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东方国
虽然是被驱逐出来的,贞人狐还是派了一个向导,带领他们前往东方国。
向导一路上都很委屈,认为他们敬拜的神灵遭到驱逐,是对天狐部的羞辱。
只是这种程度的羞辱,似乎还能接受。
李然不太理解他们的心态,看似十分虔诚,却又非常现实。受第一王朝影响的部族,除了敬奉他们自己的神灵外,也都同时祭祀天神。对天神是一种王朝范围内的泛信仰,这种泛信仰的虔诚程度,往往不如他们自己的传统神灵。如果被虎神部驱逐的是狐神的话,恐怕天狐部所有人都会离开这个部族,寻找其他地方避难。
向导坐着最强玩家的飞毯,诚惶诚恐,飞行在他看来是属于神的能力,指路多次指错,大概是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快的移动过,以前的道路、方向的记忆产生了偏差。结果半日的路程,几乎走了一整天,傍晚时分,才来到一片山地。
沿着一条山谷往东,在一处隘口,被人拦下。
隘口就地取材,用山石和树木建造出坚固的城墙,将往东的山路彻底阻断。隘口狭窄,两侧山势险要,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隘口正是东方伯的边塞,名叫三山关。向导跟守关军队交涉,亮明身份,表明他们是天狐部的援军,守将叫来之前赶来的天狐部武士辨认后,立刻开城放他们进去。
如此,李然等人以天狐部武士的身份,加入了东方伯阵营。
此时三山关中只有三千千守军,其中一千人是东方伯的部族武装,剩下的都是天狐部这样的反对大乙王的部族援军。
进去之后,跟天狐部的三百武士汇合,顺势接管了这支部队。
天狐部武士首领名叫尾,是贞人狐的儿子。贞人狐年轻时就去了王都,武士尾其实是在王都出生,在王都长大的,还给大乙王做过小臣,之后被派回天狐部指挥军队。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大乙王要杀他爸爸,此刻他应该带着部落武士,在大乙王的麾下。
三百天狐武士,并不是凑数的,能看出来都是精锐,尾至少有天字丙等的实力,还有两人也有相同实力,地字则有近百人,剩下两百都是人字级的武士。这是天狐部的全部身家,如果都死在这里,天狐部将元气大伤,弄不好将不复存在,直接被姻亲部落虎神部吞并。
关二爷以天神的名义接管了军队,三兄弟负责整顿。李然跟最强玩家则在城中考察,试图寻找一些线索。
对比明显,东方伯的军队比大乙王的军队差了一大截,主要是武器装备上。大乙王的军队几乎都能装备青铜兵器和铠甲,最差的士兵也有一件青铜兵器,东方伯的精锐士兵,才有机会披甲,最基层的士兵,甚至用着骨制长矛。
第一王朝能够征服天下,靠的就是青铜技术,在这时代,铸铜可是顶级科技。第一王朝就是以铜矿为目的扩张的,凡是有铜矿的地方,往往最先被第一王朝征服,然后建立定居点,向四周辐射。
东方伯这样的国家,以前或许也有自己的铜矿产地,会加工原始的粗铜,可铸造青铜的工艺一直被第一王朝垄断,即便有矿的时候,过的也不富裕,矿料主要用来跟第一王朝贸易。随着被驱逐到沿海一隅,东方伯只能依靠盐的贸易为生。盐能换来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但很难换来大量青铜。
因此他们的军队,虽然也有青铜武装,可即便最精锐的武士,防护也比较简陋,只在前胸覆甲,不像大乙王的武士,装备精良,最高等级的武士,都是全身青铜甲,前胸后背甚至还有裙甲。
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东方伯还能始终坚持抵抗,确实很勇。也不能不勇,他们是靠海为生的,驾驶着简陋的小船,就要搏击风浪,拼搏是他们的生活。
东方伯部族信仰的是一种海鸟,李然看过他们军中树立的图腾图案,那是一只海燕一样的鸟类。让他不由联想起那篇文章,海燕呐……他记不清了,这不妨碍他对东方民族在大海中拼搏的敬意。
“这能打的赢的?”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看过之后,李然和最强玩家回到军营,彻底没信心了。
老刘几人却比较坦然:“敌强我寡,但也未必不能一战。我了解过了,东方伯的部族,有三万男子可以参战。有三道雄关,这座三山关背后,还有一座四水关,位于山外一片沼泽之外,如果山关、水关都守不住,他们在海边还有滩涂环绕的座海关,可以直通大海。一旦战况不利,几万人可以直接乘船浮海。”
原来是有退路的。
李然道:“难怪被大乙王打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打服,有两把刷子。”
老刘点头:“打赢是不可能打赢的,大乙王有三万武士,东方伯只有三万男丁,其实东方伯更输不起。大乙王输了,无非是损失大量士兵,东方伯输了可就灭族了。所以只要用任何方法能逼退大乙王,就算胜利。”
李然疑惑道:“这个东方伯为什么不肯臣服?”
