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稚子无知幼帝嗣位 司马有心王莽理政
东山再起,再一次担任大司马之后,王莽吃一堑长一智,头脑越发清醒。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八日当天,得到太皇太后的任命懿旨以后,王莽立即心急火燎地进了长乐宫,向太皇太后陛下谢恩,并与太皇太后秘密商议,选立皇位继承人,承继汉家大业等国家大事。
王莽进宫,向太皇太后行礼问候以后,姑侄俩闲聊几句,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太皇太后王政君深谋远虑,对王莽说道:
“巨君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你的当务之急,就是选拔皇帝的继承人。
经历哀帝忘恩负义,背弃大宗,打击和排挤贤明士大夫的事件以后,我们再也不可犯下错误,重蹈覆辙啊!”
太皇太后王政君与大司马王莽,都吃过刘欣忘恩负义的亏,心里都对成年的皇帝继承人有了戒心,于是太皇太后对王莽特别叮嘱道。
“太皇太后陛下言之极当!
臣私下以为,哀帝短命背恩,不配作为成帝陛下的接班人,应该重新为成帝陛下选立继嗣,承继皇家大业,延续成帝陛下的血脉。
臣以为,这次的选择,必须更加慎重。如果选立与贤明士大夫作对,不与我们一条心的皇家候选人,作为成帝陛下的嗣子,继承大汉帝业,岂不是又会犯下当年的错误,让外戚专政,危害社稷大业吗?”
大司马王莽,也一直心怀恐惧,深有同感,竭力赞同太皇太后的意见道。
“巨君说得很对。确实不应当将那个忘恩负义,不顾大义原则的家伙,作为骜儿的继嗣。骜儿在天之灵,知道为娘的决定,也会欣然同意的。
那么,选立皇帝嗣子之事,就要劳巨君费心了!这一次,我们绝对不能够重蹈覆辙,又选立一个忘恩负义、处处与我们为敌的家伙。”太皇太后吩咐王莽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请您放心!臣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请太皇太后陛下决定!
臣听说,中山孝王之子箕子已经长成,与皇家血缘最近,为人老实厚重,而又家族凋零,没有外戚干政的担忧。
箕子的辈分、年纪、品行等,也非常适合作为成帝陛下继嗣。太皇太后陛下以为如何呢?”王莽心里有数,征求太皇太后的意见道。
“巨君果然见识不凡。箕子这娃儿,孤苦伶仃,哀家也听人说过,为人忠厚老实,值得托付大业,就依巨君的意见办理,将箕子作为骜儿的后裔,继承汉家大业。
箕子是骜儿的侄子辈,不论是血缘辈分还是其他条件,都是最为合适的,想来,朝廷文武百官,也无人敢于反对。”
太皇太后拍板道。
“太皇太后陛下英明!臣立即下去布置实施!太皇太后陛下保重,臣告辞了!”
王莽说完,与太皇太后行礼之后,就急匆匆地走了下去,安排派遣使节,迎接储君的事宜。
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朝廷的局势,维护大汉朝廷和王氏等外戚豪族的利益,姑侄两人的主意,很快打定。
安阳侯王舜,本是王莽的堂弟,也是王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
安阳侯王舜,一向为人正直坦诚、小心谨慎,常常侍候在太皇太后身边,很受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任、宠爱。
王莽知道姑姑王政君很欣赏安阳侯王舜,于是奏请太皇太后颁布懿旨,任命王舜为车骑将军,担任迎接新皇帝的特使。
太皇太后欣然同意。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七月,太皇太后派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等大臣,担任朝廷特使,持符节到中山国,迎接中山王的嫡子刘箕子到京,准备将刘箕子作为汉成帝刘骜的后裔,立为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
