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绿林军声势复盛 新王朝再剿乱民
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已经到了春粮成熟,可以收获的季节了。
然而,遭受旱灾、蝗灾等多重灾难,农民收获,寥寥无几,甚至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
大批百姓一无所获,而各地的受灾流民,依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赈济,恢复安定生活。
各地灾民的流动和骚扰,依然没有平息。
新王朝南方地区,荆州所属的南阳郡、南郡一带,绿林一部的“新市兵”,在流民首领王匡、王凤等大统领的率领之下,开始大举进攻,随县等城邑,攻城掠寨,抢夺粮食财物。
归属绿林军管辖,号称“平林兵”的平林人陈牧、廖湛、朱鲔等绿林将领,也率领所属部众“平林兵”数千人,遥相呼应绿林军“新市兵”一部的攻势,也开始进攻,周边郡县乡村,四处打家劫舍,掠夺粮食。
新王朝北方地区,琅琊郡、泰山郡等地,三老樊崇、徐宣、杨音等将领统领的赤眉军,兵力也越发强盛。
到了此时,北方赤眉军、河北铜马军、南方绿林军势力,不仅未被官军剿灭,反而,有越发强盛的趋势。
眼见此情此景,新王朝君臣,越发焦灼不安,对赶赴前线的讨贼官军,迟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忧心如焚。
王莽心急如焚,勃然大怒,于是颁布诏书,责备讨贼不力的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等各路平叛将领。
王莽还下旨,催促官军主将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等,迅速进军,讨平赤眉军等流民武装说道:
“太师阁下,更始将军爱卿:
如今,朝廷多年以来,积存在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快要被讨贼这件事耗尽了,国库财物,也已经十分空虚。
而讨贼行动,却毫无进展,真该诸位将军义愤填膺,奋发图强,为国效力,出战和攻击盗贼的时候了。
更始将军啊,你久经沙场,满腹韬略,身受朝廷委托的讨贼重任,饱受朝廷的厚重恩赐,家族戚属与子弟,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尽。
如果不立下赫赫战功,进而捐躯于荒野之中,怎么能够报答,朝廷的浩荡皇恩,尽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呢?”
接到王莽责备督促的诏书,更始将军廉丹心里,十分恐慌担心,对自己的部属,掾史张锴说道:
“掾史大人:
臣廉氏家族数代,都饱受朝廷恩典,享受荣华富贵不尽,定当有所作为,报效朝廷。
陛下一向多疑苛刻,喜欢猜忌功臣。如果臣没有立下战果,陛下会不会疑心臣,首鼠两端,心怀二心,坐观成败,有所企图呢?
如此,则臣的家族危也!请问张大人,有什么可以指教廉某的,廉某不胜感激。”
掾史张锴,话里有话,急忙趁机推荐说道:
“多谢将军大人信任!属下孤陋寡闻,鼠目寸光,不足与论大事。从事冯(衍)大人,满腹韬略,见识卓绝,最适合与将军大人,商议大事。”
更始将军廉丹,恍然大悟道:
“张大人所言极是!
