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五十五回 彭司空急流勇退 王司马独揽朝政

第五十五回 彭司空急流勇退 王司马独揽朝政

到了此时,大司马王莽,不仅仅是处理国事诸事顺利,声望日隆,而且他的手下,已经是人才济济,英才辈出。

大司马王莽更加踌躇满志。

刘歆、严尤等著名士大夫,王莽的堂弟王舜、王邑等文武大臣,成为了王莽的心腹骨干,重要谋士。

侍中王邑,是王莽的伯父王商的第二个儿子,此时担任侍中之职。

王莽让他们各司其职,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王莽任用甄丰、甄邯等亲近大臣,去主管朝廷的弹劾及司法刑狱等要务;任用平晏去主管朝廷机要;任用刘歆(刘秀),去掌管起草诏书文告;任用孙建去负责军事。

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郡人陈崇等贤良士大夫,都因为才干卓著,品行优秀,而受到王莽的器重任用。

而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更是受到王莽的重视。

安阳侯王舜,受到王莽的重用,十分感激。

于是,安阳侯王舜,常常利用觐见太皇太后陛下的机会,在太皇太后的跟前,竭力赞美王莽朝政的治理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你可是慧眼识英雄,善于任用贤才。

大司马大人一片公心,大公无私,办事干练认真。他的外表虽然严厉,但言谈举止方直无私,办事果断利索,堪称表率。

如此下去,国家中兴,指日可待。”

太皇太后听了安阳侯王舜对王莽的称赞,笑逐颜开,赞同安阳侯王舜的意见说道:

“舜儿说得有理。

大司马大人在哀家的面前,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尽忠职守,令人钦佩。

他坚持或者推让大臣们建议的事情,表现得慷慨激昂,大公无私,十分刚正。他常常叩头涕泣,说服哀家,令朕感动流泪。

一个好汉三个帮。虽然如此,依然希望舜儿,多多襄助大司马等三公大人,辅佐皇帝,完成复兴大汉的伟业。”

“多谢太皇太后陛下!王舜一定将太皇太后陛下的旨意,传达给大司马大人,让我们共同携手,建立一个太平盛世,青史留名。”王舜称颂道。

从此以后,有了安阳侯王舜在太皇太后陛下面前的帮助,王莽处事,更加得心应手。

王莽想要做什么,只需要略微做出一点暗示,底下的谋士们,就会按照他的意图,提出建议,做出方案,上奏请示太皇太后批准。

对上,王莽争取到了姑姑太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对下,王莽让大臣们感受到了他的谦恭可信,无偏无私的品行。

王莽的施政措施,进行得更加顺利,收效良好。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八月,大司马王莽下令,召集大臣们研讨国家大事。

王舜、王邑、严尤、刘歆、甄丰、甄邯等重要骨干大臣,都积极踊跃参与议事。

诸事顺利,方案很快就研讨完毕,准备立即付诸有关部门官员去实施。

大司马王莽以及亲近的大臣王舜、王邑、严尤、刘歆、甄丰、甄邯等,都心情愉快,十分满意。

大司马王莽见状,心里十分欣慰,太面目慈祥,兴致勃勃地总结道:

“诸君,今天的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多谢诸君的努力,献计献策!

请诸君下去,立即安排实施,不得拖拉推卸,以免延误国家大事!”

大司马王莽处事谨慎,似乎意犹未尽,有些不放心,庚即询问道,“请问诸君,还有什么未尽事宜,没有考虑到,请不吝赐教!”

“大司马大人,王邑还有些重要的话想说说。”堂弟侍中王邑示意发言。

“侍中大人请讲,不用客气!”王莽很和蔼客气地对堂弟王邑说道。

王邑急忙提醒王莽说道:

“多谢大司马大人!

