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最近写的几篇关于《道德经》探玄的文章,得到了广大朋友的关注,有赞同者,有质疑者,有批评者,有嘲讽者……
对此,本人皆都欣然接受!
毕竟,这只是从我个人角度进行的解读,自然无法与原文原义以及其它视角可比。
退一万步讲,即使从我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那也不过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面相,仍然属于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道德经》之所以称为经典,自然具备普世价值,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经商、可以修身……
无论以何种角度去理解,它都会给你终极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真理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站在治国的角度去嘲笑站在经商角度理解的经义;站在用兵的角度去嘲笑站在修身角度理解的经义;站在你的角度去嘲笑他人解读理解的经义……
您说,这符合“悟道”的表现吗?
那么,我读《道德经》的角度是什么呢?
以修心修身为导向,继而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在潜意识里将文中的“天下”理解成“人生的意义”;将“国”理解成“人生的历程”;将“兵”理解成“应对生活的方法”……以此类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文中所有内容都会围绕着我的角度为我所用,“取天下”的内容可以用来修心,“治国”的内容可以用来修身,“用兵”的内容可以用来修行……勤而行之,可解诸多人生疑惑,应对各种生活挑战。
我深信,且已在实践验证,如果德行不够,治国也好,用兵也罢,无论经商,都是做不出什么成就的,即使凭借运气一时得意,也不会持续太久……
所以,我解读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而是我的方法能否带给你一种启示,是否能够古为今用,是否能够改变自己才是阅读本文的价值所在。
人不渡人,唯有自渡;自渡唯有自悟!
那么,你将以何种角度去理解《道德经》呢?
正文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肤浅的解释就是:学习知识,要通过不断地积累;要想悟道 ,则要不断地减少某些东西;这个减少的过程没有标准,直至若有似无,近乎无欲无求的样子。而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并非真的无欲无求,真正的欲求反而因为这种状态变得唾手可得。要想寻找人生的意义,你就不能赋予它太多的意义,如果你在潜意识里已经赋予了人生某种意义,那么你就难?以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1、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不难理解。
只要是生活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你就不能不去学习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
且不说想在其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因此,为学,是进入社会之前最为重要的基础;日益,靠的是积累,是为学的技巧。
就事实而言,基本的生存需求早已是昨日黄花,更为广阔的人生欲求已经成为了我们追求的生活内容。
成就这个梦想,基本的生存技巧显然无法驾驭。
因此,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老师的职业应运而生,学校也有了用武之地。
如果孩子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日益,而不是将时间用来玩游戏导致日损。
2、为道日损
虽然老子将婴孩、赤子比作“道”的某种可以被观察到的形态,但是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跟他讲“道”理,既没必要,也无意义。反而会将其置于一个矛盾的境地——又要“益”又要“损”,如何是好?
因此,“为道日损”更多地适用于进入社会,并被现实毒打的遍体鳞伤的人群。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接受和践行其中的智慧。
一个顺风顺水,衣食无忧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对修行产生兴趣的。除非,像搜狐老板张朝阳那样,空虚到抑郁……
说到张朝阳,他的遭遇完全可以用来反驳那些叫嚣着“如果中了一千万就不会抑郁”的人。
因为一时的空虚,或许可以通过挥霍财富换取片刻的快感;但是精神深处的空虚,任何财富都无法弥补。
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另外开辟一条道路。
此“道路”之道,就是“为道”的道。
要想在这条道路上前进,“日损”几乎是它的全部内容。
损什么呢?
在前面的解释中,我用“减少某些东西”来翻译。
之所以如此隐晦,是因为这个损的内容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
用“欲望”比较恰当,但又太过笼统;用“思想”比较现代,又太过激进。所以,用“某些东西”更容易让你对号入座。
3、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为学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亦或是更为高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果呢?
闯不出来,焦虑、烦躁、抱怨、痛苦……
闯出来,自傲、自大、膨胀、放纵……
《道德经》第十三章有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什么意思?
迷恋得宠,避免失宠,都是欲望的一种表现,而不受控制的欲望最终都会成为压垮你的祸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学最初的目的最终都会被无尽的欲望所取代……
日损,损的就是这部分脱离初心的内容,统称为“被放纵的欲望”!
欲望是什么?
它绝对不是一千万,也不是官升三级,更不是豪宅娇妻;也可以是比别人多吃一块肉,比同事多挣一块钱;更可能是在争论中占了上风,在八卦时多了几分谈资……
欲望涉及的内容可能数不胜数,但是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东西来形容它。
唯有一个不太具体的东西或许可以,那就是:思想。
思想不完全都是欲望,但欲望一定是思想的一部分,而且占据的比例相当之大。
这部分可以被称作“欲望”的思想,就是佛家所说的“妄念”。
这就是用“思想”代替“日损”内容的由来!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要将欲望损到何种程度呢?——损到“几乎”没有欲望,没有妄念。
这个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
修心,不是损心,而是让内心强大到欲望和妄念无法战胜的程度。
无欲、无念,是修者极为向往的一种境界,但却毫无意义!
因为刻意求无,本身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执念。
更何况,如果现在一味的“求无”,那么最初的“为学”岂不毫无意义?
因此,具体损到什么程度呢?——不被欲望所支配、所左右、所束缚。
这种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最适宜的修行境界。
以此来应对人生,足矣,是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不外乎一个“欲”字!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有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俗话说:无欲无求。
无欲无求,何事之有?
如果你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个似是而非的定义,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多么合理,假如你能冷静的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它们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欲望的影子……
人生意义尚且如此,负面情绪更是难逃其咎!
任何事物,一旦有欲望掺杂其中,那么它就不再纯粹和高尚,你可以为它的合理性而心安理得,却不必为了掩人耳目将其置于一个虚伪的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