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六十三回 安汉公重申大义 小皇帝正式大婚

第六十三回 安汉公重申大义 小皇帝正式大婚

时间慢慢过去,长子王宇自杀的阴影,逐渐在王莽的心中淡去,大司马王莽,也开始懊恼悔恨。

一天,大司马王莽,脸色阴郁,十分痛心地对太中大夫严尤等密友说道:

“诸君:

吾这人太过急躁,怎么才能够改变,嫉恶如仇,太过性急的毛病呢?

吾望子成龙心切,即使对自己的儿子,有时的要求,也太过严厉,容不下与己相左的意见,以致酿成惨剧。

如今想来,吾是多么懊悔啊!”

太中大夫严尤,一直密切关注着同窗挚友王莽的心理动向,希望王莽,能够反省。

见大司马王莽,有些后悔,太中大夫严尤,急忙抓住机会,向王莽进谏道:

“安汉公大人:

严尤深刻理解,阁下的处境和心情。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待,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宇儿是个好孩子,就是太过仁慈善良、心地太过单纯。他直率坦诚,没有心机,才会经不住别人的蛊惑挑拨,违背安汉公大人的治国理念,最终酿成大错。

请大人节哀顺变,慢慢淡忘,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尽快j振作起来,大汉朝廷,还需要安汉公大人去支撑。”

太中大夫严尤,十分诚恳地劝说王莽道。

“多谢伯石大人。吾在愤怒之下,专横滥权,滥杀无辜,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吾当初好不容易建立的良好形象。

吾一定要认真加以补救,挽回吾丧失的东西,重树周公的光辉形象。”

王莽答应太中大夫严尤道。

“如此甚好!安汉公大人,一直胸襟宽阔,乐于纳谏,严尤一直十分钦佩。”

严尤趁机恭维王莽道。

王莽听后,脸色渐渐舒缓,有了一丝喜气。太中大夫严尤见状,稍稍放心,接着劝说王莽说道:

“安汉公大人:

严尤一直希望,做阁下忠心耿耿,知无不言的诤友,而不是只知道,阿谀奉迎,歌功颂德,吹嘘拍马的损友。

所以,如果严尤的言语,直率坦诚,有得罪冒犯安汉公大人的地方,请安汉公大人多多谅解。

不是严尤,自吹自擂,朝中也许只有严尤,能够理解安汉公大人的苦衷,和安汉公大人的伟大抱负。

严尤愿意,忠心耿耿地帮助安汉公大人,完成这一惊天伟业,青史留名。

大汉不幸,皇天不祐,经历几代昏君庸臣的治理,朝政日渐倾颓,国家满是疮痍,弊端百出。

外戚专权,官吏贪腐,土地兼并,买卖奴婢盛行,赋税锐减,经济凋敝,钱制混沌,豪族大姓,违法乱纪,已经到了十分严重,动摇帝国根基的严重地步。

严尤以为,不经历革命性的改制,大刀阔斧的变革,惊天动地的治理,大施对症猛药,恐怕已经难以根治,朝廷上百年来的沉疴积弊,清除旧患宿病了。”

太中大夫严尤,为王莽分析积弊道。

“伯石大人真知灼见,令人十分钦佩。伯石大人所说的,何尝不是朝廷的真实情形呢?

这就是莽,坚守礼制礼法原则,欲树立莽和大汉朝廷的威望,强力推行改制法令,严厉治理,甚至不惜损害,权贵利益,不怕得罪权贵外戚的根本原因。

如今,大汉朝廷,黑恶势力横行,拉帮结派严重,宗族势力强大,一直在干扰政令畅通,挑战朝廷权威。

不强力打击,无情诛杀,怎么能够,树立大汉朝廷的权威和法制尊严呢?

没有树立大汉朝廷的权威,怎么能够兴利除弊,革新改制,建立千秋伟业呢?

