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 > 第47章 铜钱金融起义

第47章 铜钱金融起义

【宋朝,太祖赵匡胤在平灭蜀汉后,可能是为了阻止铜钱流失,也可能是想要收走蜀地的财富以消减蜀地反叛的能力,就开始“禁铜钱入两川”。

并且还要消耗民间铜钱的存量“令民输租及榷利,铁钱十纳铜钱一”,同时对胆敢往川蜀地区输送铜钱的人施以重罪“私运铜钱入蜀境者死罪”。】

【在这样的情况下,蜀地百姓手中的铜钱飞速减少,而市面上的铜钱价格猛增,铜铁钱的兑换比例兑换价格由最初的4:10很快涨到了1:100。】

【但是百姓们需要铜钱吗?需要。因为收税的时候还要收铜钱啊!】

【同时,他们也想要积攒一些铜钱,从而积累一些财富,于是最终还是只能用越来越不值钱的铁钱去兑换铜钱。蜀地百姓的财富开始大幅缩水。】

【而官员们发财致富的方法就在这里。】

【因为朝廷并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蜀地铜钱涨价的情况,皇帝对铜钱升值的情况大约还停留在原定的兑换比例附近。】

【但是蜀地的官员们不同,他们切实体会到了铜钱涨价的可怕水平,于是,他们就利用自己持有的铜钱开始为自己赚取利益。】

【更有门路的,则是引导商人携带铜钱来此,虽然先前有“私运铜钱入蜀境者死罪”的法令在那里,但官商勾结,自然能够避过这一问题,毕竟,朝廷官员在蜀地是可以用铜钱的。】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有些沉默,不可否认,他当初定下蜀地不用铜钱而用铁钱的时候,是有着想要借此来抑制当地经济情况,从而消灭蜀地再次反叛能力的打算的。在他想来,你手中都没钱了,又如何再反抗大宋统治?其他地区基本都是使用铜钱,铁钱在蜀地之外几乎一文不值。

至于当地普通百姓,他当然知道他们可能会变得困苦一些,但是在他想来,也不至于太严重,而若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来获得粮食,那也很好,就不会有时间和心思想着后蜀故国了。

“朕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些政策的后果会如此严重。”他叹道,“朕的决策确实有所错漏,才致使川蜀百姓遭遇这些灾难,生活难以为继。”

赵光美等人纷纷劝慰:“大哥,现在情况尚未恶化到神迹中的地步,扭转情况还来得及,只需要对这个诏令稍加修改,就可以避免那等恶果。”

“是啊,爹爹。况且,朝廷诏令可能有所疏漏,但蜀地官吏更是没能履行责任,不知及时上报实际情况,为了一己私利,隐瞒朝廷,这些官员也是关键所在啊!”

赵匡胤的心情略微舒缓,确实,眼下重新制定川蜀地区的货币政策,随后推行也为时未晚。至于蜀地的官吏们,想必已经贪赃许多,正好处置了换上一些值得信任的。

明朝,洪武年。

殿内众人纷纷对蜀地民众的遭遇唏嘘不已:“没有铜钱,还必须去兑换铜钱,这个法令实在有些问题啊!”

朱元璋横眉竖目,冷哼一声:“这也要怪那些蜀地的官员,皇帝和朝廷不清楚具体情况,他们可都是清清楚楚!却不想着上报,而是一门心思想着肥了自己的口袋!他们都有罪,也都该死!”

不少大臣都缩了缩头,很明显,万岁这时联想到自家了,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招惹他,到时候倒霉了哭都没地方哭去。

除了对蜀地百姓和官员们的感慨外,也有一些人开始对照大明的情况,生怕大明也出现类似的问题……还真有个地方有点微妙,那就是之前开始发行的大明宝钞!

