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忆古惜今
要知道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普通人家出身的子弟,基本上是没有可能做官从政的,那时候所有的官员任用,全都掌控在上层权贵的手中,打个比方来说,比如你一出生,家里头老爹、爷爷就是做官的,那你这辈子基本上也是做官了,而普通出身的普通人,即便你再有才干、再有才学,想做官也是极难极难,这就是所谓的推举制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在当时那推举制度下,普通人也还是有机会入仕做官,那便是所谓的举贤制,何为举贤制呢?意思很浅显。
简单来说,就是你如果出身普通的话,可你的品格品德或是才学真的极其出众出色,出色到名动一方,经由他人推荐,在经过一系列考核之后,你也能够入仕做官,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特别注重孝道,特别是汉朝,不少皇帝都追求以孝治天下,所以当时如果你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那只需要你稍微有一些才干,就可以通过举贤制度,入仕做官。
可这种制度,弊端十分的明显,品质品德出众的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品质品德不一定就十分出众,人无完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至于那推举制就更加不用说了,说难听一些就是子承父业,老子能干儿子不一定能干,甚至于父子两代都是草包。
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弊端才慢慢被纠正了过来,之后的唐宋元明包括清,也一直将科举制度给沿袭并逐步完善了下来,明朝时候啊,这科举制度考的是八股文,对于这八股文,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
有说这八股文设置那么多框框架架,完全限制了应试者的思想,逼着应试者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作答,这无疑是将战国时期那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给彻底扼杀在了摇篮当中。
单从这一点来说,八股文的确是存在这样极大的弊端,可要我说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和出现,对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来说,不能说是最完美最好的,可一定是最合适的。
就像备受争议的八股文,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它限制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可你要知道,科举制度是做什么用的,那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在说难听直白一些,那就是给皇帝老儿选拔人手供自己驱使的。
如果你是皇帝老儿,你是希望选拔出一批满腹才学且满脑子天马行空思想,有事没事就想着改革、甚至于一言不合就要将皇帝老儿拉下马的思想自由者,还是希望选拔出一批既有真才实学、思想又相对固定保守,好用又听话的手下呢?
要知道古时候的封建王朝,不论哪朝哪代,皇帝包括手底下很大能臣干将最大的梦想不都是千秋万世、江山永存?
如此看来,其实八股文的弊端,那也只是建立在现代人们的思想全面开放的立场和角度上,可如果放在当时,那八股文的产生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言归正传,自打科举制度出现,给了天下寒门子弟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的风气就是读书盛行,无数寒门子弟将读书中举视做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可现实却是,天下读书人万千,能够中举的少之又少。
甚至于可以说,不要说中举,就是能中秀才、能成为童生的人都少之又少。
对于不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中一个秀才有什么难的,你看那些小说里头、那秀才都落魄什么样子,穷酸秀才穷酸秀才可不是我们说的。
那我告诉你,你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只要你中了秀才,虽然还不能够当官,可也能够得到朝廷的俸禄,就拿明朝时期来说,中了秀才一年能得米五旦、银十两。
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稀罕的,可如果拿当时的生产力、购买力比较,这待遇可真不差了,米五旦差不多相当于两百多公斤米了,这不说够养活一家人,至少养活自己没什么问题了,十两银子搁在当时,那绝对够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了。
这还只是中了秀才之后物质上的待遇变化,再说其他方面,你中了秀才之后,就可以不用服徭役、服兵役、见了官员也可以不用下跪,也可以有丫鬟服侍自己、可以一妻一妾,有人可能又要说有丫鬟服侍、一妻一妾,这在那些小说影视剧里,不是很正常的?但凡家境好一些的,那个不是丫鬟成群、三妻四妾的。
那我告诉你,你这么说那真是大错特错贻笑大方,的确古时候允许纳妾,可普通人实行的还是一夫一妻制,甚至于很多穷苦人家都娶不上媳妇,只能够租妻来延续香火,至于用丫鬟,那也是有着很严格的规定的,这规定的和你的社会地位有着明确关系,你是什么社会地位,按照规定就只能用多少丫鬟仆役,数量多了,那就是僭越。
僭越这罪名,可大可小,却也不是闹着玩的。
甚至于在某些时期,中了秀才还可以免出一些罪行不受惩罚,只不过代价就是降级或是剥夺秀才的头衔。
简单来说,在科举制度盛行后,莫说中举、中进士、中状元,你只要中了秀才,你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就提升了上去。
或许有人觉得我这才是胡说八道,旁的不说,你去了解一下,自从隋朝首创科举制度之后,到大清灭亡,历尽一千多年,一共才出了几个状元?我没明确统计过,可我敢保证,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的状元数量,绝对要比这一千多年出的有名有姓的皇帝少的多。
试想一下,在这种风气下,可不就是读书风气盛行?而文房四宝,作为当时读书人手里头最必不可缺的东西,从制造到用料,自然是衍生出了千万般变化、各种讲究。
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笔墨可排在纸和砚之前,这可不单单是为了押韵顺口,而是一方好墨,制作难度比起一张好纸要讲究难的许多,价格也不在一个档次上,甚至于可以说在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当中,纸相较于其他三样反而是最廉价的,一块好墨、一支好笔、一方好砚、能换几十刀、甚至于上百刀好纸。
而明朝的墨,最出名的应当就是徽墨,一来是因为徽墨本身品质就足够出众,二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就是凤阳人,皇帝老儿的故乡,龙兴之地,那产自徽州的徽墨,那可是带着龙气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