来人啊,请主簿冯大人,今天晚上,前来中军大帐,商议军情,协商讨贼大事。”
晚上,更始将军廉丹,召来他的属官,更始将军从事兼主簿冯衍,把王莽的督战诏书,拿给冯衍观看,与冯衍一道,商量应对之策。
更始将军主簿冯衍,京兆杜陵县人,也是仕宦之家、名门望族出生,是汉王朝左将军冯奉世的曾孙,中山冯太后的侄孙辈。
冯衍幼有奇才,二十岁就博览群书,才干卓绝。冯衍虽然出仕,在新王朝担任更始将军主簿等中下级职务,但却不受王莽的重用,依然牢记,汉王朝对冯氏家族的浩大恩惠。
见王莽下诏,催逼讨贼甚急,而更始将军廉丹等官军主将,面对流民军的赫赫威势,无法取胜,一直犹豫不决,不知所从。
冯衍进帐以后,见四下无人,遂趁机进言,向更始将军廉丹,提出反正的建议说道:
“更始将军大人:
回想当年,留侯张良,因为自己的张氏家族五代子孙,都是韩国的相国,享受国家的浩大恩惠的缘故,所以一心复国,谋划在博浪沙中,用铁椎去谋刺秦始皇,以报答君王的厚重恩德。
将军的先父(廉褒),是汉朝廷的忠实臣属,一向对汉朝廷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劳,名留青史,至今令人高山仰止。
如今,新帝陛下,虽然利用禅让篡权的阴谋诡计,篡夺刘氏皇位,建立了新王朝,但却令人不齿、内心不服。
天下之人,无论是燕赵悲歌之士,贤明士大夫,还是卑贱的庶民百姓,奴仆婢女,都没有一个人,对他心悦诚服,愿意死心塌地地效忠新王朝的。人心向背,昭然若揭。
现在,天灾人祸不断,盗贼四起,全国大乱,四海崩溃的大趋势已定。
天下官吏百姓,贤明士大夫,无不怀念汉王朝的盛大恩惠。人心思汉,已经远远超越了周王朝时代,天下官吏百姓,对周公、召公等圣贤的思念。
所谓,天心民意不可失。民心所向,即天意所归是也。人们所歌颂赞美的,天帝神灵也一定会,追随赐福,享受无尽恩赐。
现在,属下为将军设计,不如把我们统率的部众将士,屯驻在一个大郡之中,坐观成败,等待真命天子的降临。
将军率众,屯驻大郡之后,着力安抚,各级官员,磨炼他们的品质才干,延揽英雄豪杰之士,向贤明士大夫,询问忠直智慧的谋略,以便为国家兴利,替万人除害。
那么,将军您,以及你们家族的福禄,必将保持无穷,功业将永垂青史,流芳百世。
将军啊,你十分明智,应该十分清楚,当前的形势。新室貌似强大,实际上,外强中干,新室皇帝,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众叛亲离,必将祸起萧墙,走向覆灭。
将军啊,你何必执迷不悟,不恤部属,连累你的军队将士,与你一道,一齐在荒野中毁灭呢?
最终,使勇士们的尸体,跟草木同时腐烂,将军你也会身败名裂,让祖先的英名蒙耻,遗臭万年,遭人唾骂呢?”
更始将军廉丹听后,怅恨不已,对主簿冯衍叹息道:
“唉,冯大人,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啊!
我和将士们奉命,去诛灭各地叛贼。朝廷却没有多少钱财粮草,供应将士衣食,只有依仗自己的军力,四处掠夺百姓。官军主力,早已经是怨声载道,人神共愤,与土匪盗贼的行径,并无两样。
我们名义上,是奉诏平叛讨贼,实际上是荼毒生灵,残害百姓,与万千孤苦无助、灾难深重的百姓为敌。
本将投身军营多年,怎么能够不清楚,我们如今,人神共愤、走投无路的处境呢?
陛下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猜忌大臣将领,不值得托付终身,本将也十分清楚。
廉某担心的是,新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势力依然强大,廉某家族戚属子弟,都在西京,恐怕最终,举义无法成功,反而为我自己的家族亲人,招来滔天大祸,落到当初东郡翟义,全族屠灭的境地,请原谅本将,恕难从命!”
更始将军廉丹,优柔寡断,执迷不悟,拒绝接受主簿冯衍反正的建议道。
见无法说服更始将军廉丹反正,投入复兴汉室的大业,祸将及己身,冯衍只好寻找脱身之计说道:
“将军好自为之!恕冯某,无法辅佐将军了。
属下临行,要特别告诫将军几句,违背天心民意,与万千百姓为敌,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即使如当年,战功赫赫的西楚霸王,与天下百姓为敌,也难逃自刎乌江的命运。
请将军多多保重,多行善事,为子孙积德,约束部下将士的暴虐行径,善待百姓,勿轻慢宗室豪杰!
属下不愿意,为一个刻薄寡恩的君王献身,与将军一道,同草木同腐,只有告辞了!请将军善自为之,牢记属下叮嘱,冯某感激不尽!”