可是现在朱元璋正是不高兴的时候,加上他一向也不喜欢朝臣轻易质疑他的决策,这几位想到此事的大臣彼此对视数次,还是没敢现在提这件事情。

但是,大臣们不敢,皇子们还是敢的。

蜀王朱椿就直接开口道:“爹,这宋朝往蜀地发铁钱出问题了,咱大明的宝钞是不是也得再仔细看看?”毕竟,缴纳赋税的时候也不收宝钞。

而且,蜀地的铁钱越来越不值钱,那宝钞一直这么发下去,会不会也出问题?他不太懂这些,但单看他爹好像不打算停止发宝钞的样子,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晋王朱?则是觉得会有商人想要从中牟利:“对啊爹,宋朝有官商勾结,跑去蜀地做铜钱买卖,咱大明宝钞也不得不防。”不说别的,就说按照倒钞法回收宝钞,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做。

朱元璋当然很不高兴,但因为是自己儿子的话,加上在看了蜀地情况后自己也有些担心,于是最终还是应了此事,同意将宝钞的情况重新审视商议一番。

明朝,永乐年。

户部尚书夏原吉也在对朱棣几人说大明宝钞的问题:“万岁,我大明宝钞早已不能保持太祖定下的兑换比例,宝钞价值早已下跌,且赋税不用宝钞,朝廷只印发宝钞,而少有回收宝钞,民间宝钞泛滥情况难以改变。”

言外之意,宝钞已经不太行了。

朱瞻基道:“夏尚书,宝钞贬值可是因其数量太多?”他之前对这方面也并不了解,当然,眼下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看到宋朝蜀地因为铜钱稀少,铜铁钱兑换比例就一再升高,他大约也能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比如,大明宝钞数量越来越多,可百姓织布种粮的数量还是那么多,那宝钞就会不值钱。

见到夏原吉点头,朱瞻基又道:“那朝廷为何少有回收宝钞?我记得太祖时期就有倒钞法,用以回收废弃旧钞。”

夏原吉先点头,又苦笑:“殿下,确实有倒钞法。但实际上,倒钞法并没有日常施行。太祖年间,自倒钞法确立后,也只断断续续回收旧钞,总共也不过五六年。且百姓们为了减少损失、避免被商贾胥吏占便宜,往往手中的宝钞没有到回收要求就会想要更换;至于商贾胥吏,也在利用倒钞法来折价获利。”

【但这并不是蜀地百姓灾难的终点,也不是当地官员发财的顶峰。】

【因为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基后,对蜀地又采取了新的税收措施。】

【他要求,蜀地居民从此以后用铜钱纳税,而且每年按十分之一的比例递增;而朝廷也会蜀地铜钱货币的发行占比提高到十分之一,并且每年铜钱发行量也按十分之一的比例递增。】

【听起来很美好,似乎是朝廷终于良心发现,体会到了蜀地百姓的不易。】

【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这两个条例中,宋朝只做到了前一个,至于发行铜钱,那是没影的事儿。】

【如此一来,官员们更加快乐地赚取财富,而蜀地百姓们的生活则是越发贫苦,他们的财富越来越不值钱。】

【到了太平兴国五年,蜀地的铜铁钱比例已经涨至1:400,而当地百姓生计艰难,为了获取到铜钱缴纳赋税,不少人还去盗墓或者融化佛像,“民益以为苦,或发古冢,毁佛像器用,才得铜钱四五,坐罪者甚众”。】

【官员们很快乐,他们的家资迅猛增长;而朝廷、皇帝大约也很开心,因为到此时,已经决不是仅为了铜钱不外流,更多的还是想要搜刮蜀地财富,让这个在刚收复时就发生过叛乱的地方无力再对中央造成威胁。】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感觉无话可说:“为什么,赵光义总能搞出新的情况?朕的决策已经是有所疏漏,与实际情况有些偏离,他为什么还能比朕更加疏漏?”就像朕抑制武将,他就能直接搞出来以文驭武一样。

“啊这,二叔大约是想要改变一下蜀地的情况……”

“太平兴国五年,朕记得,太平兴国是他第一个年号吧?”才登基五年,蜀地的铜铁钱兑换比已经如此惊人,当地百姓能忍到淳化的时候才造反,也实在是时间够久的。

“改了蜀地的税收方案,他还往蜀地建立什么博买务!”新的税收政策下,当地百姓的财富本就越发减少,再来一个博买务,这么一搞当地连养活自己都不能保证了。

唐朝,贞观三年。

尉迟敬德对这宋朝的方法颇为瞧不上眼:“臣都知道,想要避免百姓起义,可绝不能这么搞,而是一定要让百姓们有口吃的、能活下去。这宋朝这么做,是生怕蜀地不反吗?”