大司马大人,王邑私下以为,我大汉朝廷经历成帝、哀帝的治理以来,一直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萎靡不振,令人十分忧虑。

分析朝廷倾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滞后,贤才凋零,奸佞误国,政令不通,令行不止。

到了哀帝陛下当政之时,任人唯亲,政事混乱的形势,越发加剧。

诸如大司马大人,大司徒孔大人这样的智者、贤才,大多受到了掌权者诸多的不公正待遇,一直让人忿忿不平,难以释怀。

王邑觉得,造成朝政倾颓的这些顽疾恶疾,必须立即雷厉风行地加以根除。

王邑认为,大司马大人欲振兴大汉帝国,必先树立一个领导核心,集结同志,共同努力,任人唯贤,罢黜奸佞,革新弊政,安抚人心。

可是如今,奸佞如孝成皇后,孝哀皇后等等,这些陷害贤才、断绝皇帝后嗣的不良之辈,依然高居在庙堂之上,让人芒刺在背,怎么能够让人安心呢?

常言道,哪怕是一只没有爪牙的老虎,也绝不能够当病猫看待,必须警惕他们的疯狂反噬。

请大司马大人特别留意,不要让这些奸佞小人,从中作梗,暗中作乱,毁了大司马大人中兴社稷的宏图伟业。”

“侍中大人言之有理,实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莽也认为,欲复兴社稷,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汉梦,就要树立一个以太皇太后陛下为首的领导核心。

俗言‘艄公多了打烂船’!一艘航船,没有英明能干的舵手指挥,是绝对不行的。

只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够领导全局,拨乱反正。

对作恶者的慈悲,就是对良善着的罪恶。莽绝不会让奸佞得逞,让悲剧再次发生,乱了大汉的千秋伟业。”

王莽称赞堂弟王邑的建议道。

“诸君:

侍中大人的意见非常中肯重要,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请问诸君,你们对如何根除危害国家的奸佞,将他们斩尽杀绝,消灭干净,为朝廷永除后患,有什么具体的妙计呢?

请诸君畅所欲言。”

王莽与亲信的大臣,重新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不久,王莽的堂弟安阳侯王舜、侍中王邑等大臣,联名上书,奏报太皇太后,谴责孝成皇后(赵飞燕)、孝哀皇后(傅皇后)等人的罪恶道:

“太皇太后陛下: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乃治理国家的关键。唯有奖善罚恶,才能够弘扬正气,维护国家公理。

今天,臣等要不避嫌疑,坚持公理正义原则,去弹劾谴责奸佞误国的罪恶。

当初,孝成皇后姐妹,没有人性,残酷地灭绝皇嗣,几乎倾颓帝国;

孝哀皇后,也助纣为虐,惑乱宫廷,扰乱社稷,实在是罪不容赦。

臣与大臣们探查此事,大臣们无不深恶痛疾,为无辜的皇嗣,惨遭佞幸杀害,而悲痛欲绝。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的罪恶令人发指,可是如今依然逍遥法外,高居尊位,令人不解痛恨。

臣等建议,立即废黜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的尊位,剥夺她们享有的权利,将她们贬为平民,遣送到成帝和哀帝的陵园去守墓,以洗刷她们的滔天罪恶。

请陛下务必批准!”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助纣为虐,残酷地杀害皇嗣,罪恶令人发指,不惩罚不足以伸张正义。准奏!”

见大臣们提起悲伤的往事,太皇太后王政君,依然难忍皇孙被害的悲痛和愤怒,立即颁下懿旨批准。

“真是因果报应!冤冤相报何时了。

哀帝陛下已经仙逝,我们毫无依靠,还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孤儿寡母呢?

