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方法
贾安得到消息已经是八月二十,此时的天如同捅了个洞一般,雨水倾盆而下,如今连他府中的人都在抱怨外面的物价太高,一斤盐原本五十文,现在竟然要两百文,更别提粮食了,直接涨了五倍。
贾安皱眉,他想起以前贾寰在时曾经跟他说过,经济其实就是一条波浪,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会以低廉的价格处理过剩的存货,然后就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只能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接着就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想到这里他立刻前往顺德堂求见孙氏,而此时的孙氏正在组织管家开展施粥的事宜,希望能为丈夫尽一份绵薄之力。
听到贾安求见时,孙氏还觉得奇怪:“他不在自己屋里读书,跑来我这里干什么?”
说罢就让人进来,贾安行完礼后,直奔主题:“母亲,儿子有法子能帮助父亲。”
孙氏皱眉,心中甚至有种烦躁感:“安哥儿,莫要捣乱,快快回去吧。”
“母亲,答案就藏在大哥留在家中的手稿中。”
涉及到她的好大儿,再好的涵养也绷不住了:“安哥儿,赶紧回去!”
贾安却不肯后退:“母亲,外面的情况您也清楚,父亲若不能度过这一关,整个贾家都会受到影响。甚至连远在京城和青州的大哥二哥也是如此,难道这样您也不在乎吗?”
孙氏气的直接一把摔碎茶盏:“那跟我的寰哥儿有什么关系,他当时才几岁,那一堆手稿里面是有能让老天停止下雨的神仙妙法,还是能修好河坝的治水之术!”
贾安面不改色,恭敬的行礼:“母亲,那些手稿中虽没有这些妙方,却能有降低外面高涨物价的法子。”
孙氏还想反驳,却被身后的嬷嬷按住肩膀,示意让她静观其变,孙氏只好按耐住暴躁的内心,示意让贾安说完。
“母亲,外面的物价太高,想必您也有所耳闻,连我们家的奴才都接受不了,更何况那些穷苦百姓,乱则生变,那些潜藏在深处的人,难道不会趁此机会煽动百姓,引发暴动?若是真的形成流民,冲进府城,最先遭殃的会是谁?”
孙氏一改怒色,眼中的慌乱闪过一阵:“真有那么夸张?”
为了能尽快拿到手稿,贾安只能添油加醋:“儿子闲来无事看过父亲带回来的邸报,上面提到过,离扬州较近的滁州,两年前发生山洪,当时的县令没能及时平稳物价,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有心人煽风点火,怒气冲天的百姓冲进当时那位县令的家中,砍死了包括家丁在内的五十几口人。母亲一个小小的县城都能这么危险,更何况人多的府城呢?”
孙氏面色煞白,仿佛看见外面那些贱民冲进家中,烧杀抢夺,她也就罢了,她的女儿忆柔怎么办?
于是孙氏二话没说,命人取来贾寰留下的手稿,贾安当着众人的面翻找,如他所料,贾寰的确记录下了,如何利用供需来平稳物价的方法。
孙氏看不懂,询问:“这真的有用?”
贾安一边收好手稿,一边安慰被他吓到的孙氏:“只要外面物价低了,百姓就不会闹,父亲也能安心治水,我们家的危机也就解决一半了。”
说完就写了两封信,一封交给贾茁,一封交给胡家。
给贾茁那封,详细说明出现物价压不下去的原因,并附赠当初贾茁的手稿,请求赶紧引进外地商人,并暗示他们要用低于本地商人的价格出售商品,这样才有钱赚。
给胡家那封,详细说明了扬州的情况,希望胡家借此机会慷慨相助,帮助扬州度过难关,赚钱是次要,最重要的是要在百姓心中树立金陵胡家是仁商,与那些吃人血馒头的奸商有本质区别,最好是能发动其他商家高额捐赠钱财资助河坝的修缮,这样他好向贾茁提议,在河坝附近建立一座功德碑,记录下那些在此次灾祸中雪中送炭的人。
如此名流百世的好事,他可不信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商人们会放过,毕竟有了好声誉才有好生意。
果不其然,贾茁收到信件后,立刻大量引进外地商人,允许他们大量销售粮食、药材、盐等重要物资,那些原本坐等起价的本地商家,一看这情景,连忙抛售自家囤积的货物,企图赶紧止血,然而物价下跌的太快,这些黑心商贩亏得那叫一个连裤衩都不剩。
百姓能买到低廉的粮食药物,原本隐隐待发的暴乱也迅速平静下去,贾茁都还不知道自己离死亡就差一步。
而那些因此吃了大亏的商家纷纷找上贾茁要求给个说法,却被一套连环拳给打个正着。
“诸位请看,这块石碑就是本官亲自树立的,所有在此次洪涝中慷慨解囊,捐赠物资帮助朝廷赈灾的商家都会被刻在上面,而且本官还会上奏陛下给捐赠最多的商家嘉奖。”
那些商家看着笑得一脸奸险的贾茁,哪里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为了能流芳百世甚至入皇家朝廷的眼,就算再憋屈都只能大出血,期望把其他竞争对手给压下去。
这其中竞争最激烈当属来自金陵的茶商胡家和扬州本地的大盐商徐家,为了这次能青史留名,连夜狂奔跑废了三匹马的胡继宗,更是寸步不让,最后双方并列第一,就这他们还觉得不服气,还想再比。
这一手,既解决了想要坐地起价的奸商,又给财库见底的府衙增加了不少银子粮食,让府衙能有底气去购买材料、扩招徭役,加快修建工程。
偏偏还看不出这层深意,只是纯粹因为是胡老爷的死命令才过来的胡继宗,还在打着算盘盘算这一回到底值不值。
贾茁深深的看了眼有些傻愣愣的胡继宗,不禁感叹自家这个三儿子还真是情真意切,为了让胡家能入自己的眼,真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