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捡到盘里都是菜
捡到盘里就是菜。赵林打轮椅的主意也是一时性起,对那些病人同情也算原因之一。
仨人又叫了一瓶酒,一边喝一边就把这事给定下了。赵卫国负责收集废旧自行车,丁海峰负责改装,赵林销售,不为赚钱,只求为人民服务。
再加上赵林提前支付的两百块启动资金,两人连售价几何,利润如何分配都没问就同意了。最后赵林主动要求三人平分,两人也没答应。
一方面觉得赵林家里情况那个样子,算是帮他一把;当然对做生意这件事本身也有抵触情绪。
赵林也不点破,再过几年经济形式好了再和他们谈也不迟。现在靠他们的手工作坊,确实也赚不了几个钱,好酒好肉的伺候好他们,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赵林太爱这些人了,就像村里的乡亲们一样,对自己有那么多的信任和支持。作为报答,仅仅赚钱之后给现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人而异的为他们做好铺垫,提前打造一批能够顺应市场需求的产业才是正理儿。
至于销售也不是问题,推着赵红阳到医院转两圈就行,总有那么几个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有需要,一片蓝海的情况下,只愁他俩的产量不够,应该不存在卖不出去的情况。
事情的展很顺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赵林忘了自己的年龄,十六岁不大不小,可是一身酒气,醉的东倒西歪的回家,还是免不了挨顿臭骂。
父母比天大,挨骂也甘之如饴。到了一定年纪之后,能被父母骂上两句,也是一种幸福。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赵林起床现自己居然没有一点宿醉的感觉,不由感叹年轻真好。
再次回到村里,生活的压力比上次来时要少很多,所以入眼的景色也完全不同。
蓝天白云,青树绿草,小鸟啾啾,微风拂面,地里干活的大爷,河边玩水的小孩儿,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
连下了公路之后的颠簸也变的充满童趣,心情果然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二舅家的土院墙上爬满了不知名的草藤,让赵林想起来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自己在那面墙下玩耍的记忆两相对比,还颇有几分相似。
赵林气喘吁吁的样子把沈重吓了一大跳,急慌慌的把他拉到院里道“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要抓你?”
赵林尴尬一笑道“没有,就是刚才骑车骑猛了一点,没人抓我。”
“那你跑这么快,吓死我了。”沈重放松下来笑骂道“不在家好好读书,不是快考大学了么?”
“过两天就要去学校了,来看看你。”赵林把自行车支好,接过二舅递过来的水一饮而尽。这才接着说道“我去学校找了个路子,想不想多挣点钱花?”
沈重把水瓢接过来扔到水缸里道“你个娃子,打什么哑谜,快说。”
“红薯粉条,村里有人会做吧?”
“当然有,以前家家自己做,不过卖不出去就没人做了,那东西费料,自己吃不划算。”
“能卖,县里粉条都贵的不成样子了,你做出来多少我就能卖多少。”
沈重一拍大腿,兴奋道“那中,现在不比以前,红薯种出来都没人吃,扔地窖里面都放坏了。要是粉条能卖钱,那可是大好事。”
“那就好,我出钱你多收点红薯,做多少都能卖出去。”
“那要是有人也跟着自己做呢?”沈重瞬间就想到关键。
“随他们,谁愿意自己挑担子去县里卖,咱也拦不住。不过个人挑担子卖不出去多少,咱们是给供销社供货的,必须量大才合适。”赵林想的就是大家一起赚钱,聪明人从来都很多,不愿意跟着他的脚步往前走的,拦也拦不住。
“那行,要是粉条生意能做成,今年多开两块地种红薯也还来得及。”沈重点头道。
具体的制作工序,人员安排和原料来源,这些对赵林来说很麻烦的东西,在沈重手里都不是事儿。好歹头上还顶着一个村长的帽子,加上赵林预支的二百块钱,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红薯不值钱,算下来一斤粉条成本也不过一毛钱,赵林给沈重的工钱是一斤一分钱。粉条这东西做熟了之后,红薯只要能供得上,一天就能出几千斤,一斤赚一分,一天也有几十块,简直就是躺着赚钱,比下地干活不知道轻松到哪里去。
给学校供货是两毛,一个月一千斤就有一百块现成的利润。供销社那边按两毛三,还不限量。在大家对做生意还有顾虑的时候,赵林自然不客气的把利润都拿了,等社会上的经济形式缓和了,销售渠道都打开了,再分润出来一部分给大家更合适一些。
