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 李通慷慨说图谶 刘秀犹疑结盟约
到了此时,刘秀已经难以拒绝,李通的建议了。刘秀低下头,避开李通,咄咄逼人的眼光,显出犹疑不绝的神态,小心翼翼地回答李通道:
“大哥啊:
不瞒你说,如今官府残虐,四海沸腾,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刘秀对此,也深有同感,常常忧愤于心!
然造反举义,复兴汉室,乃叛逆大罪。一招不慎,必遭株连九族之罪啊!我们不可不,万分小心,慎之又慎,以免招来滔天大祸,祸及后世子孙啊!”
李通听了,有些不满,直刺刘秀道:
“文叔兄弟,你真是太过谨慎小心,不免有胆小怕事、不够豪杰的嫌疑了啊!
就说兄弟你的大名,也应了符命图谶之言,上天早已经注定,岂敢违背呢?
那符命图谶上面,不是也言之凿凿地传说道: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吗?
如果聚义造反,兴复汉室,最终岂不会让阁下兄弟,贵不可言的吗?”
李通用符命图谶,诱劝刘秀道。
听了李通的符命图谶,刘秀十分清醒,制止李通道:
“恕小弟直言。大哥啊,这些符命图谶,是朝廷忌讳的。大哥你休要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招来天大祸事!
小弟以为,那些符命图谶,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对朝廷不满的士子,胡编乱造,糊弄百姓的。
符命图谶里面,全是一些胡说八道,妖言惑众的妄语。岂能够当真,我们这些士大夫,岂敢随意轻信,招来祸事呢?
小弟不是,已经对大哥说过,造反叛逆,是灭族之罪吗?这些字眼,我们提都不要提,还妄谈什么兴复汉室呢?
何况,当今新室皇帝,最忌讳我们刘氏皇族,宗室子弟,担心我们,拉帮结派,聚众闹事,对我们防范很严。
我们不得不,慎之又慎,小心做人。岂能够出言不慎,授人以柄呢?
不瞒大哥,虽然小弟我,一向胆小怕事,孤陋寡闻,见识浅薄,但也实在不敢赞同,大哥那么办啊?
可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我并不赞同,大哥所说的那种自救的话语。但人各有志,小弟也不敢阻拦大哥的计划。
小弟心里,十分好奇。假如真的如大哥那样,自保求存,究竟应该如何去具体谋划,为好呢?
小弟愚昧浅薄,大哥不妨细细说来,让小弟听听,也让小弟,增长一些见识,看看是否可行。”
刘秀十分警觉,假装不同意李通的观点,继续十分谨慎小心地试探李通的想法道。
李通见刘秀疑虑,只好继续说服刘秀道:
“文叔啊,小心驶得万年船。你的担忧也是对的。当然,我们举义之初,是绝对不应该大张旗鼓,宣扬我们的宗旨。
大哥认为,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大张舆论,引起官府警觉,而是要召集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迅速建立,我们用以自保的武装力量。
而要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就必须首先获得,充足的武器装备、粮食辎重等,用来保障我们自己武装的供应!
我建议,我们可以在立秋节日那天,趁着都试(郡里骑兵武士大检阅)的大好时机,召集我们的同志,用武力劫持,前队大夫(南阳郡太守)甄阜和属正(郡都尉-郡兵司令)梁丘赐两人,夺取他们统领的郡县地方武装,然后广告天下,发出兴复汉室号召,正式起兵举义,反抗新莽统治。
南阳府掾史张顺等士大夫,一向与我们李家,关系亲密,可以作为依靠。我们不如与,南阳府掾史张顺等英雄豪杰连谋,让张顺等士大夫,做我们的内应。
文叔你,同我的弟弟李轶,一起返回舂陵,说服伯升大哥,以及舂陵诸兄弟,联合你们舂陵家族,以及各自的亲戚朋友,豪族大姓,汇合他们的人马,一齐响应,发动聚义。官府四顾不暇,穷于应付,定能够一战成功。
如果我们拥有了南阳郡县的地方武装,占据宛城等地作为根据地,兴复汉室,就成功了一大半。
文叔以为,此计如何呢?”
李通对举义之事,似乎早就有了深谋远虑,他信心十足、胸有成竹地对刘秀坦率谈道。
刘秀一听,更加惊惧。
其时,新帝王莽,特别爱好,更改官名、地名,下旨在天下设置六队,管理各郡,每郡置大夫一人,职如郡太守。
南阳郡为前队,河内郡为后队,颍川郡为左队,弘农郡为右队,河东郡为北队,荥阳郡为祈队。
新室的前队大夫,实际上就是南阳郡太守,而前队属正,就是南阳郡的郡都尉。
汉代各郡,每年在中秋节前后,都要举行一次“都试”阅兵大典,检阅各郡县武装的训练情况,震慑郡县。王莽建立的新王朝,也沿袭承继了这一汉家制度。
汉制规定,凡是满二十三岁的男子,都必须在郡中,服役一年,进行材官(步卒)、骑士(骑兵)的训练,接受射御、骑驰、战阵等方面的操练和演习。
都试,就是郡府官员,对郡县那些年满二十三岁的受训男子,进行的一次考核检验。
都试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的八月或九月举行,由各郡郡守,亲自主持。
郡都尉及各县的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郡县官吏,也都要亲临现场参加,一道考核和检阅。
都试的考试内容,因地而异,因地制宜。有演习行船水战的;有考核骑兵巡行障塞的。
都试时,阅兵场内,陈设有斧钺旗鼓等仪仗,仪式极为盛大隆重,就像一个与民同乐的盛大的节日。
当初,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等,就曾经利用郡府都试之机,软禁郡县主要官吏,掌控郡县军队,发动反莽起义。
所以,从此以后,王莽吸取教训,都试之时,都严加戒备,防止阴谋家,趁机作乱,以免重蹈覆辙。
听到李通的具体谋划以后,刘秀起初,还有些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刘秀沉吟半响,想到一事,突然心惊胆战,大吃一惊道:
“哎呀,大事不好!都怪我刘秀多嘴,我刘秀今天,恐怕要命丧宛城了!