可是,大臣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守私利。

他们不理解,甚至误解莽的一系列革新举措,不理解莽,为什么要在朝廷,树立领导核心的良苦用心。

他们不问是非,反而一味地责备莽,一意孤行,改变祖宗规矩,专横滥权,滥杀无辜。”

王莽对朝中大臣,对自己改制的不理解和误解,很是不忿,十分遗憾惋惜地对严尤说道。

“安汉公大人,锐意进取,一心革新改制,真是圣朝之幸,是周公一样的盛举。

然而,严尤私下以为,大汉朝廷,沉疴积弊日久,已经病入膏肓,气息奄奄,革新弊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滥施狼虎之剂。

大人应该平心静气,万不可滥下屠刀,四面树敌,而应各个击破,分化瓦解旧的势力。

滥下屠刀,一味强权,就会更加结怨,徒自增加,更多的对手和敌人,不利于安定团结,同心协力地改制,也不利于分化瓦解对手,化解改制阻力。

严尤以为,必须循序渐进,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平衡各方利益,说服团结大多数人,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尤其是改制当中,涉及损伤某些阶层利益之时,更应该慎之又慎,不宜操之过急。

既要安抚,也要说服,不要一味地使用强制力量,使用蛮力,去压服他们。

给他们分析,利弊成败,是非曲直,让他们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改制,乃是上上之策。

严尤发现,近些日子以来,安汉公大人,似乎有些太过心急,有些不够冷静。

常言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就像治疗一个,重病危险的患者,如果一下子用上狼虎之药,不仅对医治疾病,非常不利,反而可能送掉,患者性命。”

严尤循循善诱,继续态度诚恳地对王莽说道。

“伯石大人,你真是吾之知音。天下积弊愈盛,吾心急如焚,的确有些,操之过急。

然而,天下官吏百姓,因循守旧,沉浸于安乐享受的日子久也,经不起一点大的变故和改革。

每每吾推出一些,利国利民的举措之时,都会遭遇强大的抵制阻力,吾为此苦恼万分。

哎,人的青春有限,吾的大志难成!吾的心里,怎么会不着急焦虑呢?”

王莽有些无可奈何地对着严尤叹息道。

“安汉公大人,坚守自己的利益,安于享乐的生活,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是人之通病。

只要慢慢改变,积少成多,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安汉公大人,大可不用忧心忡忡。

严尤以为,如今,安汉公大人的威望日隆,安汉公大人,大可不必将自己的主要心思,放在树立自己的威望上。而应该实实在在,首先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取悦天下人心。

比如,确立礼制尊严,法令的公正执行,确立改制的大政方针等等,为今后的革新改制,清除沉疴,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阿谀逢迎、歌功颂德之风盛行,并不是一件好事,只会让掌权者,迷惑沉醉,自以为无所不能。

这些声音,虽然悦耳动听,但只会让掌权者,妄自尊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天下智者、能者,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伟大光荣正确,英明盖世。

从此以后,当政者不知道自己的缺失,听不到下层百姓,真实明白的声音,这是最为可怕的。

严尤希望,安汉公大人察纳雅言,有容人之量,多多听取一些反对逆耳之言,对朝政一定更有裨益。”

严尤十分恳切地向王莽建议道。

“多谢伯石大人提醒,莽一定虚心接受。有时,莽的确有些着急,不够冷静,莽一定改掉这些坏毛病。

请问伯石大人,你认为当前的为政之道,什么是最为重要迫切的呢?”

王莽十分虚心地请教严尤道。

“安汉公大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察纳雅言的美德,严尤十分钦佩。

严尤以为,既然大人的威望日隆,德高望重,足以领导天下,大人就应该把握住大好机会,开始重申,治国的大义原则,与时俱进,革新吏治,兴利除弊。

世异则事异。安汉公大人,不要墨守成规,固守利益格局,一心慕古,而应该,有所创新,稳步推进,不要急于求成。

重点来说,确立了皇权的威严,确立了皇后之位,解决了皇帝继承人问题,稳定朝廷大局以后,安汉公大人就应该首先从土地,赋税改革开始,休养生息,循序渐进,调动官吏百姓的积极性,解决朝廷的入不敷出等急迫问题,让朝政,走上正轨。

