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医搏云天 > 第40章 只差一味药

第40章 只差一味药

他们只知道,什么病用什么方,什么方用什么药,一直就是这样背诵的,学校也是这样教的。

要不说中医逐渐没落了呢,和这种僵化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高手在民间。

因为民间的大夫开方,都是用自己准备的药材,他对自己家里的药材很熟悉。

即使自己没有药材,他也会介绍患者去自己熟悉的药店买药。再就是,他们治病不会拘泥于成法,病万变,方亦万变,药亦万变。

治病不光是要治人的病,也是在治有病的人。就是说,两个不同的人,得了同一种病,开方用药就不一样,这就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

但是这种特色,已经被西医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给近乎抹杀了。很少有医生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感觉中医不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丁家宝带着自己的疑问,去了药房,问药房的同事要了姜半夏,拿过来一看,就知道这个药材出问题了。

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药效也稍有差别,但从大的主治方面相差不大,有时也可以不用分的那么细。

生半夏有毒,一般也不会开到需要服用的药方里,主要以外用为主。

清半夏,是生半夏经过白矾浸泡后所制得。经过炮制之后,燥湿化痰的能力大大增强。

姜半夏,主要是生姜和白矾炮制而成,具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同时还具有理气和胃的效果。

法半夏,主要是以白矾、甘草、石灰等物质炮制而成,法半夏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还具有燥湿化痰的效果。

但是有一些不是很专业的药店服务人员,不管你方子上写的是哪种半夏,他们药房就给你一种,因为他们只有这一种。

这也是渠道不同,炮制方法会有差别,不过这是没有重要知识的人才能做出的事,但是目前也很普遍。

有稍微谨慎的人,会多提醒一句,我们这里只有姜半夏,你要还是不要。

你想,一个患者如何知道,要还是不要,问患者这个问题,不是很搞笑的事吗。

但这也不少见,丁家宝在京城的中药店打工时,就经常听到药店的人这样问患者。

现在丁家宝所在的中医院,算是很正规的,几种半夏都有。但有很多医生开方时,只写半夏,也不分那么详细。

确实是除了生半夏,另三种炮制方法,在主治功能相差不大,只是在某些方面加强了一些而已。

这次丁家宝要调查的这个问题,比这个还严重,不论是清半夏、姜半夏还是法半夏,在大的主治方面还是相同的,用到他的这个方子里都会起作用。

只是他感觉三副药就好,可能需要五副了。或者是他觉得不会有其他不良反应,但是患者服用后说是口渴之类的,在其他医师那里,说起来都算是小问题。

但是他手里的半夏是水半夏,严格来说,这已经是在弄虚作假了。

因为水半夏只有燥湿化痰止咳的功效,完全没有半夏止呕的作用,怪不得方子无效呢。

如果是让卫生监督部门作为普通投诉来处理,他们会调查医药公司的进货渠道是否正规。只要渠道没问题,反正名字都是半夏,对他们来说都一样。

这也是外行管理内行最大的弊端,有时候,根本就抓不住矛盾的本质。

但是如果是让专业的参与进来,这件事就是大事了。水半夏和半夏是两种不同的药材,那不就成了卖假药了吗。

丁家宝刚回到办公室,正想要给黄科长打个电话,黄科长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他也看到了丁家宝手上的药材,仔细看了一眼,说道:

“这是水半夏,什么时候换的药,我都不知道。丁助理,你先等会儿,我调查一下。”

然后拿出手机就拨了一个号码,本来是想背着丁家宝打这个电话的。

但是一想,丁家宝既然在办公室等他,那就是给他面子。自己如果出去打电话,这明显就是对人家不信任。

他看到这个药材的时候,也知道这事可大可小。往大了搞,如果有人乘机兴风作浪,他和他叔叔虽然不至于坐牢,但都得被处理,他被开除肯定是免不了的。

如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处理,那就是赶快将药材换过来就行了。

如果丁家宝只是个普通的医生,他也不太害怕,但是大家都知道,丁家宝和高局长的关系很好。

如果他想用这件事搞倒黄院长和自己,那现在已经授人以柄了,就是人家一句话的事。

虽说单从这件事上,他没做过任何不应该做的不干净的事,可以问心无愧。可是一旦启动调查,那可就不是这一个半夏的事了。

他不确定丁家宝对黄院长和自己的态度,总之现在的选择权在丁家宝手里,不管怎么样,在丁家宝面前,他必须做到开诚布公的调查这件事。

黄科长干脆假装拿着药材看,直接坐到丁家宝对面的椅子上,手机也开了免提。

电话一接通,对面就传来一个娇滴滴,嗲声嗲气的女声:“喂,黄哥啊,怎么了,想小妹了。”

“我说黄娟,你们公司的进货渠道最近有变化吗?”对面的女的也姓黄,黄科长一本正经的问道。

“好像没有吧,都是卫生局指定的那几家药材公司进的货。怎么了,黄哥。”对面收起了撒娇的语气,也一本正经的说道。

“你先找你们的采购负责人核实一下,然后快速地答复我,我等你电话。”说完就挂了电话。

黄科长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也没透露这边的问题,省得通风报信了,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黄科长和丁家宝说了几句工作上的事,没有五分钟,黄娟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怎么样,调查清楚了吗,什么结果?”黄科长焦急的问道。

“嗯。有几味药。由于春节假期的影响,原来的医药公司缺货。我们这边从陇右的另一家公司小批量进了点儿,但也是省卫生厅指定的供货渠道之一。”黄娟说道。

“是哪几味?你说一下。”黄科长马上从丁家宝的办公桌上拿了纸和笔,准备记录。

“嗯。就是平时用量最大的那几种,柴胡、黄芩、党参、半夏、麻黄……。

就是半个月前送了一批,我估计你们还没用吧。听他们说送货时,看你们的药房还有不少原来的库存呢。”黄娟一共说了十二种。

对方一边说,黄科长一边快速的记录着,说完后,黄科长说道:“嗯,知道了,那我先挂了啊。”

“等等黄哥,出什么事了吗?”对方问道。

“没什么大事,就是调查一下,有问题我会联系你的。”黄科长这时算是松了口气,看起来问题确实不算太大。

只要丁家宝不趁机兴风作浪,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如果丁家宝别有用心,那也够他和他叔叔喝一壶的,人家后台硬啊。

于是看着丁家宝说:“丁助理您看这事,怎么处理好?”

