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malleus, glanders
鼻疽(malleus, glanders) 是由鼻疽伯氏菌引起的马、驴和骡等马属动物和人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其特征是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生鼻疽性结节。
人鼻疽的特征为急性发热,局部皮肤或淋巴管等处肿胀、坏死、溃疡或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我国目前已基本控制该病。
【病原】
鼻疽伯氏菌(burkholderia mallei)归属于伯氏菌科(burkholderiaceade)的伯氏菌属(burkholderia)。
本菌是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胞和荚膜,不运动。
菌体着色不均,呈颗粒状,革兰染色阴性。
需氧,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形成棕色黏性菌苔。
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能被一般消毒剂杀灭。
豚鼠对本菌有高度的易感性,常用公豚鼠检验可疑病料,经腹腔注射后,可引起豚鼠特异性的Strauss反应(睾丸炎)。
本菌有两种血清学抗原:一种为特异性抗原,另一种为类鼻疽共同抗原。
【流行病学】
感染和发病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以开放性鼻疽病马最为危险。
易感性有品种而无性别、年龄的差异。马、骡、驴对本病易感,骡、驴感染后常呈急性经过。骆驼、犬、猫等家畜以及虎、狮、狼等野兽有感染本病的报道。豚鼠和大鼠高度易感,大剂量接种后,24h内死亡,小剂量接种后,3周内死亡。本病主要由病马与健马同槽饲喂而经消化道传染,或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个别可经胎盘和交配传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与病菌的毒力、感染数量、感染途径、感染次数以及机体的抵抗力等有直接关系,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4周或数月。根据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鼻疽
多见于骡和驴。
表现体温升高(39~41c),呈不整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颌下淋巴结肿胀,有痛感。重症病马由于心脏衰弱,在胸腹下、四肢下部和阴部呈现皮下水肿。病马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淋巴细胞减少。
急性鼻疽又分为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后两者经常向外排菌,故又称开放性鼻疽。这三种鼻疽可以相互转化:一般常以肺鼻疽开始,然后继发鼻腔鼻疽或皮肤鼻疽。
(1)肺鼻疽:
除了具有上述全身症状之外,主要以肺部患病为特点。时而干咳,时而咳出带血黏液,呼吸次数增加,肺部可听到干性或湿性啰音。
(2)鼻腔鼻疽:
发病初期鼻黏膜潮红,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不久鼻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米粒大的小结节,突出于黏膜面,呈黄白色,其周围绕以红晕。
结节迅速坏死崩解,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如被虫蛀)且稍隆起,底部凹陷,溃疡面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如猪脂样)。
溃疡愈合后可形成放射状或冰花状疤痕。在鼻腔发病的同时,同侧颌下淋巴结肿胀。
初期有痛感而能移动,以后变硬无痛,表面凹凸不平,若与周围组织愈着,则不能移动,其大小可达核桃到鸡蛋大,一般很少化脓或破溃。鼻腔鼻疽发生较多。
(3)皮肤鼻疽:
主要发生于四肢、胸侧及腹下,尤以后肢较多见。
病初,局部皮肤突然发生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经3~4d后,在肿胀中心部出现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深陷的溃疡,边缘不整;如火山口状,不易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蔓延,形成念珠状肿。病肢常在发生结节的同时出现皮下水肿,使患肢变粗形成所谓“象皮腿”。
皮肤鼻疽比较少见,在鼻疽病马中占2%~3%。
2.慢性鼻疽
本型由急性或开放性鼻疽转来,但也有的病马一开始就取慢性经过。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不明显。
由开放性鼻疽转来的病马常在鼻腔遗留鼻疽性瘢痕或慢性溃疡,不断流出少量黏脓性鼻液。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又可转为急性或开放性鼻疽。
【病理变化】
鼻疽的特异病理变化多见于肺脏,其次是鼻腔、皮肤、淋巴结、肝及脾等处。
肺脏病变主要是鼻疽结节和鼻疽性肺炎。
在鼻腔、喉头、气管等黏膜及皮肤上也可见到鼻疽结节、溃疡及瘢痕,有时见到鼻中隔穿孔。新发生的结节为渗出性结节,随着病程的发展,或者吸收自愈或者变为增生性鼻疽结节。
【诊断】
可进行综合诊断。但在大规模鼻疽检疫中,以临床检查及鼻菌素点眼为主。
1.临床诊断
开放性鼻疽具有特异的鼻疽症状,一般通过临床检查即可确诊。当发现鼻腔或皮肤有鼻疽结节或溃疡时,通常可诊断为开放性鼻疽马。为了慎重起见,可用鼻疽菌素点眼,呈阳性反应时,即可最后确诊。
2.变态反应诊断
马匹感染鼻疽后2~3周呈现阳性反应,以后随着病程发展,反应逐渐增强。
鼻疽病马保持变态反应的时间较长,有的可达8~10年,甚至终生。
因此在鼻诊断、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变态反应检查中有鼻疽菌素点眼法、眼睑皮内注射法、颈侧皮内注射法及皮下热反应法,我国多采用鼻疽菌素点眼法。
鼻疽菌素点眼反应操作简便易行,特异性及检出率均较高,无论对急性、开放性或慢性鼻马,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合于大批马、骡的检疫,尤其是以5~6d的间隔反复点眼检出率更高。
3.血清学诊断
包括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荧光抗体技术等。ELISA能够作为马鼻常规采用的高灵敏度诊断方法。
4.病理解剖学诊断
是本病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解剖时必须做好人员防护工作。主要根据各脏器、淋巴结、鼻腔黏膜及皮肤等的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而进行诊断,还应注意与寄生虫性结节鉴别。
5.鉴别诊断
必须与流行性淋巴管炎、马腺疫、鼻炎及颌窦炎等进行鉴别。
【防控】
目前对鼻疽尚无有效疫苗,为了迅速消灭本病,必须抓好检疫、控制和消灭传染源这一主要环节,定期并及早检出病马,严格处理病马,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养、检、隔、处、消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对开放性和急性鼻谊马一般不予治疗。必须治疗时可用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磺胺嘧啶等,应用最多的是磺胺和土霉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病原菌的散播。
【公共卫生】
人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呼吸道)而感染。人类感染多与职业有关,多发生于饲养员、屠宰工人、兽医和接触病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人的鼻疽可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型潜伏期约1周,常突然发生高热,在颜面、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类似天花样的疱疹,四肢深部肌肉发生疗肿,膝、肩等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贫血、黄疸,咯脓血痰。患者极度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脓毒血症而死亡。慢性型潜伏期长,有的可达半年以上。发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可达数年之久。全身症状轻微,有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盗汗,四肢关节酸痛。皮肤或肌肉发生鼻结节和脓肿,在脓汁内含有大量鼻谊伯氏菌。
人类预防本病主要依靠个人防护,在接触患病动物、病料及污染物时应严格按规定操作,以防感染。对鼻疽病人应隔离治疗,所用药物与病马相同,一般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直至临床症状消失。脓肿应切开引流,但应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