见无法说服更始将军廉丹反正,恐怕大祸降临,冯异只好趁夜,弃职逃离,不知所踪。
更始将军廉丹属下的亲近僚属士大夫等,见主簿冯衍率先逃离,预感大事不妙,前途不利,也纷纷隐退。更始将军廉丹的处境,更加不妙,陷入孤立无助之中。
而其时,更始将军廉丹,号称名将,久经沙场,但不受王莽亲信,讨贼决策大权,实际上集中在,不懂军事的宗室子弟,主将太师王匡的手中。
讨贼主将太师王匡,不过是一个年纪轻轻的纨绔子弟,不懂军事战策。
更始将军廉丹,更加无可奈何、无计可施,虽然明知自己的结局悲惨,也一心一意地发誓,效忠新帝王莽,留下一个忠诚烈士的名声,保全京师的家族子孙。
到了此时,新王朝的上层王公大臣,讨贼将领,更始将军廉丹、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等,已经没有了战胜叛乱的雄心壮志。
虽然新王朝各部官军的征讨,接连不断,但败多胜少,全国的平叛形势,却是越发严峻。
全国各地州郡,常常是一叛未平,一叛又起。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季,无盐县流民索卢恢等英雄豪杰,也聚集家族子弟,起兵造反,反抗王莽的暴政苛政。
索卢恢统领部属义军,迅速行动,占据了无盐县城,响应三老樊崇统领的赤眉军。
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得知消息,大惊失色,担心索卢恢义军与赤眉军彼此呼应。
见索卢恢义军,声势浩大,盘踞无盐县城,与官军对垒,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十分担心。
更始将军廉丹与太师王匡商议,决定亲率十万官军主力,进剿无盐县城,消灭立足未稳的索卢恢义军。
索卢恢义军,不过是一群经验不足的乌合之众,势单力薄,不敌训练有素的官军。
不久,更始将军廉丹与太师王匡,统领十万官军,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了无盐县城,斩杀了坚决抵御官军进攻的索卢恢部下流民将士一万余人。
但索卢恢流民军的顽强抵抗,也给予了官军沉重打击。官军将士,伤亡惨重,折损了数万人之多,急需休息,补充兵力。
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统领的中央军,攻陷无盐县城的胜利消息,迅速传到了京师常安。
得知官军在无盐大捷,王莽如同打了鸡血,兴奋不止。王莽当即下旨,召集文武大臣,庆贺无盐大捷,赞扬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的赫赫壮举说道:
“诸君:
无盐大捷,威震天下,开了一个好头。更始将军身经百战,足智多谋,太师将军年轻气盛,英俊有为,真乃帝国的栋梁之才。
流民军一群乌合之众,经历此战,已经心胆俱裂,闻风丧胆,早已经是冢中枯骨,已经不足为意了。
传旨下去,表彰奖励平叛的有功之臣。
兹派遣中郎将王璠,捧着加盖了御玺的诏书,前往北方剿贼前线,慰劳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诸将。
特颁旨,进封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二人,皆为公爵,赐封有功的官员将领十多人,晋升侯爵、附城等爵位,以表彰将士们,屠灭盗贼的赫赫功勋。”
当时,樊崇赤眉军所属的别部校尉董宪等将领,统领流民军将士数万人,正在梁郡一带,大肆游击,打家劫舍,攻城略地。
攻拔无盐县城,取得击溃索卢恢统领的流民队伍的胜利,已经冲昏了官军将士的头脑。
得到皇帝的大力奖励,封官进爵,久经沙场的更始将军廉丹和年轻气盛的太师王匡,也有些得意洋洋,认为流民军,不堪一击了。
尤其是年轻气盛的太师王匡,少年得志,更是踌躇满志,得意忘形。
太师王匡,对赤眉军别部校尉董宪等将领,统领的赤眉流民军十分轻视,认为赤眉军不堪一击,最终必然遭到无盐索卢恢义军的结局。
庆功宴上,太师王匡,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地对更始将军廉丹等将领僚属说道:
“更始将军及诸位大人:
托赖陛下的洪福齐天,陛下英明的教导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我讨贼大军,战无不胜,终于十分顺利地战胜了无盐的盗贼。
诛灭无盐索卢恢这个乱贼,定会震慑各地乱党,扑灭他们的嚣张气焰。
本太师以为,董宪等各地的赤眉流民武装,不过是一小撮乌合之众,四处打劫的流寇而已,根本就不足为虑,应该乘胜追击,勇追穷寇。”
太师王匡,一介宗室纨绔子弟,仗势王氏家族的皇家势力,年纪轻轻,就荣登太师高位,他趾高气扬,得意洋洋,志得意满地对更始将军廉丹,以及左右僚属夸耀说道。
更始将军廉丹,对王匡的傲慢自大,骄傲轻敌,十分忧虑,急忙进谏道:
“太师大人: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穷寇勿追!
