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你们家皇帝陛下要吃不上饭了
“命你三日内组建税务院!”
“负责征收商户的税务,以及严查偷税漏税!”
“三日以后,以应天作为试点,推行商税新政,一十税二!”
奉天殿上,朱雄英朗声对着户部尚书说道。
既然今天他皇爷爷让他过来,而他又恰好碰上了文武百官提这件事。
那他也索性就为当初他承诺的那一千万两银子,找个出处!
毕竟他可从没说过,那些钱会由沈家全部接下。
“只要是在应天的商户,都必须到税务院登记造册,如实缴税。”
“只有取得行商资格,才有权在城中经商。”
“倘若没有登记,或是不如实缴纳税务者,一律从应天赶出去。”
听着他这一道道指令,在场文武百官无不汗颜。
你说真的?
而且还说急得来快的!
你当那些商人都是傻子吗?
这么高的赋税,他们辛苦半天,到头来竹篮打水,钱都归了国库。
真要像你说的这么干,估计到时候这应天的商户们,你都不用赶他们出城,他们自己就跑了。
“虞王殿下不可!”
“殿下万万不能用此重典!”
“虞王殿下,还请三思!”
沉默了片刻,众人终于鼓起勇气,纷纷进言。
“殿下,如今我朝刚刚走上正轨,便行如此重典,实在是不合适啊!”
“若把那些商户都从应天赶出去,这城中百姓又该如何维持生计?”
说来说去,他们一个个都住在城中,自然不希望将这里闹得人仰马翻,鸡飞狗跳。
此时朱元璋听着下方众人的议论,同样是一脸懵。
他虽痛恨那些富商,但为了国家能够正常运转,也绝不会将他们赶尽杀绝。
换句话说,眼下他比那些文武百官更加疑惑。
“你把他们都赶跑了,我吃什么?喝什么?”
“而且……”
“现如今那沈家,不是有你掌权吗?”
“你给他提高税收,那岂不就等于从自己腰包里往外拿钱?”
“如果你真嫌钱多,那直接交国库去多好,还成立什么税务院,多此一举。”
“重要的是,即便你能让沈家同意你这新政,其他商户可就未必了!”
“仅仅一个沈家,可还远远做不到维持应天城的正常运转。”
没有理会他们的震惊与疑惑,朱雄英再次开口。
“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
“而国家的经济收入,又大多从税收中获得,所以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举措。”
“以往我们只重视农业,甚至在农业方面做出了诸多举措,开垦荒地增加种植面积等等,因为那是我们的口粮,我们得以生存的保障。”
“但是……”
“想要长治久安,仅仅依靠口粮,那显然远远不够。”
“如今大明百废待兴,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北元和倭寇侵扰边境,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供养军队,以求边疆及内部环境安稳。”
听到这里,包括朱元璋在内的众人,无不点头称赞。
所谓国家国家,自然是先有国再有家。
如今商户们一个个肥的流油,国库却空空荡荡。
这要是遇到外敌入侵,那靠什么抵挡?军队没有粮草怎么打仗?难不成靠那些商户?
而且在此之前,在场的文武百官刚刚经历了一场,为蓝玉出征筹集军费的惨痛经历。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与其说是朱雄英,倒不如直接全部归结在国库空虚上。
毕竟若是国库有钱,那就没有了后面那些事。
“虞王殿下所言极是,回顾历史,其实很多朝代都从商业中,获得了不菲的税收,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
“只有国富才能民强!所以到最后,所有人都会从中获利。”
“但眼下若贸然给商户增加六倍的税收,只怕会适得其反。”
“我感觉此事应循序渐进,不如先从三十税一,涨到二十税一。”
“待后期稳定后,再一步步推进,如此才不至于闹得满城风雨,天下大乱。”
显然到了此刻,众人已经从最起初的排斥,开始尝试着慢慢接受。
真要说起来,谁不想看着国家强大?
而国家强大,那首先就得有钱。
至于为何不从农民税收上做文章,当初元朝就是很典型的反面教材。
倘若小时候的朱元璋能有口饭吃,他的家人不被饿死,又或是他还有其他选择,那谁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走上造反这条路?
“此次政策改革之初,商户们反抗这是必然的。”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商户寻衅滋事,故意关闭商铺,制造混乱。”
“但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这期间,只要我们找一个人提前站出来,告诉他们能挣钱,那他们自然会逐渐放弃抵抗。”
“毕竟商人追求的本就是利益,关闭商铺,他们的损失同样不小。”
“而我们作为管理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
“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让他们痛痛快快赚到钱,那还怕他们不做吗?”
“至于为何会选在应天做试点,是因为应天作为都城,是当下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那些商户无法舍弃的一块肥肉。”
“换句话说,他们想要做大做强,这里才是他们大展拳脚的地方。”
朱雄英说的头头是道,在场文武百官无不叹服。
只不过依旧有许多人,面上带着丝丝担忧。
正如之前朱雄英所说,应天乃是整个大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倘若应天所有商户全部歇业,不需要很长时间,最多三天,皇宫里就会感受到危机。
你们家皇帝陛下都要吃不上饭了,谁还有心思搞什么新政。
而且回顾历史,古往今来,哪一个新政的推行,会将试点选在首都?
其原因,自然是怕动摇根本。
可眼下,朱雄英明知如此,还要将试点定在应天,这得需要何等的魄力。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低声议论。
反观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是神情自若毫不担心,一脸满意的微笑点头。
因为他已经猜到了,那个需要提前站出来的倒霉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