如果土地改革、赋税改革的进展顺利,大人再推行其他改制措施,则阻力就会更小一些。

如此改制,也就会更加稳妥恰当一些。

如今,土地兼并的情况,越发严重,全国土地,几乎都集中到了皇家宗室、皇亲国戚、地方豪族大姓的手中,这是最为严重的大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豪族大姓荫护户增多,国家纳税户口锐减,国家赋税减少,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皇权,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治理,产生了分裂倾向,打击了官吏百姓,对朝廷的向心力。

不说别的豪族大姓,就是十万皇家宗室,在全国各地占据的土地数量,就十分庞大,数量非常惊人。

而且,很多宗室豪族占有的土地,是违反朝廷规矩,朝廷法令,私自占有的膏腴之地,良田沃土。

其他皇亲国戚,地方豪族大姓,占据天下良田沃土的情况,也与此大致类似。

这些豪族大姓占据的土地增多,他们门下的荫附户,自然而然也就越来越多。一增一减,朝廷的赋税、户口的损失,必然是越来越严重。

朝廷的财政,也就日益窘困,入不敷出,宫廷开支,也会捉襟见肘,就非常正常了。

这就是当初,为什么大司马师丹、大司徒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三公大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强力推行土地革新改制,希望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可叹,哀帝昏聩无能,利令智昏,宠信外戚傅氏家族、丁氏家族,以及驸马都尉董贤等奸佞小人,带头违反朝廷的土地、奴婢改制法令,违背朝廷规矩,违背大宗原则,不按规矩行事,大肆赏赐权贵,最终让大司马师丹、大司徒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三公大臣,制定的土地革新的法令,成为了一纸空文,让土地革新的种种努力,最终功亏一篑,祸害至今。

大司空师丹大人,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被奸佞小人陷害贬斥,逐出朝廷。

如果当初,大司空师丹大人的土地革新,取得成功,朝廷财赋户口,正常增长,何至于有今天,朝廷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的诸多困窘局面存在呢?

幸好安汉公大人,出山以后,应对有方,如今四海安宁,边塞也没有烽烟四起,大汉朝廷的稳定局面,才能够勉强得以维持,不至于萌生变乱。

要是天下,突然遭遇一场变局,天灾人祸出现,狼烟四起,朝廷处处捉襟见肘,又寅吃卯粮,无钱无粮,朝廷将拿什么东西,去应对这些挑战呢?

这就是严尤常常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浅显道理。

如今,朝廷的情况,是如此的严峻,事关帝国安危,社稷倾颓,但又不得不努力维持。

只有如同安汉公阁下这样,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才有这样的魄力和勇气,去推进革新改制。

严尤料想,土地改革,牵涉权贵豪族的根本利益,其中的阻力压力,必然也是很大很大的。

如果土地改制不顺,主次不分,先后不明,进展不利,就仓促地推行,其他改制措施,必然会本末倒置,轻重不明,激发各种矛盾,严重影响,改制的顺利进行,甚至危害,国家兴盛大计。

所以,严尤私下以为,从土地改制开始,理顺赋税收入支出的窘困局面,先稳定朝廷以后,再循序渐进,推进其他改制措施,似乎更加恰当一些,请安汉公大人,仔细斟酌。”

严尤侃侃而谈,建议王莽道。

听了太中大夫严尤的改制建议,王莽大受启发,兴奋激动地赞扬严尤说道: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伯石大人直言,令莽茅塞顿开。如今是稳定压倒一切。

莽稳定朝政,确立权威以后,一定按照伯石大人的意见,去革新弊政,解决土地兼并严重、买卖奴婢盛行的一系列问题。

多谢伯石大人指教。莽立即下去,研究实施。”