“可能是被蜀地搜刮到的财富迷了眼、乱了心吧。”房玄龄叹气,也觉得宋朝的做法不大聪敏,“而且,如果是为了防止蜀地动乱,那他们的重心也太过倾向于防范对旧朝、或者说打着旧朝旗号的反叛了。”

毕竟,需要大量钱财的通常也都是非底层百姓的反叛,就比如心怀旧朝的遗留人士。

但是,实际上,这么搞蜀地,那造反的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复辟、心念旧国的群体,相反,会这么做的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普通百姓。

【但是,事实当真能够如他们所想吗?】

【如果说,像是他们想的那样,大举造反离不开钱财,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但这针对的是什么样的造反者?是那些中层、本身有一定力量的人啊。】

【对于本就处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普通百姓而言,造反需要钱吗?不,造反恰恰是因为没有钱。】

【最底层的农民起义,只要有人就够了。】

【而宋朝多年的苛政操作,恰恰给这里提供了足够多的人。】

宋朝,开宝元年。

“确实,是朕局限了,没有想到……”赵匡胤回忆自己的种种决定,他除了眼馋蜀地财富,也想杜绝蜀地再次出现类似于全师雄那样的全面叛乱。而农民起义,他也想过,但始终不认为能有多大气候。

本来也确实不一定会有多大气候!

但是,赵匡胤细数着神迹指出来的蜀地存在的各种问题,土地、赋税、博买务、铜钱、贪腐……所有的这些加起来,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些问题的积累,让决定举起大旗的人所能够动员起来的人数、人群种类都极其广泛,从大量的旁户,到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到各种小商贩……所有非官员、大族的普通百姓都能被囊括其中。

他们,或许都愿意投身到一次造反中。

秦朝。

始皇帝的脸色并不好看,从这几段话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些不太妙的东西。

农民起义,那些黔首吗?黔首的起义,或者说造反,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造出个什么结果?是像《庄子》中所描述的盗跖那样吗?

那些温顺的黔首,真的能够爆发出让一个帝国都为之重视的力量?东周时期,毕竟没有什么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起义活动。

而至于苛政,他倒是能够理解。再看大秦,他的政策算苛政吗?

宋朝,淳化四年。

“朕绝不会施行苛政!”赵光义坚决不会让自己带上任何和苛政沾边的帽子,他绝对不能让自己和苛政有什么关系,他可是要以德政青史留名的君王,“朕已经颁布诏令,尽可能地根据蜀地情况改动各项政策,缓解百姓劳苦,让百姓不用再挣扎求生,再参与那些反贼的队伍。”

下首的臣子们自然是无比赞同:“官家施行德政,一心为民,川蜀问题,皆是蜀地官员不知履行皇命,欺上瞒下,才使得百姓受苦。”

“官家愿意为了百姓而更改诏令,此举正是仁君之行,解救蜀地万民于水火之中,与苛政又有何干?”

【多年的压迫,蜀地百姓已经坚持到了极致。】

【恰逢此时,川蜀地区天灾频发,而不少官府不思救济灾民,反而依然故我,收税博买。】

【于是,川蜀这个火药桶的引线开始被点燃了。】

【淳化二年,任诱为首的义军攻打昌州(重庆荣昌)、合州(重庆合川)。淳化三年,荣州(四川荣县)、戎州(四川宜宾)、资州(四川资中)、富顺(四川富顺)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火药桶真正爆炸,是在淳化四年。】

【二月,王小波、李顺在永康军青城县(四川都江堰市南)起义。宋朝初年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此爆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