即使对付穷途末路的乱贼叛党,我们也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疏忽大意,而应慎重其事,谨小慎微。何况对于人多势众、士气旺盛的赤眉乱贼呢?
老夫私下以为,对付董宪这伙,士气正锐、没有遭受过挫折的赤眉盗匪,更应该加倍小心,不可藐视。
老夫建议,我们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补充给养人马,厉兵秣马,休养生息,不宜抢掠百姓,失去民心,多树强敌。等待给养充足,将士们养精蓄锐之后,再对赤眉盗贼,发动猛烈攻击,一举破敌。
如此,才能够万无一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否则,贸然出兵,挑战士气旺盛、气势汹汹的盗贼,必然遭受挫折,损兵折将,危害国家平叛大计。”
太师王匡,立功心切,竭力坚持自己的主张道:
“更始将军大人,你真的是廉颇老矣,不复当年勇气!你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董宪等赤眉盗贼,不过是一伙乌合之众而已,早已经吓破了胆,不堪一击。
我们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盗贼,趁着战胜无盐盗贼的威风,立即前去讨伐,进攻董宪这伙赤眉蟊贼,将赤眉乱贼彻底剿灭,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让陛下安心。”
更始将军廉丹,见太师王匡,年少轻狂,不听自己劝阻,十分担心,禁不住忧上心来。
更始将军廉丹,毕竟是沙场老将,久经战阵,经验丰富,多次经历战争挫折,知道有备无患、穷寇勿追的道理。
虽然王匡,位列太师,是全军主将和自己的上司,更始将军廉丹,也不肯退让,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竭力反对王匡冒进的意见,再次对太师王匡,建议说道:
“太师大人: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廉某私下以为,赤眉盗贼,并不是那样的衰弱不堪,不堪一击,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实际上,哀兵必胜。赤眉盗贼面对强敌,逃跑无路,必然抱着破釜沉舟,保全家族亲人、妇孺老幼的必死之心,与官军对垒。
盗贼们的战斗力,必定很强,必将顽强地抵抗天兵攻击。何况无盐屠城,已经为盗贼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岂肯坐以待毙,成为待宰羔羊呢?