王莽拍板说道。

太中大夫严尤听了,心里很是高兴。

谈完正事以后,两人又胡乱闲聊了一会私事国事,相谈融洽,两人尽欢而散。

于是不久,王莽就以太皇太后陛下的名义,征召深明古礼的少府宗伯凤等人,进宫侍候皇帝。

王莽命令宗伯凤等大臣,专门去到皇宫内廷里,为小皇帝刘箕子(刘衎),讲解充任继承人的礼制规章、大义原则。

王莽还建议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以为,充任继承人的礼制规章、礼法原则,是国之准绳,立国大义,治国通典,不能不认真领悟履行。

臣恭请太皇太后下旨,命令所有诸侯、公卿、将军、侍中以及诸文武大臣,全部前去,聆听宗伯凤大人的宣讲,接受皇家礼制礼法规章、大义原则的教育。

只有朝中大臣们,共同遵守皇家的礼制礼法规章、信守大义原则,对内,才能够教训年幼的天子,让皇帝走上正轨,对外,才能够消除官吏百姓的议论。

只有慎重地表明,朝廷惩治叛逆,维护礼制礼法的大义原则,才能够维护,朝廷的安宁和稳定。”

太皇太后十分赞同王莽的主意,笑着答应王莽道:

“安汉公大人的建议很好,朕坚决支持。请命令有关部门,立即实施,不得推三推四,有令不遵。”

在此之前,金日磾的二儿子秺侯金赏,都成侯金安上(是金日磾的侄子)的儿子金常,都因为死后,没有嫡系儿子,继承祖辈侯爵爵位,而被朝廷下旨,撤除了他们的封国。

秺侯金赏,是大将军霍光的女婿。

如今,为了笼系天下人心,安汉公王莽,遂向太皇太后提议,给功臣确定,继承的后裔,承继功臣家族的爵位和血缘。

一天,大汉朝廷举行,例行朝会,根据大司马王莽的提议,君臣一道,讨论让失去爵位的功臣后裔,继承祖辈爵位的问题。

当初,朝廷本来打算,接受大司马王莽的意见,让金安上的孙子京兆尹金钦,过继给都成侯金常做后裔,去继承金常的都成侯爵位;

准备让金日磾的曾孙金当,过继给秺侯金赏,给秺侯金赏做后裔,以继承金赏的秺侯爵位。

秺侯金赏,是金当的伯祖父。

朝会之上,京兆尹金钦,却出言不慎,违背礼制礼法原则,认为对于亲生父母的感情,应该重于,过继的养父、养母的感情。

这虽然本是人之常情,却不合符大汉朝廷,一贯提倡的大宗原则,礼制礼法的规矩。

当时,京兆尹金钦,率先出班,当着文武大臣,表达自己的意见道:

“陛下:

臣以为,金当即使已经过继给自己的伯祖父(金赏)做继承人,但还是应该,给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和他的亲祖父,建立家族的祭庙,而应该派一个人为大夫,去主持他自己的伯祖父的祭祀。”

那时,右将军甄邯,正在旁边,做会议纪要,记录这次朝会的主要内容。

当着皇帝刘箕子及文武百官的面,右将军甄邯,马上站了起来。

右将军甄邯出班,大声叱责京兆尹金钦,指责京兆尹金钦,违背了大宗的礼制礼法原则,并弹劾京兆尹金钦说道:

“陛下:

金钦诬蔑他自己的祖先,违背了大宗的原则。既然做了别人的继承人,就应该坚守,为他尽孝的原则。

金钦的言行,违背了礼制礼法的基本原则,可谓不孝不智,犯了大不敬之罪。请御史纠治。”

大司马王莽听了,十分赞赏右将军甄邯,坚持礼制礼法原则,赞同甄邯的意见,表态道:

“右将军大人的弹劾,非常在理。来人啊,立即逮捕金钦这个无君无父、忘恩负义的奸贼,关入监狱。”

京兆尹金钦,因言获罪,被大臣弹劾,违背了朝廷礼制礼法的大宗原则。

最终,京兆尹金钦,不仅没有如愿继承,都成侯金常的爵位不说,而且还在狱中,被逼自杀。

太皇太后也很快得知了事件的结果,也十分赞赏,右将军甄邯坚持礼制礼法原则的举动道:

“右将军甄邯,坚持大宗原则,做得很对!只有坚守礼制礼法原则,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纲常礼仪。”