哀家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听到太皇太后的旨意,心里十分绝望,哀叹道。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十分清楚,哀帝驾崩以后,靠山已经失掉,大势已去,再也没有人能够挽救他们了。

太皇太后懿旨颁布的当天,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就先后双双自杀身亡了。

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两位皇后,相继自杀身亡的消息,很快在朝廷内外传播开来。

官吏百姓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的同情惋惜,有的叫好称赞,褒贬不一。

大司空彭宣,久在官场,宦海经验丰富。他立刻从两位皇后自杀这件事里,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包含的严峻含义和深刻危机。

大司空府里,大司空彭宣,十分惊恐地对自己亲密的部属刘尧说道:

“哎呀,刘大人!真相毕露,大事不好!彭谋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

“大司空大人:

你说话似乎太夸张了吧!朝廷处置奸佞叛逆,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事,与大人何干呢?大人担忧什么呢?”刘尧不解地问大司空彭宣道。

“大人此言差矣!贤才先哲,更能够从细微小事中,看出其中的端倪。

大司马大人连两个孤独无助,没有什么威胁的妇人,也不肯放过。

其他事情,就可想而知了。这怎么不令人警惕,令人不寒而栗呢?这就是我深深担忧的原因。”

大司空彭宣解释道。

“大司空大人危言耸听!朝廷处置奸佞恶人,是大司马大人伸张正义的英明之举。你何必质疑担心呢?

难道两个皇后,犯下残害皇嗣的罪恶,罪不该死吗?”刘尧依然不赞同。

“刘大人久在官场,依然如此天真幼稚,真令彭某为君担心。

彭某并不是说,两个皇后罪不该死,而是说,其中潜藏着危险的征兆。

刘大人,如果你认真想想这个道理,就会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

如今,大汉朝廷是以太皇太后陛下和大司马为首的皇亲国戚,在朝中掌权,掌控大局。

权贵们口口声声宣称,爱民如子,公正无私,以天下为公,不徇情枉法,难道大人就真的坚信吗?”

“哦,原来如此!大人的担心,的确有些道理。但属下想来,大司马大人如今正在安抚人心,想来不会做得那么绝吧!”

刘尧渐渐开始明白。

“不过,对于刘大人来说,大可不必担心。你与大司马大人,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

我彭宣就有些不同了,这就是我的心里,非常担心忧虑的原因。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实在是太了解大司马大人的个性秉行了,所以才忧心忡忡,很不放心。

大司马大人外表豁达,胸襟宽阔,实际上却心胸狭窄,不能够容人,对人冷酷无情,薄情寡义。

大司马大人永远也不会把我彭某,当成他的同一阵营的部属同志。

如果某一天,我彭宣不如大司马之意,岂不是就会大难临头了吗?

刘大人,你也应该十分清楚我彭宣的处境。

虽然仰仗太皇太后陛下的信任,我彭宣能够位列三公之位,实际上却无职无权,如同傀儡。

如今,我趁着与大司马大人还没有彻底翻脸,还是认清形势,急流勇退,以便保全自己吧!”

大司空彭宣忧心忡忡地向刘尧解释道。

“大人忧虑的是。属下不能够帮助大人,真是令人遗憾万分。”刘尧带着一些歉意说道。

“多谢刘大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但愿刘大人能够领悟这一点。

如果形势不对,但愿刘大人能够记住今天与彭某的谈话,急流勇退,保重自己。”大司空彭宣叮嘱刘尧道。

“多谢大司空大人提醒!大司空大人多多保重,我们后会有期。”刘尧说道。

不久,大司空彭宣就上书太皇太后,请求辞职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知道,朝廷的三公,就如同鼎的三只脚一样,一起承奉君王,匡扶社稷。

如果鼎的其中一只脚有了毛病,不能胜任,就会使鼎倾覆,倾倒里面的美食。

臣的资质浅薄,年纪又体迈,头脑昏乱,记忆力衰退,曾经疾病缠身,多次患病卧床。

臣私下担心臣身患疾病疗养,恐怕会贻误国家大事的正常运作,已经不适宜继续留在大司空的位置上,以免阻挠贤才上进之路,贻误国事。

臣愿意让贤,立即缴上大司空、长平侯的印信和绶带,辞去大司空之职。

请求太皇太后陛下,体谅臣多病多灾的身体,批准臣辞职退休,返回乡里,颐养天年。”

起初,看到大司空彭宣的辞职奏章以后,王莽十分高兴,对侍中王邑说道:

“侍中大人啊:

某正急需安插亲信同志,掌控朝政,革新弊政,彭宣就让出来了,真是天助我也!”

