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北方一统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逝世。】
【其子赫连昌即位,关中大乱。】
【听说此事的拓跋焘立刻西伐。】
【经过两年的征伐,赫连昌被俘。】
“就这还能存在这么久,也是离谱,”赵祯摇摇头道,“那赫连勃勃残暴不仁,百姓生不如死也不见他们起兵。”
“可能他太残暴了……”韩琦推测道,“而且赫连勃勃这人,怎么说……本身还是有的,而且还会抓住机会。”
“确实不好解决。”
“他是碰上了好时机,”赵祯看着神迹说道,“这要放到前期,可不一定称帝。”
“或者宋武帝多活几年,也轮不到他。”
“他这运气成分,也不低。”
【赫连定即位。】
【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次攻胡夏。】
【逃跑途中的胡夏顺手打得西秦乞伏暮末投降。】
【公元431年,西秦灭亡,立国四十七年。】
……
“什么情况?”扶苏看着神迹一脸懵地说道,“这西秦这么差劲?”
“人家逃跑途中都能把他顺便灭了?”
“这人弱是什么给他的胆让他称帝……”
“丢人,”秦始皇皱着眉头道,“这什么水平的人都敢以秦为国号。”
“真是拉低了秦的档次。”
“窝囊至极。”
“还乞伏暮末,暮末,王朝末年,这名字是故意的吗……”
【同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杀。】
【胡夏灭亡,立国二十四年。】
【公元432年,北魏攻打北燕,燕主冯弘送小女儿进宫和亲。】
“冯弘的小女儿……”李泰念叨道,“这拓跋焘肯定不知道,这冯弘的小女儿会帮助冯弘的孙女成为皇后。”
“这个成为皇后的女子后来还能成为权侵朝野的太后。”
“他们子贵母死的政策,弊端可真明显。”
“母亲也只是代表的是一方势力,如果是明君,什么都不能取代皇帝的权利,”李世民看着神迹说道。
“如果是庸君,或者是幼子即位,总有一方势力的增大,会不会是母族,就要看皇帝对他们的看法了。”
【四年后,北魏攻克北燕国都。】
【北燕灭亡,立国二十九年。】
【公元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
【在秃发破羌的引导下,拓跋焘兵不血刃降服北凉。】
【沮渠牧健投降。】
“这北凉的灭亡,可得算在崔浩的头上,”朱标看到沮渠牧健投降说道。
“要不是他,拓跋焘还下不了决心。”
当年,拓跋焘想征北凉,但有点担心他能不能灭了北凉,就问了多次出使北凉的李顺。
李顺这人爱财,因为收取了北凉的钱财,立刻告诉拓跋焘,不能出兵。
甚至因为拓跋焘强大的决心,编出北凉遍地都是枯石,当地人生活悲惨的谎言。
试图劝下拓跋焘。
崔浩则引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反驳李顺的说法。
最终拓跋焘征伐北凉,获得胜利。
“这可不好说,”朱元璋立刻说道,“公元439年的拓跋焘征伐的想法特别强烈。”
“就算群臣反对,他也想讨伐。”
“没有崔浩,只不过北方一统会往后推迟一点。”
朱标立刻摇头道,“父皇,没有崔浩他的统一之路不会这么顺……”
“崔浩这人聪明,料事如神,拓跋焘的很多决定,都是他拍板的。”
“他对北魏统一的影响,不小。”
【北凉灭亡,立国四十二年。】
【北方一统。】
“不愧是朕,”拓跋焘看到这里,自夸一句。
站在他旁边的崔浩立刻说道,“陛下能力超群,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
“一般一般,”拓跋焘也夸赞崔浩道,“能统一天下,还是靠崔公辅佐。”
“这一路走来,你到底帮了朕什么,朕太清楚了。”
“称为为朕的统一第一功臣也不为过。”
【公元430年,刘义隆以到彦之为主帅北伐,一举夺回洛阳。】
【但是很快北魏反击,致使北伐以失败告终。】
“这宋文帝对待北伐,真是不死心啊,”赵祯摇头道,“一次两次,非要把国力打空虚。”
“嗯……”韩琦想了想道,“确实是这样,不过……”
“他的北伐目标不是天下一统……只是收回他觉得的他宋的领土……”
“这也说明他有自知之明,”赵祯继续说道,“这个时候,北魏又没有什么昏君,在北魏君主的治理下,北魏也是蒸蒸日上。”
“他也是知道打不下来北魏的。”
【公元445年,卢水盖吴的起义。】
【一时间,关中尽皆响应。】
【知道此事的拓跋焘立刻派兵围剿。】
【在拓跋焘的强势攻伐下,起义军逐渐不敌。】
【在刘义隆的声援下,盖吴之乱被平。】
“声援?”刘邦看着神迹里的画面,笑起来,“声援有什么用,他倒是提供实际的帮助啊。”
“还送去官印……官印有什么用,他都要被灭了。”
“这也没办法,”吕雉指着神迹比划道,“宋和关中距离太远。”
“他要是发兵帮助盖吴,且不说盖吴会怎么报答他宋,万一他派过去的人被魏军击败,他多亏。”
“这样声援,才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对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在平定盖吴的过程里,拓跋焘发现有寺庙中藏匿有武器。】
【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和盖吴有所勾结。】
“可不就是和盖吴勾结吗,”李炎赞同地点头。
“一群出家人,要什么武器,不是勾结是什么?”
“这群佛僧就是这样,不做好事,还浪费国家的资源。”
“就该灭了。”
【遂在同样厌恶佛教的崔浩的建议下,焚烧寺院,捣毁佛像。】
【并将此想法,推行全国。】
同样厌恶?听到这个词,拓跋焘皱起了眉头。
佛教那么可恶,难道不应该厌恶吗?
“又是耗费国家财力,又是蛊惑人心,为何要留,”拓跋焘突然说道。
“朕就想不通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信这。”
“连朕的太子都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