太皇太后专门下旨,表彰右将军甄邯说道:

“右将军甄邯,深知朝廷礼制礼法的基本原则,敢于维护国家纲纪,维护大宗原则,坚守国法,不徇私情,可谓坚守原则,忠孝双全,特增加封地采邑,一千户。

兹改封金安上的曾孙金汤,即位都成侯,继承祖辈金常的都成侯爵位。”

金安上的曾孙金汤,吸取了叔父辈京兆尹金钦,因言获罪的深刻教训。

受封的当天,金汤就再也不敢,回到他自己原来的家里居住了,用以显示自己,作为大宗都成侯金常的继承人,应遵循的维护大宗利益的孝顺大义原则。

眼见右将军甄邯,坚持大宗的礼制礼法原则,受到太皇太后陛下奖赏,文武百官,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

颍川郡太守严诩,决心以实际行动,坚守礼制礼法原则,彰显大汉朝廷,以德治国的治理,获得王莽的欣赏。

颍川郡太守严诩,出生官宦士大夫家族,他的祖辈、父辈,都是陵阳郡的大族豪绅。

当初,严诩以对父母的孝顺行为,而被朝廷以及地方的有关知名人士,以孝顺廉洁的名义,推荐到朝廷当官。

严诩鄙视法制,竭力维护大族豪绅的利益,推崇以德治国的原则,提倡道德感化,以德服人。

严诩做颍川郡郡太守以后,常常把自己属下的掾、史等属官,当作教师或朋友对待。

遇到他们有过错,严诩就关起来门来,自我责备,从来没有对别人大声地说过训斥的话,也没有严厉地斥责过自己的部下。

颍川郡的官吏百姓,却对严诩这个太守的所作所为并不认同。

大家都认为严诩这个太守,迂腐可笑,不守法令,不讲规矩,没有威信,软弱可欺。

所以,严诩的道德感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严诩管理的颍川郡秩序大乱,违法乱纪盛行,恶霸豪绅为非作歹,官吏百姓都怨声载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王莽得到报告,很不满意严诩,在颍川郡的治理业绩,派使节征召严诩,回京任职。

得知朝廷的圣旨以后,颍川郡郡府官吏数百人,设宴给前太守严诩饯行。

严诩高坐在席位上,以手按地,大哭起来。官吏们十分不解,不知道严诩,为什么痛哭,就询问严诩道:

“严大人,朝廷征召明府君,进京任职,这对明府君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明君不应该这么悲伤啊!”

严诩回答僚属们说:

“诸位大人,我是为颍川郡的官吏、大姓、豪族悲伤啊,岂是为我自己忧愁呢?

我因为治理地方柔弱的原因,而被朝廷调走,朝廷必选择强硬猛烈的人,前来代替我,治理颍川郡。

代替我的人到了以后,必然有官吏、豪族、大姓的人,因为犯罪身死,所以我才为他们,感到悲伤啊!”

严诩到了京师以后,因为谈吐优雅,处处以圣贤言论,去议事论事,提倡以德治国,善于讨好上峰,很对大司马王莽的心思和胃口。

大司马王莽,欣赏严诩的看法,赞扬严诩道:

“严大人以德治国的治理思路,与吾不谋而合。只有提倡道德感化,以德服人,才能够建立,周王朝一样的黄金盛世,光耀后世。”

严诩不仅没有受到朝廷的处罚,大司马王莽,反而任命严诩,当美俗使者,改任担任陇西郡太守一职。

不久,朝廷任命何并,接任颍川郡太守。

何并一到任颍川郡太守以后,坚守依法治理,立即逮捕了为非作歹、违法乱纪的大族钟元的弟弟钟威,及阳翟侠士赵季、李款等人,一齐诛杀。

颍川郡全郡官吏豪强,都深为恐惧,开始遵纪守法。违法乱纪的行为,自此很少在颍川郡发生了。

颍川郡在新任太守何并的管理之下,终于得到很好的治理,一改从前,严诩理政颍川郡时治安混乱的局面。

历经腥风血雨的元始三年(公元3年),终于过去了,很快就到了元始四年(公元4年)。

元始四年(公元4年)正月,汉朝廷太皇太后王政君、大司马王莽、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陪同十二岁的皇帝刘衎(刘箕子),在长安郊外,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典礼,祈求天帝神灵的护佑。