刘箕子,是英年早逝的中山孝王刘兴的嫡长子,被汉哀帝陷害至死的中山冯太后的孙子。
汉朝廷的文武大臣,耳聪目明,实际上心里都非常清楚汉朝廷如今的真实情形。
太皇太后王政君与大司马王莽,虽然如今已经大权在握,重新掌握汉朝廷的命运。
但他们的心情并不舒畅,不敢有一丝一刻的放松和懈怠,更不敢掉以轻心。
尤其是大司马王莽,这些日子以来,常常在皇宫内外,忙忙碌碌地跑个不停,可说是心力憔悴。光是到太皇太后的长乐宫,去请安问政的次数,就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王莽与姑姑太皇太后最操心,殚精竭虑地思考商议的大事,就是如何才能够稳定汉朝廷的局势。
姑侄二人一致认为,任用英才,俊杰,协助处理朝政,铲除潜在的对手和障碍,乃是稳定社稷的当务之急。
于是,姑侄俩开始提拔任用受到他们信任的大臣,担任朝廷要职,并开始惩罚报复自己的对手和敌人。
想到了这一点,王莽立即行动起来,于是进宫与太皇太后商议。
“太皇太后陛下:
臣受到陛下信任,担任大司马一职,一直惴惴不安,深怕伤害社稷大计。
臣一直希望,做一个像周公那样,心胸开阔的君子,而不愿做一个有仇必报的狭隘小人。
然而,皇太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当初扰乱后宫,致使成帝陛下绝嗣,一直令臣深恶痛绝,怨恨难安。
后来,皇太后赵飞燕这个不分是非的女人,又大力支持哀帝,排挤朝廷忠良,臣更加愤愤不平。
为了稳定社稷,臣以为,首先应该从铲除皇太后赵飞燕这些奸党开始,实施锄奸大计,才能够排除奸佞,引进贤良,振兴朝廷。”
对此,太皇太后也深有同感,赞同道:
“巨君所言甚是!巨君有什么想法,大胆实施就是。如此朝政混乱,都是奸佞作祟,不清除贪官污吏,祸国殃民之辈,怎么能够清明政治呢?
巨君放手去干,哀家全力支持你!”
得到太皇太后的鼓励,王莽欢欣鼓舞,于是立即奏报太皇太后,指责弹劾皇太后赵飞燕当初犯下的灭绝皇嗣的滔天罪行。
想起儿子刘骜惨死,皇孙夭折的往事,太皇太后心中的怨怒,重新被鼓动了起来。
太皇太后怨恨不已,立即同意王莽的建议,颁布懿旨,给主管官署道:
“皇太后赵氏(飞燕)与女弟(妹妹)赵昭仪,专宠专房,禁锢其他美女进御,残酷地陷害并灭绝成帝嗣子,致使皇帝绝嗣,皇权旁移,天下动荡,帝国不宁,罪不容赦。
太皇太后懿旨:立即将赵氏(飞燕)贬为孝成皇后,迁到北宫居住。”
回想起赵氏姐妹灭绝成帝嗣子的罪恶,太皇太后王政君仇恨难消,颁布贬斥懿旨以后,依然有些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不知不觉之中,太皇太后又回想起了当初傅太后死后,违背礼制礼法,与丈夫元帝刘奭同葬一事,心里更加忧愤懊悔,十分恼怒。
那一天,王莽进宫,接受太皇太后颁布的懿旨。
看见姑姑太皇太后阴沉愤怒的面孔,王莽就知道姑姑已经被触动了心事,依然怨恨难平。
王莽见状,大喜。于是,王莽一边安慰太皇太后,一边鼓动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私下以为,如今朝廷混乱,国家衰颓,民不聊生,都是奸佞误国造成。
孝成皇后赵氏等祸乱后宫,驸马都尉董贤等扰乱朝廷,贪官污吏祸害百姓。
而哀帝的外戚等,也祸害朝廷。定陶共王太后傅氏,与孔乡侯傅晏等人,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断放肆,图谋不轨。
臣建议,应当立即褒奖高武侯傅喜等贤良士大夫,立即将孝哀皇后傅氏,贬到桂宫去居住;傅氏、丁氏两家族在朝中任职的子弟,也应该全部免官罢职,剥夺爵位,遣回原郡;将孔乡候傅晏带同妻儿老小,全家迁移到合浦郡监视居住。
只有如此,才能够彰显朝廷惩恶扬善的原则,安慰忠臣烈士之心。”
太皇太后欣然同意:
“巨君言之有理,不驱逐奸佞,褒奖良善,怎么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效忠之心呢?就照此执行。”
于是,太皇太后颁下懿旨,褒奖赞扬傅氏家族的高武侯傅喜说道:
“布告天下:
高武侯傅喜,性情端正谨严,言论和主张忠诚正直。虽然跟已故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始终不肯顺从旨意,附合邪恶,孤高耿直,严守节操。
因此,最后才被奸佞所谗,被贬斥逐回封国。
经传书不是说:‘岁寒,然后才知松柏不易凋谢。’
现召高武侯傅喜,重新回到长安居住,官位特进,可以定期上朝,朝见天子。”
然而,高武侯傅喜接到太皇太后陛下懿旨,不喜反忧,深感孤立和忧惧,教导自己的孩子说道:
“孩子们啊,我虽在外表上受到太皇太后的褒奖,受到大司马大人的尊敬,但我们应该清楚,先帝这棵大树已经倒下,我们傅家已经失势。现在,我们要低调做人,处处防备排挤和打击,只有如此,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家族,不至于覆灭。”
傅氏家族子弟,听了高武侯傅喜的话以后,十分恐惧和担心,夹着尾巴做人。
最终的结果,也正如明智的高武侯傅喜自己所预先料想的那样。
不久,王莽的地位稳固以后,傅喜也就没有了最后的利用价值。
最终,高武侯傅喜被遣回了自己的封国,在自己的封地里,忧郁生病,寿终正寝。
罢黜了汉哀帝的外戚傅家、丁家两家,太皇太后和王莽的心里,还觉得不够解恨。
不久,王莽忌惮傅家、丁家东山再起,决心痛打落水狗,叫傅家、丁家永世不得翻身。
于是,王莽又建议太皇太后道:
“太皇太后陛下:
哀帝之时,傅太后不守礼制,僭妄称尊。臣建议,请求把傅太后的尊号,贬为定陶共王母,把丁太后贬为丁姬,以与她们原有的定陶藩属身份相称。”
太皇太后准奏道:
“大司马言之有理!傅太后,丁太后的尊号,本身就是一种僭越,严重违背朝廷的礼制礼法。”
王莽见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大喜,又接着上奏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董贤父子骄横放纵,奢侈僭越,扰乱朝纲,祸国殃民,可谓罪大恶极。
臣建议,立即没收董氏家族的财物没入官府,凡因董贤的关系而在做官的,一律罢免,以整肃朝廷,弘扬正气。”
太皇太后赞同道:
“驸马都尉董贤,仗恃哀帝重新,扰乱朝纲,可谓人神共愤,的确应该受到惩罚,否则天理不容。”
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颁布之后,董氏家族顿时大祸降临。
董贤的父亲光禄大夫董恭、弟弟驸马都尉董宽信,及其董氏家属全家老小,都被迁往合浦郡,监视居住,特准董贤的母亲,回归自己的原郡钜鹿郡居住。
长安城中的市民,见显赫一时的董氏家族彻底垮台,觉得大快人心。
长安城中的市民,地痞流氓等,喧闹吵嚷着,尾随着朝廷官吏,走到董贤的府第,假装哭泣哀悼董氏家族的悲惨遭遇,趁机大肆进行盗窃,董氏家族的人无法阻止。
最终,官府查抄变卖董氏家族的财产,一共价值四十三亿钱之多。
董氏家族倒台,董家的亲戚朋友都唯恐祸事降临,统统避之不及。
只有曾受董贤厚待的大司马府属吏沛郡人朱诩,董璇等,不愿意随波逐流、落井下石。
朱诩自我弹劾,辞去了大司马府的职务,买了棺材寿衣等,前去收殓董贤夫妻的尸体安葬。
王莽听说朱诩的举动后,大为不满,斥责朱诩说道:
“朱诩啊,你枉为儒家士大夫,却立场不清,是非不明,不懂大节,同情奸佞,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受到严惩。”
不久,王莽罗织罪名,用徇情枉法、作奸犯科的罪名,杀害了朱诩。
虽然朱诩被害身亡,但长安市民,都十分敬佩朱诩的节操和义气。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七月初的一天,夏日炎炎,大司马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弄人胡宝宝的陪同下,重新正式地回到了久违的大司马府衙。
看见自己旧日处理政事的地方,如今大大变样,王莽感慨万千。
王莽心里既有些激动,也有些伤感,不禁对着胡宝宝感叹起来道:
“胡爷啊,真是造化弄人!如果不是托太皇太后陛下的鸿福,吾王莽,怎么可能还有东山再起,重新踏进大司马府的一天呢?