“您的经验丰富,您看怎么处理好,就怎么处理。只是别影响患者的用药就行。”

丁家宝也知道,对方担心自己乘机作乱,很真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丁助理,我看要不这样,咱俩去库房看看,她说的这几种药,哪个有问题。

然后一并让换过来,就别兴师动众的调查了。事不大,要是知道的人太多了,就怕别人趁机没事找事。”

黄科长感觉丁家宝应该没有太多的坏心思,于是大胆地说道。他也想速战速决,要是再让其他人发现了,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

“嗯。行,这会儿您没事吧,正好我也没事,咱这就去看看。”丁家宝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在库房走了一圈,从大包装来看,还就是黄娟所说的那几种和其他不一样。而且最新进来的药,也换成了原来的供货商。

丁家宝也就放心了,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将这种事作为把柄要挟别人,他只是想好好为患者服务。

打开那几种药材检查了一下,发现其他几种都没问题,还就半夏有问题,所以事情就更简单了。

黄科长让库房将所有有问题的半夏封存,又让药房也退回已经领出的半夏,给他们换成正确的药材。

回办公室的路上,黄科长给黄娟打了个电话,将实际情况说了一下,让赶快将有问题的药材替换掉就行了。

重点提了一下,这件事是我们丁助理发现,并指示这样处理的。在这个交际花跟前,也给丁家宝卖个好,并且说哪天得空,让她请丁助理吃饭。

丁家宝还是用原方,将半夏换成正确的药材后,喝了两剂,患者的症状就减轻了很多。

又根据实际情况,对方中的药物进行了加减,一周后,患者出院回家调养。

丁家宝叮嘱患者,一定要少吃少喝,尤其是要少喝水,这个是他反复嘱咐的。

因为一般要是让患者少吃,患者都能理解。但是要是说让少喝水,大多数患者都不能理解,因为这是第一次听到。

在丁家宝看来,很多病都是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受损引起的。而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那种多喝水错误的思想造成的。

他想通过自己的几个典型案例来阐述这件事,让大家相信,那种多喝水排毒的思想是错误的,可惜论文没有审核通过。

现在只能是让那些,接受过自己治疗的患者,先接受这个思想。他还是定期的回访那几个特殊的病例,让患者都感到很温暖。

所以,很快的,丁家宝又有了第三个外号,很多受益的患者和家属都亲切地叫他“戒水大夫”。

丁家宝现在也在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治病风格,就是所有病都首先考虑从脾胃入手。

从古至今的名医中,丁家宝最认可的就三个人,东汉的张仲景,清朝时期的叶天士,民国时期的张锡纯。

他认为这三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医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了,没有晋朝的王叔和来整理伤寒杂病论,大家估计到现在都只知道张仲景这个人,并不知道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医学经典。

但是在丁家宝看来,王叔和也有一点儿小的失误,就是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有些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改编,从而失去仲景本意。

虽然王叔和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但是也不能说他对伤寒论的理解就肯定是对的。

对于丁家宝来说,他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留原着的完整性,如果自己存疑,或者是有不同的理解时,应该在旁边做备注,而不是直接修改原着。

中国的名医录中,有上千个名医,基本都对伤寒论进行过批注。但使用的版本都是王叔和版的,真正的仲景原书早已不知所踪。

中医以前一直是没有这派那派的说法的,但是从宋末元初,开始出现的金元四大家,所着的医书中,才有了明显的流派特色。

在丁家宝来看,这是中医的一种倒退,金元四大家中,张子和被称为吐下派,因为治病擅长使用吐法和下法。

李东垣被成为补土派,因为治病都是以补脾胃为主,这倒是和丁家宝现在差不多,应该说,丁家宝有些在向李东垣靠拢。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因为他的学术观点就是,万病都是火作祟,擅长使用清法。

朱丹溪则是滋阴派的代表,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病都是由于体内的阴不足造成的。

对于这些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当初周老爷子就让丁家宝做为一项长期的作业。一直思考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谁的观点是对的。

从现在丁家宝治病的经验来看,好像李东垣的观点更正确一些。

但事实上,丁家宝也知道,单纯的这样考虑问题,也是很浅薄的。

因为几位名医生活的年代不同,居住的地域也不一样,所以接触到的疾病谱也是不同的。

而且,他们都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如果这么简单地看了人家的病例和着作,就武断地说人家是什么什么派,本身就是对前辈的不尊重。

有可能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就对这样的病例做过专门的总结,或者是都整理了,可是其他的病例和书籍还没被后人发现而已。

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弟子学艺不精,只对这一部分学的比较透彻,所以就推崇这些治法。

就像几千年以后,如果人们看到了丁家宝写的关于少喝水的论文,就认为这是戒水派代表,那也是不负责任的。

因为很多病,丁家宝也是允许多喝水的。只是他觉得没必要为了喝水而喝水,身体需要了就喝,不需要就不要喝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