我们的官军队伍,虽然号称十万,但新近才艰难地攻下了无盐,这一座小小的县城,损失非常惨重。
无盐县城的盗贼守军,不过是数万乌合之众,就使我军将士,损失惨重,由此可见,盗贼们的战力,不可轻视。
如今,我们的军队,已经严重减员,给养明显不足,士兵疲劳忧困,伤病很多,士气不振。
而郡县官吏百姓,也仇视官军的残暴掠夺,同仇敌忾,明里或者暗中,在支持盗贼,与官军为敌。
末将建议,我们应当暂时,让将领士兵得到休息,养精蓄锐,以恢复军队的战斗力,笼系民心,安抚百姓。
末将以为,不宜草率地贸然出兵,前去攻击那一伙赤眉盗贼。如果遭到失败,必将让盗贼得志,让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名声受挫,徒增笑柄,被盗贼嗤笑。”
更始将军廉丹,苦口婆心地劝说太师王匡道。
太师王匡,年轻气盛,自以为是,拒绝接受更始将军廉丹的意见。王匡声色俱厉,厉声申斥更始将军廉丹说道:
“更始将军畏手畏脚,胆小怕事,让贼人笑话。难怪陛下,要将统帅之重任,交于小子。
更始将军贪生怕死,畏手畏脚,你就不要去前线了,给本太师殿后就是了。
本太师立下破贼大功之后,只需将军大人,不要在陛下面前,抢功就行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建些功绩,加官进爵,名垂史册,流芳百世。”
太师王匡,不顾更始将军廉丹的反对,带领自己直属的中央军主力队伍,单独向前开进,前去攻击,别部校尉董宪统率的赤眉军。
更始将军廉丹,无可奈何,只好不顾部下将士的伤残劳累,跟着太师王匡一道,向前进军,主动向赤眉军发动进攻。
其时,别部校尉董宪统率的赤眉军,正在成昌县一带集结,赤眉军将士以逸待劳,严阵以待官军。
赤眉军将士,都知道无盐屠城惨景,心知破城必死,一个个破釜沉舟,勇不可挡,奋勇反击官军进攻。
太师王匡统领的官军,一向残暴虐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比盗贼更甚。官军暴行,导致民怨沸腾,民心尽失。
加之官军的士气不佳,官军将士才经无盐县城的激战,早就已经疲惫不堪。
新王朝太师王匡,统领得意洋洋的官军,向前冒进,与赤眉流民军,在成昌一带,展开一场大会战。
10
赤眉别部校尉董宪,统领赤眉军将士,一个个同仇敌忾,猛烈反击官军的进攻。
结果,太师王匡统领的官军,不仅没有攻破,赤眉军坚守的成昌城池,反而在赤眉军的反攻下,溃不成军,惨败收场。
太师王匡,见官军进攻失利,顿时心胆俱裂,不敢恋战,只得丢弃大军主力,在亲近部属将士的护卫下,仓皇逃命。
见主帅太师王匡,逃离战场,无人临场指挥,前锋官军将士,顿时成了无头的苍蝇。
兵败如山倒。官军将士,跟着主将王匡,四处乱窜,争相逃命。殿后的更始将军廉丹的军队,也受到败军牵连,无法抵御赤眉军进攻,被迫节节败退。
11
赤眉别部校尉董宪,见太师王匡统领的官军溃退,不成队列,趁势指挥赤眉军将士,大举反击。官军再次失利,再也无法抵御。
更始将军廉丹,眼见败局已定,知道无力回天,无法挽回战场败局,决心战死沙场,为王莽尽忠。
于是,更始将军廉丹,吩咐手下的部属将领,拿着自己的更始将军印信、绶带和符节,前去追赶太师王匡,把这些东西交给王匡。
更始将军廉丹,死意已决,对手下的部属将领说道:
“诸君:
如今,我军败局已定,廉某已经无颜,重新回到西京,面见西京父老乡亲,向陛下请罪。小孩子可以逃走,我作为沙场老将,一军统帅,绝对不可以这样做!
诸君,你们好自为之,各自逃生去吧!不要管廉某了,本将军要独自留下来,与盗贼战斗而死。”
更始将军廉丹,视死如归,吩咐自己的部下僚属将领道。
部下僚属将领,感激涕零,决心与主将更始将军廉丹一道,同生共死,抵抗赤眉军。
然而,官军大势已去。很快,更始将军廉丹与僚属将士,皆战死沙场。
12
更始将军廉丹,战死沙场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军。官军将士,更加心无斗志,全线溃退。
廉丹部下的校尉汝云和校尉王隆等二十多位官军将领,正率领官军将士,与赤眉军奋勇战斗。
听到主帅更始将军廉丹战死沙场的消息,校尉汝云和王隆等将领,深为哀痛。
于是,校尉汝云,慷慨激昂地对校尉王隆说道:
“校尉大人:
我们最挚爱的主帅廉公,都已经战死沙场,为国尽忠了,我们还为谁活着呢?”