想起当初,吾刚刚被贬到新都封国之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屡次被先帝呵斥不说,同僚们也对吾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
如今,吾终于重新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怎么不感慨万千呢?”
“恭喜大司马大人。大司马如今重掌掌握朝廷大权,真是朝廷的幸运。
大司马如今,是壮志凌云,踌躇满志,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然而,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宝宝我私下以为,大司马当慎重对待国事和大臣,稳定社稷为上,不宜树敌过多,操之过急!”
胡宝宝皱了皱眉,笑盈盈地对王莽说道。
“多谢胡爷的指教,吾王莽当铭记在心。
唉,说实话,自从蒙太皇太后的懿旨,重登大司马一位以来,吾心中总有一些不安,一种隐忧,拢系在吾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
吾有些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治理千疮百孔的社稷,挽救朝廷的危机。”
王莽长叹了一声,推心置腹地对胡宝宝说道。说完以后,王莽就坐在座位上,默默沉思起来。
司马府衙里,僚属们都十分了解大司马王莽的脾气,急急忙忙地干着自己的工作,没有谁敢去打扰他与胡宝宝的闲谈,打断他的思绪。
流放新都封国三年,王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了大汉朝廷的种种弊病。
王莽心里很清楚,正是由于官吏的贪暴,外戚的擅权,官府的失信,土地的兼并,奴婢的苦难,农民的艰难,以及朝廷处事的不公,才促使朝廷动荡不安,人心尽失。
而土地兼并、奴婢买卖,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是牵动着几代皇帝以及普通民众的心,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见王莽还在默默沉思,弄臣胡宝宝有些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了。
胡宝宝站了起来,有些滑稽地跃跃欲试地舞动着自己的手臂,就像在与想象中的敌人对决。
“大司马不要着急!我宝宝以为,为政的根本,不过是简单的两个词语,一是人心,二是利益。
大司马阁下,如果能够从朝廷的官吏治理出发,去凝聚天下人心,集合有志之士,革新弊政,何愁我大汉王朝的中兴事业不能够完成呢?
大司马阁下,如果你能够均衡各阶层利益,何愁人心不附呢?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治理天下的要领!”
胡宝宝以带着些滑稽口吻的语气,言简意赅地教训王莽说道。
“多谢胡爷的教诲。与胡爷交谈,吾王莽受益匪浅,一定谨记在心。”
王莽谦逊地答道。
“大司马大人从政几十年,可说是经验老到。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朝廷的失信、贪腐与横征暴敛,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官吏百姓的心,只有收复和挽救失去的人心,一心为民,加强吏民对朝廷的信任,信心和向心力,大人何愁不能够复兴汉室,完成除弊革新这一使命呢?”
侏儒胡宝宝继续一本正经地教训王莽道。
“多谢胡爷教诲!请向太皇太后陛下禀告,臣王莽,一定不会辜负太皇太后陛下的信任,努力赢得民心,为复兴社稷,哪怕鞠躬尽瘁,也在所不辞!”
王莽信誓旦旦地说道。
“如此,太皇太后陛下就放心了。
大司马阁下,宝宝就要告辞了。太皇太后陛下,还在等着宝宝,跟他说话解闷呢!”
侏儒胡宝宝又恢复了活泼的天性,从椅子上翻下,向王莽点一下头,急匆匆地去了。
送走胡宝宝以后,王莽又重新回到大司马府里,默默沉思起来:
“吾王莽虽然已经是堂堂正正的大汉朝廷大司马了,掌握着朝廷的实权,但如果没有太皇太后陛下的支持,三公大臣的密切配合,肯定还是一事无成。”
王莽一下子变得十分清醒。
想到这里,王莽心里,顿时有些焦虑起来。他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对侍候自己的堂弟王邑发话说道:
“王邑啊,麻烦你亲自跑一趟,速请刘歆、严尤、甄丰、甄邯、王舜诸位大人,到司马府商讨国事。”
王邑听令,快步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