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治泰山
十月下旬。
泰山太守应劭,接到曹操手书之后,即将郡事交予几名亲信大吏,轻身离开奉高,赶往卢县。
济北国与泰山郡相邻,因而奉高与卢县相距并不算远。
两日之后,其人便至。
应劭半点也未拖延的做法,无疑是教曹操极为满意。
投桃报李之下,曹操亦对其人表示出极高的礼遇。
不仅携郭嘉及帐下众吏出城相迎,更是邀应劭同车而坐。
应劭受宠若惊。
此时鲍信病情已大有好转,曹操忧虑尽去,遂于济北郡府之中特为应劭设宴,倾意相待。
寒暄数句后,曹操笑道。
“奉高地处兖州之东,与鄄城相隔甚远。”
“仲远因此与操平素少来往。”
“今操难得与仲远一见,仲远若有所求,尽可言之。”
“操必当应允。”
“多谢明公。”
应劭起身,面有恭敬,言道。
“前番刘玄德趁明公西征,寇掠泰山,劭本极为忧心。”
“未料明公短短月余时间,便尽有陈留一十七城,战功赫赫。”
“刘玄德闻讯,即仓惶南退,再不敢北顾。”
“明公威震中原,赖明公之威灵庇佑,鄙郡极为安定。”
“因而公事之上,劭实无所求。”
“哈哈哈——”
曹操抚须大笑不止。
应劭之言,无疑是正搔到其人痒处。
“仲远所言太过矣。”
“操之威灵,岂至于此?”
摆了摆手,曹操笑意吟吟道。
“卿既言公事无所求,想来是私事当有所求。”
“仲远不妨明言之。”
“操亦当应允。”
“多谢明公。”
应劭面露感激,开口言道。
“劭有一子,名玚(yang),已至志学(15)之龄。”
“此子好文学,擅作赋,奈何鄙郡文教不兴,文学荒芜。”
“劭闻鄄城州学之中,多有博学儒雅之士,允章积善之贤。”
“劭故有此不情之请,欲为此子,向明公求一入学之名额。”
郭嘉神色微动。
应劭之子,似乎正是‘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词、文赋名传后世。
曹操笑道。
“人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仲远爱子之情,正是如此啊。”
感慨一声后,曹操继续说道。
“不瞒仲远。”
“前番行县之时,操便已于州学诸人前明言。”
“州学之中,先论师生,后议君臣。”
“纵然是操,亦不好违矩,否则定招人非议。”
“操可为卿子写一封荐书,至于能否为州学讲师认可,则要看卿子才学究竟如何了。”
应劭闻言大喜,起身称谢道。
“能求得明公之荐书,劭愿偿矣,岂敢另做他想?”
……
宴席结束,众人陆续退去。
应劭却依旧未走。
曹操心知应劭定然是有所私言,遂是示意郭嘉留下。
三人转入一处偏院,典韦在外把守。
应劭开口道。
“先前堂中人多口杂,劭有一言因而不好开口。”
“何言?”
“明公。”
应劭拱了拱手,面色一肃,言道。
“鄙郡苦泰山贼之患久矣。”
“贼人不服于王化,逃避赋税,并常有劫掠地方百姓之举。”
“劭每发兵征讨,其等便遁逃入泰山之中,郡兵难以追索。”
“地方无赖子,恶少年等,见郡府剿贼不利,竟然也纷纷效仿。”
“这种风气,莫非可以任由其滋长么?”
“劭欲请明公发州兵数万,效仿袁本初昔日犁扫太行之举,清剿泰山,去除贼患。”
曹操闻言,一时蹙眉不语。
应劭等了片刻,见曹操依旧面有沉思,遂是问道。
“敢问明公。”
“莫非劭言语有失?”
郭嘉见状,遂是说道。
“泰山贼患,明公自是知晓。”
“唯独此事事涉数郡之地,切不可操之过急。”
“想琅琊臧霸与泰山群贼关系甚厚,并常于此地招募兵马。”
“其人若见我州大力清剿泰山,必当生疑。”
“臧霸若疑,则兖东势必生乱,一旦乱起,死伤必以万计!”
应劭闻言,一时默然。
臧霸有盛名于泰山,常有贼人赶去依附,并且时常遣人来此募兵。
以此而论,若州府大力清剿泰山,郭嘉所言的臧霸届时将会生乱之事,大有可能发生,绝非胡乱猜测。
郭嘉见之,继续说道。
“再者。”
“袁本初清剿太行之时,不分老幼,一意诛杀,杀戮过盛。”
“其人虽然略定南太行,但却也因此引得北部黑山贼视其为死敌。”
“以嘉之见,本初或可诛除公孙伯圭,却难彻底平定黑山张燕。”
“殷鉴在前,我军又岂可行这等犁扫之举?”
应劭叹了口气,看向郭嘉,问道。
“若依军师之意,莫非是对其等放任不管么?”
郭嘉摇头,笑道。
“应府君曲解嘉之意了,嘉非是言放任不管,而是说未到其时。”
“所谓事有轻重缓急之分。”
“臧霸未除之前,我军暂不可于泰山大动干戈,以免徒惹强敌。”
“待平定徐州,诛除臧霸,届时方才是治泰山之时。”
应邵神色一松。
郭嘉又望向曹操,说道。
“明公。”
“严冬之际,贼患最是猖獗,的确不可不防。”
“不如令子修、曹安民、子和(曹纯)三将,领三千兵马,巡视泰山。”
“不必深入山中,巡视平地城邑即可。”
“若见贼人来犯,则纵骑杀之,如此,贼人必当心生忌惮,也可减轻贼患。”
曹操闻言,微微颔首。
郭嘉之安排,在其看来,极为妥当。
曹纯本部有两千骑卒,用来巡县,一旦发现贼踪,自可及时追上。
而曹昂、曹安民也可趁机立下军功,积累战阵之经验,以备将来。
曹操遂是朝应邵道。
“操这便传书于子和,令其引本部骑卒入泰山,归仲远调遣。”
应劭大喜,伏地拜道。
“多谢明公。”
此事就此议定,三人离院而出。
便在这时,北方忽有一星,其大如斗,倏忽之间,即划过天际,却未坠于地表,消匿于不可知之处。
曹操一时惊疑,想起前番诸事,急忙顾视郭嘉,问道。
“奉孝。”
“此象乃是主何兆?”
郭嘉往北面细看数眼,沉思片刻后,说道。
“明公,北方大变。”
“刘幽州将死矣。”
郭嘉言罢,应劭、曹操皆是面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