好几本典籍史书,这才找到了这几个之前的先例。
当然,还有一个例子,王诚是刻意没有说。
就是在五代时期,后唐庄宗在位之时,曾经有过奉嫡母为皇太妃,将其生母尊奉为皇太后。
王诚认为这种让生母凌驾于嫡母之上的行为,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是说出这个例子,只怕群臣一定会借机大做文章。
在密谋的时候,王一宁也同意王诚的说法。
王一宁还说:“此乃冠履倒置,盖胡虏不学使然,真贻笑千古!”
“诸位爱卿,可是还有什么话要说?”
朱祁钰见到火候差不多了,他决定亲自下场了。
见到皇帝如此,群臣都是知道,他这是铁了心扶他生母上位。
群臣知道自己无论再说什么,朱祁钰都有反驳的说辞,也一定会让他生母得享尊崇。
谁要是这个时候再出来阻止皇帝的孝心,只怕便会被朱祁钰记恨。
到那个时候,不但劝说无果,反而有可能把自己的仕途给搭了进去。
群臣,尽皆默然。
他们不赞同,他们也不反对。
除了少数几个卫道士还在那里固执的仰着脖子以外,群臣中的其他人其实并不排斥立吴贤妃为太后。
朱祁镇和孙太后已经是过去式,这一点随着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就已经既成事实。
因为朱祁钰的力挽狂澜,已经证明他执政的合法性。
为了一个太后的名分大义得罪朱祁钰,无论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都是一次赔本买卖。
更何况,群臣大多认为今天的朝会乃是一次政治交易。
朱祁钰答应重开经筵,群臣同意立吴贤妃为太后,这是一次君臣之间默契度的考验。
这是朱祁钰对于群臣们的一次妥协,群臣自然也不好拒绝朱祁钰的一次尽孝心。
见到群臣之中无人出来反对,朱祁钰趁热打铁、神情兴奋的就让王诚当众宣读了圣旨。
朱祁钰在圣旨里面,尊孙嫡母太后为上圣太后,尊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
群臣见到朱祁钰连圣旨都提前准备好了,更是无一人再敢出声。
……
“万岁,今日内阁首辅陈循有本子发到六科给事中,说是请万岁调居庸关守将罗通回京。”
“陈阁老说当初阿剌知院统兵数万猛攻居庸关,求图再现当初土木堡合围之势。”
“若非罗通力战,则居庸关城破之后,瓦剌人便会得逞。”
御书房中,王诚对着朱祁钰禀告。
在经过策划和实施尊吴贤妃为皇太后一事,王诚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越发牢固。
一个忠心,一个能做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朱祁钰怎么可能弃之不用?
要知道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可是号称“内相”,必须是皇帝的自己人,还必须要有政治手腕。
“此事,早在朕的意料之中。”
听了王诚的话,朱祁钰脸上是并感到不意外的神色。
“去年瓦剌入寇之时,罗通和韩青一在紫荆关一在居庸关。”
“韩青把守的紫荆关被也先大军攻破,而罗通镇守的居庸关,却是在也先和阿剌知院的内外夹击之下仍能屹立不倒。”
“对于韩青,朕尚且加以重用。”
“自然会有人觉得罗通的功劳比韩青高出一大截,也就是说罗通好应该受到的重用不在韩青之下。”
“而且居庸关和宣府互为屏障,朕已经把前宣府总兵杨洪调了回来,罗通自然就会有陈循帮着他说话。”
“想来,陈循一定是这样说的。”
“朝廷调罗通回京,不但可以协助主持京营新军操练,还可以帮着朝廷参赞军事。”
“陈循还会对着罗通赞誉一番,说他是难得的军事大才,有定国大用。”
朱祁钰说完,就用一种询问的眼神投向了王诚。
“万岁未卜先知,奴婢惊若天人!”
王诚之所以如此拍马屁,是因为朱祁钰对陈循奏本预测得丝毫不差。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朕可不是什么天人,真是天子!”
朱祁钰对着王诚就是笑骂。
朱祁钰的意思,他作为上天之子,可比那些神仙要尊贵得多。
区区神仙,只不过是被人们供奉。
而身为上天之子,朱祁钰这个皇帝可是统帅万民,乃是代天执政。
“奴婢知错,请万岁责罚!”
王诚知道朱祁钰没有要收拾自己的意思,他这也不过是配合朱祁钰演一处打闹的戏码。
“好啦,还是说正事。”
朱祁钰终止了玩笑。
“陈循突然请调罗通回京,除了有着国防上的卫戍京师之心之外,朕还以为陈循这次只怕有着不小的私心!”
朱祁钰说完,就让王诚把陈循奏章的副本给呈了上来。
“奴婢愚钝,不知万岁为何会有此一说呢?”