老刘道:“我了解过,这个东方国,原本分布在龙江下游各条支流一直到大海。他们逐水而居,善于操舟。后来第一王朝开始扩张,有一位雄主曾造船出海,在大海上捕猎大鱼而归。此后第一王朝有了沿着河流开拓的能力,逐步将东方伯挤压到了沿海地区。东方国也是这样形成的,以前分散成数以百计的部落,在第一王朝挤压下渐渐联合成了一个国家。两国是有世仇的。但他们反抗大乙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大乙王不允许东方伯的船进入龙江贸易。”
果然是大陆政策逼反了海洋民族?
李然不解:“大乙王为何不让他们进龙江?”
老刘道:“大乙王不允许任何方国移动。东方国的贸易,往往举族沿河移动,每到一地,舟船成千上万,沿河而居,与附近的王朝据点经常发生冲突。”
李然有点明白了,他对海洋文化不太理解,但能理解游牧文化,设想一下,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可能让一只游牧部落在他的国土上到处迁徙。大乙王试图让方伯按照地域,固定下来,这是内陆农耕民族的观念。
双方的冲突,根源在根本观念上的分歧。所以双方都不可能理解对方。尤其是东方伯,举族逐水而居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落后的技术,要对抗变换不定的自然,就需要全族之力。航海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动,人少了不行,所以他们往往一个氏族,一个部落,一起行动。可这样又会引起第一王朝的不满,所以禁止他们进入祖辈生活的龙江流域,相当于断绝了他们的生计。
李然道:“大王甲时候允许他们迁移吗?”
老刘道:“也不允许,不过大王甲手段高明。大王甲本人娶了很多东方国的氏族女子,分化瓦解了一部分东方国边缘氏族,在这些氏族领地内,建立了一些据点。鼓励王朝商人前往这些地方贸易,当时东方伯即便想造反,内部也不团结。大王甲死后,这些女子全都被殉葬。贸易局点逐步被东方伯吞并,大乙王兴兵征讨,又恢复了这些据点,但之后围绕据点,双方开始了长期战争。”
李然明白了。根本矛盾始终都没有解决,大王甲靠怀柔手段,一方面建立据点,让东方国的部落和氏族能通过贸易生存,另一方面建立这些据点,也是一种渗透手段,通过这些据点输入软实力,都教会东方国学会了崇拜天神,不然东方伯也无法以不敬神灵为旗号,团结所有东方国势力反抗大乙王。
或许东方伯始终都是有野心的,只是在大王甲时代,他无法团结部族。大王甲一死,继位的大王丁、大乙王,出于内部权力,甚至只是传统习惯,殉葬了大王甲的那些东方国王妃后,王朝对东方据点的控制力下降。这些据点经过大王甲苦心经营,作为文化输出基地,应该在方方面面都比东方国都更繁华一些,东方国的氏族部落很难不对这些城池产生贪念,这时候东方伯只要稍微挑拨,有的是部族吞并这些据点。
一开始可能会从这些据点里得到大量财物、资源,随后就是大乙王的报复。越打越乱,此时就是大乙王想效仿大王甲重建这些据点,恢复以前的关系,都很难完成了。
这复杂的局面,让李然觉得,除非大乙王能彻底击溃东方国,在以这些现在纯粹转变为军师据点的城池为中心重塑东方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否则这场战争将无休无止。
作为强势一方,大乙王肯定是想结束战争的,但弱势一方的东方伯反倒未必。通过大乙王的压力,他才能将部落氏族凝聚在一起。大乙王的压力越大,对东方国的挤压越强,他的统治反而越稳固。强势一方不可能妥协,弱势一方又需要战争,实在找不到和平的可能。
李然不由叹道:“这种乱仗一打起来,可能经年累月,这就麻烦了。”
他们的目的可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攻略秘境的。
老刘道:“所以我们最好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如果能抓住时机,突击大乙王车驾,抢回天神头颅就算赢了。”
大乙王和东方伯谁赢谁输不重要,能否得到天神头颅,才是李然他们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