李氏兄弟,官宦士大夫子弟,富甲一方,其父又为新王朝的宗卿师。
他们李氏家族,面临乱世,都积极图谋自保。何况我们,舂陵刘氏家族,前汉宗室,与新室有深仇大恨,深受王莽的猜忌呢?
如果不如此,聚义自保,反抗新莽暴政,我们大汉宗室子弟,恐怕只有覆灭一路可走了。
今天,我与李通大哥,私下交流,坦诚直言,亲密诡秘地长时间交流,谈论结盟之事,语言如此谲诡遭忌。
如果我今天,不同意舂陵刘家兄弟,与李家兄弟结盟,为了不让密谋外泄,免除后患,李氏兄弟,会不会对我痛下杀手,杀人灭口,以求自保,因此给我带来,杀身之祸呢?”
想到这里,刘秀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浑身颤栗,抬起了自己的眼睛,注视着李通。
刘秀仔细瞅了瞅,躺在病床上的李通,李通一脸赤诚,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刘秀更加心惊胆战,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自语道:
“我们舂陵刘氏,家族诸家子弟,交接江湖义士,隐匿逃犯盗贼,数犯朝廷法令。早晚一天,都会陷入,官府的牢狱之中,如同当初我的遭遇。
李氏兄弟,家族富厚,衣食无忧,都敢图谋,起兵自保。我刘氏宗族,本来就是王莽的大敌,祸起不测,为什么不能够拼个鱼死网破,杀身成仁呢?
破釜沉舟,举臂高呼,说不定还能够,有一线生机,谁知道最后,鹿死谁手呢!”
静静思索以后,刘秀瞻前顾后,权衡利弊,终于打定了自己的主意,决定答应李通兄弟的结盟举义要求。
于是,刘秀慷慨激昂地对李通说道:
“李大哥,你的想法和设计很好!文叔已经全然明白,李通大哥的意思,文叔我对结盟举义,没有任何异议。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今,形势危殆,事不宜迟。我们就按照李通大哥的意见,去办理吧!
李大哥,我马上回舂陵去,与我的伯升大哥,好好商量商量这件事,尽快回复大哥。
等到把我的娘亲,以及家族亲人,安置妥当,我们招兵买马完备,准备好武器铠甲,辎重粮食,装备我们的大军以后,再行举义。大哥以为如何呢?
文叔如今,最为担心的是,兴兵举义,乃大逆之罪,我们不能不万分小心,慎之又慎啊!
一招不慎,被官府知晓,恐怕就会全军覆灭。事情如若泄密,必会大祸临头啊!
李大哥,还有一件十分紧要的事情,需要李大哥赶紧办理。你家宗卿师父亲,他远在京师谋职,应该如何安排呢?
如果我们,在南阳郡举事,莽贼知道我们在南阳举兵的消息以后,恐怕宗卿师老人家,必然受到牵连,遭到莽贼的算计啊!
这件事非常紧迫。大哥,你说该咋办呢?”
刘秀十分关心地询问李通道。
“多谢文叔贤弟的提醒和关心。大哥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做的是灭族之事,当然应该步步小心,万分谨慎才是。
现在,我马上就派我的从兄之子李季上京,前去通知我的父亲,叫家父立刻准备,率领全家老小,迅速撤离京师,赶回宛城!”
李通当即表态道。
“文叔啊,你和我的兄弟李轶一道,先回舂陵,与伯升大哥,好好商议以后,我马上再去安排,通知家父回乡的事情。
文叔啊,我们兄弟密谋的这些事情,人命关天,我们一定要保守秘密,谨慎小心,尽早办妥才是!”
“好!谨遵大哥的指教!
我们一定小心谨慎,不要走漏了风声,引起官府的警觉,招来滔天大祸。”
刘秀答应李通道。
商谈很久之后,刘秀终于和李通,敲定了举义的大事,结下盟约,准备分头行动。
刘秀与李轶两人,带着李家的一些宾客,立即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回舂陵,去与刘縯等舂陵家族诸兄弟商议,举义结盟大事。
李轶、刘秀与大哥刘縯、二哥刘仲以及舂陵刘氏诸兄弟,闭门磋商了好几天时间,终于计议已定。
豪杰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夜长梦多,事不宜迟的道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尽快发动聚义才是。
否则,走漏聚义风声,被官府知晓收捕,必将前功尽弃,大祸来临。
于是,刘縯开始遍发英雄帖,邀请各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贤明士大夫,以及地方豪族大姓的族长等德高望重之士,前来枣阳县白水乡,舂陵家族宗祠,共同磋商,举义反莽,兴复汉室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