王诚作为朱祁钰的心腹爪牙,一直都受到朱祁钰的栽培,王诚更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懂就问的好学生。
“经过去年的大战,罗通已经是可以和杨洪、石亨、郭登等人齐名的老将。”
朱祁钰一边翻看陈循的奏章,一边给王诚讲解。
“就连作为石亨副手的范广等人,在朝野内外的名声也是比不过罗通。”
“罗通的孤军守孤城,给人一种孤胆英雄的感觉。”
说到罗通,朱祁钰印象是一个干瘪的小老头。
“奴婢明白。”
“这就好像虽然汉高祖刘邦奠定了汉家基业,可人们更多是把乌江自刎的项羽视作千古英雄。”
王诚表现出一副茅塞顿开的模样。
虽然同样都是作为朱祁钰亲信,可王诚他们这些太监和外臣们不同。
太监们除了要忠心,还要能做事,还要学会讨好献媚。
“陈循上奏请调罗通回京,这就是在示好罗通,也就是对罗通有恩。”
“他们两人今后就可以在朝堂之上相互借力,就可以引为朋党。”
“更何况这个罗通还是陈循的江西同乡,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之情。”
朱祁钰对于自己的亲信,向来是秉持着共同进步的原则。
“莫非,陈阁老这是想用罗通回京来分权!”
王诚听了朱祁钰的话后,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个想法。
不过王诚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这一次很可能言多必失,
分权?
分谁的权?”
于谦?
杨洪?
还是石亨?
“不错,朕也估计陈循有这个心思。”
“而且朕和陈循一样,都有重用罗通,以此来制衡于谦、杨洪和石亨。”
对于军权,朱祁钰看的很重。
让少数理人统领京营,朱祁钰会寝食难安。
“内臣以外,居庸关乃是防御瓦剌的重镇。若是把罗通调回京师,又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
提督御马监的成敬,这个时候说话了。
说起来,当初成敬是和罗通一起防守居庸关,成敬和罗通是是同袍,他们有过一起杀敌报国的。
而且成敬提督御马监,就是内廷中负责参与军事的。
“陈循没有想好接替罗通的人选,就上奏请调罗通回京,内臣以为多少有些因私废公。”
对于陈循,成敬一直不怎么待见。
“这些江西佬,果然都是一些脾气古怪蹊跷的家伙。”
“这朝中的江西帮,也是没有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要是换作是内臣,怎么对国家有益就怎么去做,又何必搞出这么多的勾心斗角出来?”
成敬之前是朱祁钰的伴读。
虽然名义上是陪伴朱祁钰读书,可成敬作为进士出身的太监,实际却是负责教导朱祁钰的学业。
作为帝师,成敬少了很多顾虑。
其实这并不是成敬对江西人士有什么误解,而是明朝时期很多其他省份都对江西人都有地域黑。
江西人在明朝,可是执掌各界牛耳的存在。
在经济上,江西有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江西商帮也是善于经营。
江西人在明朝各地修建了一千座江西会馆、万寿宫,就是实力的证明。
而经济强大后,就会谋求政治上的建树。
江西文风之盛,冠绝明朝。
在科举上,江西士子曾经多次高中状元,而且还多次包揽过科举中的前几名。
四方出仕之众,莫盛江西。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这些都是明代官场上的真实写照。
江西人太过优秀,被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所嫉妒。
江西人在朝中为官的人数最多,乡党势力最大,可谓是权倾一时。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得罪的人也多,也就激起了很多的反对者。
江西人在明朝,一直都是地域黑的受害者。
“大伴,谨言慎行。”
“你要是敢当着江西人这么说,怕不是他们就要把你给生吞活剥了!”
朱祁钰半是玩笑,半是认真。
“往远了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晏殊父子等等,这些可都是江西人士。”
“往近了说,我大明的内阁首辅,江西人也已经有了杨士奇、陈循两位。”
“如今的翰林学士中,也有好几位是江西人。”
“就连如今的吏部天官王直,那也是江西人。”
“王直、陈循、罗通,他们加起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可以与之抗衡的!”
朱祁钰这一次说得很认真。
明朝官场上的江西乡党,是一股连朱祁钰都不敢轻视的庞大势力。
“如今这江西人在朝中做官的,可以说是几乎占了半个朝廷。”
“刚才大伴的这一句话,可是把那些江西老表们,都给骂进去了!”
朱祁钰这是在警告成敬,小心祸从口出。
“内臣可不是在说别人,内臣只是说那个陈循。”
成敬闻言,连忙辩解。
“陈循此人,绝非善类!”
“京师攻防一战,这才过去了多久?”
“他这就迫不及待把老乡罗通给弄回来,还不是为了给自己撑腰的?”