在开始的时候说,跟我干吧一个月给你开一千块工钱,非被当成神经病作不可。还不如就让他们踏踏实实的赚点小钱,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慢慢来吧。
供销社是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是联结城乡、联系工家、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展都有重要作用。
所以才能做到不限量,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县城的市场,不夸张的说不局限于运输的话,它的产品向来都是面向全国的。就好像县里人现在吃的就是几百上千公里以外产的粉条。
限于运输条件,卖遍全国有点夸张,全省还是可行的。别说一天几千斤,就是一天几万斤也不在话下。
农村为什么穷,因为只提供农业产品原材料。
如果把这些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那农民的收入绝对会增加好多倍。赵林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红薯一斤不到一分钱,做成粉条价值就翻了几十倍,虽然被赵林拿走一大半,剩下的依然能让农户收入增加好多。刚开始还不明显,以后产业规模扩大,赵林的比例缩小,这个增幅还会再一次扩大不少。
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养活,同时也被土地束缚的人们,随着中国的大变革时代来临,正在摆脱这种束缚,赵林只是帮助他们加速这一过程罢了。
场地都是现成的,沈重家的院子南门外是一大片空地,都是村子里的宅基地,不过有钱盖房的不多,所以一直空着。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平时沈重这个村长一样要下地干活,一样吃不饱饭,一样被婆娘骂得抬不起头来。
但是一旦需要组织人手干点什么,还真是似模似样,连一个挑刺的都没有。
赵林刚夸了两句,沈重就摆手打断道“要不是大家都想多挣两毛钱,谁特么会听我的,要不是没人愿意顶这个包,孙子才愿意当村长呢。”
确实,吃都吃不饱,还要缴公粮,村长这个活确实不好干。
“你可得把这条路理顺了,要是到时候做出来卖不出去,你这好险才赚来的钱可就要都搭进去了。”沈重严肃道。两百块,可不是小数目。
赵林保证道“放心吧,这事成了对村子里所有人都有好处,你这个官也好当点儿。”
“帮大家增产增收的事儿还得靠你一个小辈,我算个狗屁的官儿。你该干嘛干嘛去吧,这事别管了。过几天我找车把粉条给你送过去。”沈重挥手把赵林撵出家门道“好好考你的大学,别像我一样没出息。”
村里的事从来都瞒不住,来沈家上工的人看到赵林都要夸一句再说声感谢,毕竟村里没什么赚钱的门路,只能靠老天爷风调雨顺,在土地里刨食。现在沈家开工收人,给的工钱虽然不多,但是额外的收入谁不想要?
赵林接触的长辈们,个个都心思沉重,对他的影响从上一世一直延续到这一世,从来没有断绝。
本以为还要在二舅家呆上两天才能把事情办完,从村子里出来才知道自己小看了天下人。
怪不得传统是重农轻商,还要有投机倒把这个罪名,养活天下人的从来都是这些底层民众。干遍了重活累活,得到的却是最少的,和所有人一样都有七情六欲,却只乞求能填饱肚皮。而赵林动动嘴,跑跑腿就把最大一块肥肉挖走了,还要收获赞赏和感激。
这感觉,好矛盾。
赵林回到县城把自行车还了,没有回家,直接跑到学校找大师傅林建军去了。老汪从县委抢来的经费都在他那里,虽说之前已经碰过面,多走动走动还是应该的。
粉条往食堂里送拿的是现金,供销社虽然好,可是回款却慢的很,只靠赵林身上的钱估计送不了几回货就得完蛋。要是减少供货量,市场打不开,光凭老汪的面子恐怕一样挺不了多久。
也许是跟着老汪混的久了,也许是一身本领无处挥,林建军最大的爱好就是教徒弟。县里各单位的大师傅都跟他学样几式散手,可以说是县城厨师界的祖师爷。
不仅如此,领导们虽然清廉,各单位依然还是要有小食堂的,迎来送往的事情在中国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的。
厨子进了小食堂就和司机一样,虽然和秘书比还差点,但也算是领导身边红人了。想进小食堂就得有绝活,想学绝活就得拜师,县里有当师傅资格的就这么一个。
破四旧也没有破掉这些传统礼仪,天地师君亲,师还排在君王前面。所以别看林建军现在不过是一高中食堂大师傅,天天被老汪怼的没脾气,可是在县里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