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名男生齐旷课
“有些人生来,本就是穷贱命相,根本就不适合脑力劳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累赘。正逢现在义务教育,恰好上了几年学,遇到你程老师而已。”
“现在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种种束缚,其实跟一些不明事理的家长有很大关系。有时不是学生不好带,而是家长太难带啊。在一些家长眼里,老师就是吃喝拉撒都管的保姆而已,而且这种保姆,还不用自己掏钱,便宜的很,于是就在心理上没什么尊重。”
“所以你平时要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就行,没有必要事事纠结焦虑。”
“是,生命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行的是自己的德。三观不同,多说无益。认知不同,不必纠缠。”
“你看你经历了这么多事儿,还造成这么多误解,徒增了那么多烦恼,有时候我真觉得没有必要,人各有其人生轨迹,你没有必要人为去干涉。”
“很多时候,你所经历的事,都将是对自我能力的一次锻炼。经你这么一说,我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了,难道真的是见死不救吗?”
“可你真救不了呀。”
“虽然救不了,但是我想救,虽然我能力不够,但是我初心是好的。”
“你别拿自己命数寿限去救人。师太生前曾多次告诫过你,这种方法是行不通,也是没有必要的。”
“师太虽然这样说,但她不是也有过消耗自己命数而去救人的事吗?”
“师太修行多高?救一个人,只消耗一个月,最多大概是九个月的寿辰,而你呢?消耗的寿限命数更高,有些人,有些事是不值当的。”
“归根到底,我还是修行不够啊,但愿不要牵扯到你和孩子就行。”
“牵扯到我也没事,我最低限要求就是别牵扯到孩子们身上。你平时不要善心大发,什么人都要救,你救了一个恶人,就是助纣为虐,得不偿失,损害了福报,那太没有必要了,简直就是愚蠢做法。”
“根据我现在修行,善恶之人我是分得清的,这一条你不用担心。我如果救了一个善德之人,以后他如果要多行善事,也可以弥补我消耗的寿限和福德。”
“总之你要尊重别人的人生轨迹,收起你的圣母心,放下你助人情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你不要多加干涉。”
“总之,善能改运,如果每人都心怀善意,真的就会好运加身。”
“你说这话就太理想化了,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大家以诚相待,宽容待人,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听起来,想起来是挺美好的。”
“这多好啊。”
“好是好,但你太理想化了,人可能都是善良之人吗?在这个社会的阴影角落,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心灵被贪婪和仇恨所腐蚀。他们行事狡猾,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他们的存在,让无辜者遭受苦难,让善良者心生忧虑。善恶的人,才组成一个多彩社会,太阳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但善良具有改变恶人的潜力,我想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帮他们,感化他们。”
“你想法是很好的,但我总感到担忧,你心善助人需要有个限度,不要什么人都要帮啊。”
“善恶之人,我还是分得清的。我能力有限,也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去帮人,我不会超越自己限度和修为去帮人的,这条我自己心里清楚。”
福妮虽然跟安阳这样说,但是她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有时还真有些善心滥发的表现。
对,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要学会尊重每个人的命运轨迹。
不再执着于改变他人,要放下一味助人情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痛苦与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要选择默默陪伴,给予适时支持,而非强硬干涉。
要尊重他人选择,即使别人没有生活在自己期待中。
在这样的理解下,福妮找到了内心平衡。
该提醒提醒,该引导引导,修行在个人。
有时,让福妮心寒的不是学生成绩,而是学校教了他们这么多知识和道理,他们还是没学会尊重老师。
福妮有时很苦恼的事,为什么教育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呢?
当今教育问题,到底出自哪里呢?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她只要在工作中尽心尽职就行了。
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教书育人四个字,她觉得自己达不到。
她时常感到有一种沉重负担压在心头,教书育人的使命让她喘不过气来。
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她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以启迪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睛,害怕辜负家长们的期望。
她渴望成长,渴望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周一清晨。
福妮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却惊讶地发现,原本热闹的教室里,空出了8个座位。
她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这些学生平时都很守时,今天却集体缺席。
这让程老师感到非常奇怪。
教室里的气氛似乎并没有什么异样。
她开始担心起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或者是学校里有什么消息,她没有及时得知?
这种不确定性,让福妮感到焦虑。
她决定尽快查明情况,确保学生们都安全无事。
直到上完第一节自习课,这8名男同学也都没有来到教室。
她顿觉不安,他们为什么集体缺席了呢?
“这几个同学今天为什么没有来上学?有没有人知道?”福妮在教室里问其他同学。
同学们都说不知道。
福妮又去办公室问其他老师,知不知道这些孩子,今天为什么没来上学?
老师们也都说不知道。
都表示对这8名学生,集体旷课感到惊讶。
因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过如此行为。
“他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都没来上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