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徐达回归
两天的默写,方时终于将‘武穆遗书’默写出来,蓝玉抱着一叠纸张死不撒手。
“好好好,有了这些,我以后必定能练出大明的岳家军。”
说到这,蓝玉眼中满是困惑:“岳家后人都没有,你怎么会有这东西?”
方时面露回忆之色:“这就说来话长了,当初临安府有个衙役叫隗顺,也就是替岳元帅收尸的那个。
岳元帅曾在临死前,把这书交给隗顺,拜托他交给岳家后人。
本想着以后有机会就还给岳家后人,然而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就拜托给他那时的邻居,也就是家祖。
我方家世世代代为农,哪里知道岳家后人在哪里,只能一代一代传下来。
到了我这里,所幸遇到蓝将军,才想起了这事,就拜托蓝将军把这书给岳家送去一份。”
“隗顺?有这人吗?”
方时一脸狐疑:“将军不是知道岳元帅的事,怎么没听过这人?没有他,岳元帅连尸骨都无人掩埋。”
“以后有机会再去问问,现在我先去把这些编成书,顺便给岳家后人送去一份。
你先回去休息,等看完这书,我们再开始说书。”
话落,不等方时回应,蓝玉急匆匆离开军营。
方时没有回家,他想去东宫问问,看看黄册之事到底怎么样。
他其实不寄希望老朱能够放弃,他只想着把老朱不要在这个政策上面,加入永为定制这四个字。
这样一来,只要朱标不死,他就有可能改变这个政策。
至于永乐大帝,方时暂时不考虑,时间太过遥远,一切谋划都没用。
刚到东宫,还没坐多久,一位内侍就来到方时面前:
“方司柬,陛下让你过去一趟。”
“还请带路。”
[我现在算是知道老朱的可怕,连一刻钟都不到,就知道自己在哪,真是惊悚。]
来到武英殿,方时不仅见到朱元璋和朱标,还见到一个魏国公徐达。
“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免礼!”
朱元璋随手一挥,接着对徐达说道:
“天德,这是方时,现在是东宫司柬,就是他提出先在军中执行。”
徐达上下打量了下方时,随后板着一张脸:
“方司柬,这里面的困难你考虑清楚了吗?你有完整的计划吗?”
方时对着徐达躬身行礼:“将士心理、粮草、各地语言、以及军纪等等,下官已有所准备。
此事短时间无法看到成果,不过下官相信,若是成功,这军队将会是历史以来最强之军。”
“军纪?”
朱元璋有些讶异:“军纪有什么问题?”
方时摇头:“京营确实没什么问题,就怕各地卫所,这些才是关键。
这计划一旦执行,军纪是重中之重,不说勇猛杀敌,起码得做到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望着朱元璋阴沉的脸色,徐达笑呵呵开口:
“你刚刚说了有所准备,可以说给陛下听听,让陛下也宽宽心。”
“微臣已经将岳元帅的兵书交给蓝将军,以岳元帅的练兵之法训练军队,相信能有奇效。”
“岳元帅?岳飞岳元帅?”
徐达满脸不可置信:“是那个精忠报国的岳元帅?”
方时郑重点头:“就是被完颜构冤死的岳元帅。”
此话一出,不仅徐达懵了,朱元璋也懵了,只有朱标哭笑不得:
“虽然宋高宗让人鄙夷,你也不能直接冠以完颜之姓。”
“啪!”
朱元璋狠拍桌子:“方小子说的没错,那就是完颜构,真给宋太祖丢人。
我要是李治,恨不得从地下爬出来,改了自己庙号。”
“父皇,你怎么也说胡话。”
“实话实说。”
完颜构也好,赵构也罢,徐达现在不关心这个,匆匆向朱元璋行了一礼,便匆匆离去:
“上位,我先去找蓝玉,晚点把书一起带过来。”
望着徐达离去的背影,朱元璋仿若回到了从前。
[老兄弟终于放下心结了,难为他这么多年谨言慎行。]
“方小子,你觉得军户制度不好?”
方时轻微摇头:“对目前的大明,军户屯田制度百利而无一害,往后就不好说。
战争会让各地卫所人员大减,各卫所军官就有了兼并土地的机会。
和平日久,又会让人口大涨,导致军户田地不足,无法养活自己一家。”
朱元璋不置可否,淡淡开口:“所以,你有什么好主意?”
方时深吸口气,目露坚定之色:
“放弃世袭或去掉永为定制。”
“呵,咱就不信后世子孙都这么孝顺,能一直把咱的话当做金科玉律,一点也不动。”
话落,朱元璋摇了摇头:“你先退下吧!这事,咱再考虑考虑。”
“微臣告退!”
等方时走后,朱元璋淡淡开口:
“标儿,你说这小子真不怕死吗?藐视皇权,还怀疑咱定下的政策。”
“年轻气盛,哪里会知道这些,就宋高宗那些事,这天下没一个人不鄙夷。”
朱标毫不在意:“爹不是也说宋高宗是完颜构吗?”
“咱能说,他能说吗?”
朱元璋瞥了眼朱标,没好气说道:
“你也别给他找理由,我算是看明白,这小子一点也不在乎皇权。
他只在乎这皇位上的人,做得怎么样,做好了他就敬重,做差了他就打心底鄙视。
你知道他在家里怎么称呼历代皇帝的吗?”
朱标不明所以:“什么?我怎么没听到蒋瓛汇报。”
“跟蒋瓛没关系,是他老师说的,你还不知道这小子老师是谁吧!”
朱标一脸疑惑看着朱元璋。
“他老师是叶兑叶先生。”
“四梅先生?”
朱标惊叫出声:“那个为父皇献上一纲三目的四梅先生?”
朱元璋满脸笑意:“要不是调查方时,还找不到叶先生。
这小子在读史书的时候,对秦始皇叫政哥、老祖宗,说唐玄宗死的太晚,对胡亥就叫败家子,还把宋太宗称为高粱河车神。”
“车神?驴车?”
朱标一阵无语:“实在跳脱,还是再让他待在东宫一段时间。”
“你别试探咱,真要杀他早死了,你可知咱为何不杀他。”
“因为四梅先生?”
“有这一部分原因。”
朱元璋缓缓起身:“最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读书人的自大,没有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想法。
他所有奏疏都只是分析利弊,提出建议,没有要求咱一定要怎么怎么去做,所有的一切都由咱去决定。
你看看那些官员上的奏疏,每个都说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哪个有将自己建议的坏处写出来?
咱不是不能容人,咱是容不下那些自视甚高,连皇帝都不看在眼里的人。”
朱标忍不住劝道:“爹,那些文官自小都是读儒家经典,心中全是三纲五常。”
“呵……”
朱元璋一脸不屑:“你告诉我哪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的后半句怎么不说?是忘了还是宋濂没教过你。
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
你自己听听,董仲舒说的是人话吗?”
朱标满头黑线:“儿子求你多看看儒家的书,人家董仲舒只是提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比如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等等。
汉章帝时期,班固根据白虎观会议的内容,编写了一本白虎通德论,这才有了三纲六纪。
王充批判儒家,也有这一点原因。”
朱元璋脸不红,一点也不尴尬:“咱知道,只是考考你而已。”
“军户那边去掉世袭,商户、农户、匠户等不变,以后罪犯或拉去开垦荒地,或去修筑城墙,不再充入军中。
剩下交给你了,咱还有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