成敬还是不认可调罗通回京。
原因很简单,成敬认为罗通在边关的作用,比他人在京师要大的多。
成敬可是参与过居庸关一战的,对那一战成敬可是无法忘怀。
“本来如今中枢兵马的大权,全在于谦、杨洪和石石亨的手中。”
“他们三人都是国之干臣,挽狂澜又精明能干,他们得掌大权本就是理当得的。”
“陈循虽然也是力主抗敌,也曾在粮草统筹上面尽心尽力。”
“只不过他这么快就动起了小心思,想要进来分一杯羹,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成敬此时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臣。
当然,成敬也认为朱祁钰的帝位已经坐稳了,京营众将不可能生出叛逆之心来。
所以对于于谦三人,成敬也就少了一丝防备之心。
“奴婢可是听说了,好几个兵科给事中,也都是心中感到愤愤不平。”
“这些言官们,已经开始在酝酿,准备联名上疏天子,反驳陈循的奏请!”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诚的消息很灵通。
王诚和好几个重臣交好,这也是朱祁钰默认的,诸如内阁大学生王文,诸如礼部侍郎王一宁。
“启禀陛下,吏部尚书王直求见。”
就在朱祁钰和内臣大佬们商议的时候,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舒良走了进来。
舒良也是朱祁钰当藩王时候的郕王府旧人,也是朱祁钰的亲信。
如果说成敬在内廷排第一,那么王诚就是第二,舒良就是第三。
“宣!”
对于这个吏部尚书王直,朱祁钰必须表现的尊崇。
王直当初可是领头劝进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又以百官之首的身份安抚群臣,还支持朱祁钰和于谦主持京师保卫战。
五朝老臣,吏部天官,从龙之功。
无论那一样,朱祁钰都不能对王直有怠慢之心。
……
“陛下,臣是为了调罗通回京这事而来。”
行过参拜之礼,王直开门见山。
到了王直这样的地位和资历,他没必要吞吞吐吐。
“东王先生,但说无妨。”
王直在士林被尊称为东王,朱祁钰这样叫他是为了显示自己对这些老臣的尊重。
而王直能够这么快知道陈循奏本里面的内容,朱祁钰也是见怪不怪。
王直执掌吏部几十年,门生故吏遍天下。
“来人,给东王先生看坐。”
王直老了,朱祁钰这是怕他体力不支,也是为了显示对王直的体恤。
“臣不同意调罗通回京!”
坐下后的王直,直接说出了来意。
“瓦剌虽然退出塞外,然而其窥视我大明之心未死。”
“瓦剌想入寇关而入,所经过的雄关可能性不过两处而已。”
“一处就是宣府和京师之间的居庸关,另外一处就是太行山的紫荆关。”
“此两处雄关若是不守卫,则瓦剌进出如入无人之地!”
王直虽然是文臣,然而其对于军事也不是一窍不通。
“想要固守此两处关隘,则镇守的将领必须对于当地的山川河洛了熟于胸。”
“罗通去到居庸关已经半年,朝廷不宜在此时将其替换回京。”
王直的意思,罗通已经熟悉了居庸关的各处地形,换个人去又要熟悉一段时间。
这样子,对于居庸关防务不利。
“太上皇车驾蒙尘,大明万民痛惜万分。”
“为今之计,当以充实关隘为上,然后再同瓦剌接触和谈。”
“此时,我大明军务不可懈怠。”
王直说明军事的重要性,就是为了从旁说明居庸关守将的重要性,就是为了不想调罗通回京师。
“京畿附近的关隘,如紫荆关、居庸关、白羊关等地,均为京师之腹心,所用守将必为果敢刚毅之人。”
“鉴于各处关隘的本地守军,因为熟悉当地地形,还需重用才是。”
“只是我军承平日久,还需对边关守军严加操练。”
既然罗通如今是居庸关的统帅,那么王直就站在军事立场来说问题。
“罗通此人虽然也是一个文武全才,奈何他人品败坏。”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身居京师庙堂之上?”
王直前面说的都不用要,他的最后这个理由才是反对罗通回京的关键。
“臣得陛下信任,执掌吏部,负责文臣的考核与晋升。”
“若是罗通这样贪腐之人身居高位,那么便是说明朝廷不重视吏治。”
“如此一来,则官员就会多行不法之事,老百姓亦会受暴政之苦。”
“还望陛下明鉴!”
王直起身,对着朱祁钰一拜。
仿佛只要朱祁钰调了罗通回京,那么就回被罗通祸害朝政一样。
当然,王直这也是属于在其位谋其政。
王直既然负责天下文官的考核升迁,他当然希望官员清廉之辈,而不是贪腐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