王莽正求之不得,立即准备报告太皇太后批准。

“哎呀,不好!朝廷三公,本是三位一体。彭宣这个老家伙,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向太皇太后陛下提出辞职。

这不是在向太皇太后陛下和大臣们表明,这个老家伙不愿与吾王莽合作,不屑为伍,看不起吾这个大司马吗?”

后来,王莽细细思量,有些多心了。他对大司空彭宣突然辞职的举动,开始不满意了:

“彭宣没有与某人商量,就主动请求退休一事,不是会让太皇太后陛下觉得,我王莽不能够容人吗?”

王莽越想,心里越不舒服,对彭宣有了成见。但最终还是向太皇太后上报了彭宣的辞职申请。

太皇太后感到有些遗憾,准备挽留彭宣,彭宣依然坚持辞职。

不久,太皇太后颁下策书,对彭宣善言抚慰:

“大司空彭宣,一贯忠心耿耿,尽忠职守,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主动提出让贤,令人敬佩。

念彭宣年老体衰,身体欠佳,特批准彭宣辞职的请求,着即免去大司空官职,返回自己的封国养老。

按朝廷历来的惯例,赐给彭宣黄金、安车、驷马等退休安家的物品,享受元老的待遇如故。钦此!”

当彭宣辞职回长平侯封国之时,王莽依然怒气未息,故意不给彭宣元老的待遇。

彭宣去意已决,却不以为意。他乐呵呵地向太皇太后和同僚部属告辞,毫无怨言地回到了自己的长平侯封国。

数年后,彭宣在自己的长平侯封国去世,躲过一劫,得以寿终正寝。

大司空彭宣主动辞职回家以后,大汉朝廷又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大司空位置。

大司马王莽当仁不让,加紧安插自己的亲信,占据大司空这个要职。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八月二十七日,朝廷下旨,任命右将军王崇,为大司空;任命光禄勋、东海郡人马宫,为右将军;任命左曹、中郎将甄丰,为光禄勋。

抚平侯、大司空王崇,是谏议大夫王吉之孙,御史大夫王骏之子。

王崇曾经历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右将军等职位,很有理政经验。

扶德侯、右将军马宫,曾经历任侍郎,长史,刺史,太守,詹事,光禄勋等职,也是官场老臣。

当时,皇帝之位虚悬,这些举足轻重的大臣职位人选,实际上都是在大司马王莽的授意和安排之下,才得以在大汉朝廷通过任命的。

从此以后,汉朝廷中央朝廷里,几乎全由大司马王莽的亲信所控制。

王莽的权利更加巩固,王莽的核心地位开始确定。处理政事,王莽也更加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了。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空悬几月的汉朝廷皇帝之位,终于得以正式确立。

九月初一,太皇太后陛下颁布懿旨,同意中山王刘箕子入籍大宗,特改名刘衎,做汉成帝(刘骜)的嗣子,继承大汉帝位。

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颁布,意味着大汉朝廷幼帝刘箕子(刘衎)正式继位。大汉朝廷庚即下旨,宣布大赦天下。

刘箕子(刘衎),时年九岁,是被汉哀帝(刘欣)陷害至死的中山冯太后之孙,中山王刘兴之子,汉成帝刘骜的亲侄子。

中山王刘兴(汉平帝刘衎之父),与定陶王刘康(汉哀帝刘欣之父),都是汉成帝刘骜的异母弟。

刘箕子(刘衎)年纪幼小,无法掌管朝政。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诏令大司马王莽,统领文武百官,主持国政,负总责。

三公九卿等文武百官,各自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朝廷政事,全由大司马王莽最后裁决。

到了此时此刻,大司徒孔光这才意识到,汉朝廷局势有些不妙了,开始忧虑恐惧。

“哎呀,大事不好。大司马大人的权势日益上升,已经临驾于三公之上了。

我这个大司徒,已经成为傀儡,还有什么用呢?”大司徒孔光,忧心忡忡地对司徒府部属孔瑶抱怨说道。

“大司徒大人忧虑的是!