小皇帝刘衎,用祭祀天地之礼,去祭祀高祖皇帝,让高祖皇帝配享上天;在明堂用祭祀祖宗之礼,去祭祀文帝,配享上帝,以告慰祖宗神灵。

小皇帝还下诏,大赦天下,安抚天下百姓,施舍皇帝恩赐,与万民,为皇帝大婚,做准备。

汉朝廷的大赦法令,明确规定道:

“凡是妇女,除非本人犯法,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其家,被指控为大逆不道,或朝廷指名逮捕的重罪以外,一概不准逮捕囚禁。

必须调查他们的罪行时,有关官员,应到妇女或老幼所住的地方去进行调查,不得私刑审判或者违法提审。

本诏书自颁布之日起,成为法律。”

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初七,大汉朝廷为小皇帝刘衎,举行大婚典礼。

这一年,刘衎刚刚十二岁。

太皇太后王政君,专门派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带着御用车轿,跟威武庄严的皇家仪仗队,前往安汉公王莽的家宅,去迎接王莽的女儿王嬿,将王嬿载回未央宫,与小皇帝刘衎成亲。

皇帝迎娶新娘的仪式,非常隆重盛大。小皇帝刘衎,下诏宣布,策立王嬿,为大汉皇后,并宣布大赦天下。

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在仪式上,亲自为王莽之女王嬿,呈上皇后的绶带和印信。

小皇帝刘衎的大婚仪式,终于顺利完成。

不久,皇帝下旨,派太仆王恽等八人,担任皇帝使节,各人再设副手,持节,分别巡视全国各地。

太仆王恽等八位皇帝使节,肩负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示太皇太后、皇帝陛下以及安汉公王莽的恩德,考察各地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安抚百姓。

到了此时,安汉公王莽的地位,更加稳定,万民敬仰,声望如日中天。

转眼之间,就到了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夏季,正是烈日炎炎的日子。

气温不断上升,以太保王舜等文武大臣为首,亲自发动的,为安汉公王莽上位,呐喊助威的群众攻势,也越来越火热。

这一次的群众攻势,声势十分浩大。

全国各地,汇聚京师,参与造势的官吏百姓和士大夫,居然达到了八千余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参与为王莽造势的官吏百姓士大夫,一致推举太保王舜,做他们的代表,联名向太皇太后和小皇帝刘衎(刘箕子)上书,请求两位陛下道:

“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

如今国家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如此胜景,安汉公大人的治理,可谓功不可没。

请两位至尊的陛下,按照当初大司徒司直陈崇等贤良士大夫,提出的建议,增加对安汉公(王莽)大人的赏赐,以表彰安汉公治理国家的赫赫功绩,彰显安汉公谦虚高尚、大公无私的美德。”

其它公卿大臣,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右将军甄邯,太中大夫刘歆等,也不愿意放过向大司马王莽,表示效忠的机会,纷纷附和倡议。

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的建议,深得太皇太后和小皇帝刘箕子的欣赏。

接到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大臣的上奏以后,太皇太后下旨,命令道:

“立即将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的奏章,立即交给主管官吏去处理。”

有关主管官吏,经过研究协商以后,迅速将磋商的意见,奏报太皇太后道:

“太皇太后陛下:

太师大人、太保大人等三公四辅大臣的建议,十分正确及时。

为了表彰和酬庸安汉公治理国家的赫赫功勋,我们请求陛下,应该接受大家的建议,大大地增加安汉公大人的公爵封地,以酬庸安汉公治理大汉的无上功绩。

臣等建议陛下,把召陵、新息二县的土地,以及黄邮聚、新野两地的耕田,全都划入安汉公的公爵封国里去。

对安汉公大人的敬称,也应该适当改变。臣等建议,宜采用当初伊尹和周公的称号,去尊称安汉公大人。

另外,臣等还建议陛下,应该给安汉公大人,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居上公(三公四辅)之首位。

