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钓宝诡事 > 第74章 鲤尾穴(1)

第74章 鲤尾穴(1)

二叔进门就咋呼了几声,也不等人出来招待,领着我就往后院去了。

在门店后方,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子,清新雅致,一共三人。

年龄最大的老头肯定就是传说中的古师爷了,二叔说他已经快九十岁了,尽显老态,但看上去精神头还不错,坐在一张石桌前,在和对面一个穿西装的人谈笑风生。在古师爷背后,站着一个看起来年岁不大的孩子,恭恭敬敬地给两人伺候着茶水。

“古师爷,我让您看的东西咋样了?”二叔上来就开门见山。

三人同时看过去,跟穿西装的那人对视一眼,我们同时认出了对方。

“金店经理?”

“金丝眼镜?”

这人是我陪赵曼丽在金店挑选项链时,有过一面之缘的经理。

“文风,去给小张也搬把椅子。”古师爷对身后的小伙计吩咐了一句。

这孩子看着就很老实,赶紧照办了。

古师爷说的‘小张’,就是二叔。

我们叔侄俩过去,古师爷给二叔推了杯茶水过来。

金店经理起身和我寒暄:“小兄弟,我先前还纳闷儿,怎么不知道四云县有你这么个同行,原来你们和老掌柜认识,是我孤陋寡闻了。”

我干笑了两下,心道我当时随口一说自己是干古董生意的,他居然还当真了。

不过这兜兜转转的,我现在还真有可能跟他成为同行,也算是缘分。

“我叫刘鑫!以前在老掌柜手下当过两年伙计,学了不少东西,后来自己也干过几年,可咱这小县城的古玩生意不景气,无奈之下才开了家金店,上次是我对员工管教不严,让您见笑了。”

刘鑫主动自报家门,我摇头笑道:“不碍事的,当时我和二叔确实没带现钱,有点儿……捉襟见肘。”

二叔当时离开的早,并没有和刘鑫碰过面,但听说他是古师爷的徒弟,也主动热络起来。

没多大会儿,小伙计文风搬了两把椅子过来,我和二叔落座。

古师爷一开始也没说话,笑呵呵地听着我们三人互相寒暄。

过了没多大会,二叔又再次催问:“老爷子,那块砖……”

古师爷点了点头,又吩咐文风去把二叔送来的墓砖拿过来,就往茶桌上一摆,没有直接道出来历,而是饶有兴趣地考验刘鑫。

“小刘,你来掌掌眼,看看这些年你的眼力长进了没有。”

刘鑫赶紧恭恭敬敬回了个‘是’。

亲自上手拿起墓砖端详了许久,刘鑫才开口道:“这是一块墓砖吧?看质地是明末清初的材料。”

说到这里,刘鑫突然偷偷看了我和二叔一眼,有些谨慎地道:“难不成这二位,是在地下工作的?”

二叔连连摆手:“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就一农民工,这是我们工地架子上掉下来的,还砸伤了个人。”

林鑫半信半疑:“工地?您不跟我是同行吗?难不成那个工地底下有个大墓?”

“小刘,只管说说你的看法,别的莫要多问。”

古师爷不说话还好,这一解释,刘鑫看我和二叔的眼神更怪了,显然是把我俩当成盗墓的了。

答应了一句之后,刘鑫继续讲述下去:“看这色晕,十有八九是在水里泡的。”

古师爷笑着点了点头,接着他的话又问:“你再细说说它具体是从何处而来,那墓穴是葬在哪儿?”

刘鑫有些窘迫地挠头:“掌柜的,这我真看不出来了,哪能光看一块砖就能看出墓葬方位啊?”

“有何不可?”古师爷严肃了几分:“你从来都是只知道朝着一个方向往深了想,却时常忽略整体。这块墓砖的大小、重量、糙细,不都和本地五百年前的青砖极为相似吗?”

刘鑫眼前一亮,古师爷继续说了下去:“我们常见的那些古建筑中,砖石和这块墓砖虽然样式不同,但都是同一口官窑里烧出来的,很多细节都能比对的上。”

“这块墓砖是本地的?四云县也有大墓?”

刘鑫眼神中写满了怀疑:“掌柜的,您不是说,四云县风水不佳,没有什么值得权贵在意的风水葬穴吗?”

古师爷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现在是没有,但不代表以前没有啊。岁月如逝,沧海桑田。你怎么就能确定,五百年前的四云县境内,就没有好的葬穴呢?”

刘鑫起身作揖:“请掌柜的赐教!”

我和二叔在一旁看的入神,古师爷确实是有些门道。

“文风,去把我这几天看的东西都拿过来吧。”

我都开始想为这个小伙计叫屈了,就不能一次性让他把所有东西都拿过来?

文风这次拿过来的,是一张托盘,上面很厚一摞图纸和线装古籍。

古师爷亲自上手翻看了一阵,招手让我们去看一张古代地图。

“四云县龙脉不兴,自古贫瘠,属实是没什么好的葬地。但却有唯一一处鲤尾穴,可勘入眼。”

古师爷手指在地图上一条河流的某一处点了一下,但这是古代地图,我们都没看出来是什么地方。

“老夫我近些年开始研习易学和风水奥秘,但终究是有些晚了,入不得厅堂。也是花费数日,才看出了点端倪。不过在说这鲤尾穴之前,先容我给你们讲述另一则秘辛。”

古师爷提手压住托盘上的书本:“我这几天翻越四云县古籍,查找到了五百年前一桩奇事,便与这鲤尾穴有关。”

“那时光景,四云县县令李秀文,原是兢兢业业的好官。可突然有一年,他不顾民生载怨,大肆征结百姓,填河毁渠,四云县境内的河道,多数都被填了土。”

“这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没了河渠,农田难以浇灌。但离奇的是,庄稼不仅没有旱死,反倒是那年阴雨连绵数月,遭了洪涝。”

“周围无数方士僧道,联名请愿,说李秀文枉至民生于不顾,枉为父母官,惹怒上苍,才降下大雨责罚,要他重新挖河开渠,还四云县一个太平。可李秀文对此孑然不闻,下令继续填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