如今,汉朝廷上下,都是大司马大人的同志亲信,大司徒大人孤掌难鸣,恐怕是无计可施了。

大司徒大人,恐怕你已经没有能力,去制衡大司马大人,也已经没有办法,去制约大司马大人的权力了。

属下以为,为今之计,只有寻找自保之计。三十六计走为上,以退为进,事事顺从大司马大人。

如果如此操作,司徒大人或者能够度过一劫。”司徒府部属孔瑶建议孔光道。

“多谢大人指教!只有如此了。”大司徒孔光有些沮丧,后悔不已,“我孔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想不到最终也技不如人,遭人算计。

我立即上书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请求退休回家,或者能够像大人设计的那样,躲过一劫。”

大司徒孔光老奸巨猾,开始谋划保全自己。

王莽见大司徒孔光主动退却,请求退休回家,暗暗高兴,立即将大司徒孔光辞职此事,奏报太皇太后知道。

得到王莽的报告,太皇太后并不认同,于是诏王莽立即进宫,劝解王莽说道:

“巨君啊,大司徒孔光大人乃几朝老臣,才干卓绝,而又德高望重,身系国家安危。

如今幼帝继位,朝廷用人之际,怎么能够摒弃浪费这样一个优秀的贤才大儒,让大司徒辞职回家,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呢?”

起初,太皇太后并不同意大司徒孔光的辞职请求,与王莽协商道。

“如今看来,太皇太后对孔光依然信任,吾何不顺水推舟,竭力挽留孔光,留下尊贤的美名呢?”

王莽很清楚孔光在太皇太后心中的地位,不敢反对太皇太后的意见,只好向太皇太后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英明。大司徒大人年老多病,而大司徒府公务繁多,恐怕会累坏了大司徒大人,伤害太皇太后爱护忠良大贤的好意。

臣侄的意思,是重新给大司徒大人,安排一个地位崇高,但稍稍清闲一些的职位,以免累坏了孔大人,伤害太皇太后陛下爱护贤良的美意。”

“巨君啊,你的意思朕懂。大司徒职位,的确公务繁多,很是累人,不太适合一个老人。

当初,哀帝忘恩负义,背叛大宗,朕反省施政得失,觉悟到就是没有为他配备一个好的师傅,教给他礼制原则,仁义礼法的缘故。

不如这样,如今皇帝年幼,需要接受正统的礼制礼法教育。应该为皇帝配置专门的师傅,辅导皇帝成长。

哀家以为,大司徒孔大人德高望重,博学多才,是朝廷有名的大儒,最为合适。巨君认为如何呢?”

太皇太后表态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深谋远虑,言之有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臣敬佩不已。

当初,没有教育好哀帝遵守大宗的礼制礼法原则,的确是我们的最大失误。

太师的地位非常崇高,的确是安置功臣大贤的好去处。臣没有意见。”

王莽见太皇太后同意孔光辞去大司徒之职,心内大喜,立即赞同道。

于是,太皇太后下旨,决定调任原大司徒孔光,为皇帝的太傅。

太傅位居四辅高位,兼任给事中之职,负责皇宫的宿卫、皇帝的供养,兼管禁中的官署门户、察看皇帝服饰、御用、食物等等,任务依然繁多。

太皇太后还根据王莽的建议,任命右将军马宫,接替孔光的职务,担任大司徒;任命光禄勋甄丰,接替马宫之职,为右将军。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十月十二日,大汉新皇帝刘箕子(刘衎)下旨,更改年号为“元始”,确定明年,为元始元年(公元1年)。

刘衎下旨,将先帝汉哀帝(刘欣),安葬在义陵,谥号为“孝哀皇帝”。

此时,距离汉哀帝刘欣驾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好几个月时间。

到了十月十二日落葬的这一天,刘欣的灵柩,才终于入土为安。

但汉朝廷清算汉哀帝的行动,并没有停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