臣等建议,群臣在拜见安汉公之时,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制规矩,以表示对安汉公大人的尊崇,与安汉公大人的显赫地位、杰出的功劳相称。

三公四辅,在向安汉公大人报告工作时,应该自称,‘冒昧陈辞’等语,以示谦逊和尊敬。

臣等建议陛下,立即加封安汉公大人的母亲,为功显君,以彰显报答功显君老太君,养育安汉公大人的浩大恩德。

宜晋封安汉公的两个儿子王安、王临,分别为褒新侯、赏都侯,以发扬光大安汉公大人的功德,与当初圣人周公的七个儿子,当年的待遇相似。

为了显示皇恩浩荡,臣等建议,另行增加皇后的彩礼,三千七百万钱,合计变成一万万钱之数目。

以一万万钱之吉祥数目来表明,皇帝迎娶皇后礼仪的隆重盛大,表明圣朝的伟大治理,预示大汉帝国,将会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举行封爵仪式时,臣等恭请太皇太后陛下,亲自去到前殿,去主持封爵仪式大典,并亲手赐封,安汉公大人爵位和称号。

安汉公在前面下拜,叩谢太皇太后的圣恩,安汉公的两个儿子,在安汉公大人的后面,下拜行礼,一如当初圣贤典章上,明明白白记载的周公拜受封爵时的旧例。”

太皇太后同意,欣然批阅道:

“众卿的建议很好!

你们的意见,非常完善妥当,必须让赏赐与功劳相配,才能够彰显大司马治理的功劳。

请有关部门,按照大臣的建议,立即施行,不得延误!”

眼见太皇太后的圣恩,如此浩荡,大司马王莽,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接到太皇太后的旨意以后,王莽急急忙忙地前往未央宫和长乐宫,去向小皇帝和太皇太后叩头辞让,拒绝接受那些赏赐。

出宫回到家里以后,王莽立即给太皇太后,送上密封的奏章,向太皇太后辞谢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莽饱受皇恩,实在是受之有愧。

如今,帝国艰难,收入锐减,宫廷朝廷,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做臣子的,应该忠心耿耿,首先考虑到帝国的利益,而不应当,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顾朝廷的实际。

微臣以为,先前朝廷,给予嬿儿的聘礼和赏赐,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增加了。

臣仅愿接受,对臣的母亲封赏的功显君封号,以示对娘亲的孝顺和尊敬。

孩子们没有丝毫功劳,按照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不应该封爵,没有理由,去接受朝廷的赏赐和封爵。

臣殷切希望陛下,退还臣的儿子王安、王临的印玺绶带和爵位称号,以及赏赐的封邑民户等。

以免臣违背高祖皇帝,立下的无功不得封侯的规矩,破坏朝廷准则,增加臣的罪业。

多年以来,臣一家一直享受,浩荡的皇恩,常思报答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的恩情。

今天,臣又受到如此之多的恩赏,心情无限激动,感激涕零,请陛下务必批准,臣的辞让申请,臣不胜感激。”

王莽上书,竭力推辞道。

太皇太后见到王莽辞让的奏书大喜,当着胡宝宝、胡逊等侍从,赞扬王莽道:

“安汉公果然是国之忠臣,一心一意,为国家考虑,谦让大度,没有私心。

请将安汉公的密封奏章,交给太师孔光、太保王舜等三公四辅大臣参阅,让众爱卿,深刻体会一下,安汉公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高尚美德。”

胡宝宝、胡逊等侍从,急忙向太皇太后陛下称颂道贺道:

“太皇太后陛下,教导有方,安汉公大人谦让有礼,真是帝国的最大祥瑞。

君臣如此,我大汉帝国,怎么能够不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呢?中兴帝国,有什么困难呢?”

太皇太后听了,笑逐颜开,乐不可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