校尉王隆说道:
“校尉大人说得很对。我们还是拼死一搏,报答廉公的恩德,告慰廉公的在天之灵吧!”
校尉汝云、王隆等官军将领,指挥残余的官军将士,飞马冲向赤眉军。
校尉汝云、王隆等官军将领的举动,无异于飞蛾扑火,难逃自取灭亡的命运。
结果,校尉汝云、王隆等官军将士,都力战而死,成为了为王莽效忠的炮灰。
13
统领中央军主力的新王朝名将更始将军廉丹,在成昌兵败阵亡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京师常安。
京师常安,笼罩在悲痛和伤心之中。
新王朝君臣和常安百姓,得知官军中央军主力败绩,常安出征子弟,战死沙场的消息,都震惊恐惧不已。
14
然而,新朝廷君臣,虽然满怀恐惧,但依然不思己过,不肯反省战场失利、民心尽失的缘由。
王莽痛定思痛,剖析更始将军廉丹败亡的原因,颁布文告,哀悼更始将军廉丹说道:
“更始将军啊:
想起当初,将军出征之时,朕允许您,拥有很多,经过精心挑选的精锐中央军将士。
各郡的好马、仓储的粮食、库存的金钱,都准许你,根据自己军队的需要,任意调用,任意支配。
可是,将军你,却骄傲轻敌,忽略了朕在诏书里,反复指点提醒的各种战略战术。
你自恃英勇无畏,离开了自己大将的权威标志,大喊大叫,独自冲锋陷阵,骑着自己的骏马,亲身上战场,去杀敌立功,最终不幸,被盗贼的乱刀,所杀害,功亏一篑,为国鞠躬尽瘁。
呜呼哀哉,尚飨!君战死沙场,实在可悲可惜呀!
为了表彰君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的杰出贡献,朕特颁旨,赐给将军的谥号,叫作‘果公’,以彰显将军的耿耿忠心,表彰将军,一心为国,忠于王事的美德。”
15
更始将军廉丹战败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朝野每一个角落。新王朝官吏百姓,皆震惊不已。
新王朝文武大臣,一个个恐惧忧虑,心里忐忑不安,唯恐至尊的皇帝看上自己的军事才干,领军才能,派遣自己率军,冲上前线平叛,前去送死。
唯有国将哀章,感恩图报,立功心切,渴望为新王朝效力,为王莽尽忠,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于是,国将哀章,自告奋勇,主动向王莽上书,自愿请求,率领官军将士,去函谷关以东,平定崤山以东地区的流民反叛。
16
读到国将哀章的上书,王莽赞赏不已,非常欣赏哀章的赤胆忠心,大赞哀章忠臣,命令近侍肉墩传旨,召见国将哀章。
国将哀章,见皇帝召见,欣喜异常,急匆匆地进宫,觐见王莽,聆听皇帝的教诲。
君臣照例,寒暄一会,就很快进入了正题。
王莽强忍心中的忧愁,故作笑容,静静地看着哀章,心里充满期待,一改絮絮叨叨的个性,不发一言。
国将哀章,深知王莽的好恶,看见王莽的神态后,暗暗欢喜,于是慷慨激昂地向王莽宣誓说道:
“陛下:
更始将军为国尽忠,战死沙场,臣非常感动痛惜。臣愿意效法先贤圣哲,立功沙场,为陛下尽忠。
回想当年,臣的先祖辈,辅佐皇祖考轩辕黄帝的时候,以中黄直的职位,担任皇祖考的大将,跟随上将军皇祖考轩辕黄帝,一道出征四方蛮夷,打败并杀死了九黎部落的酋长蚩尤等乱臣贼子。
如今,臣也居于,新室中黄直的职位,与先祖当年,侍奉皇祖考轩辕黄帝的境遇,非常类似。
臣迫切希望,能够效仿先祖的光辉事迹,为陛下竭尽忠心。臣愿意亲自率军,前去平定山东地区的盗贼,为陛下的千秋大业,贡献自己的点滴忠诚,为陛下解忧。
北方赤眉、铜马,南方绿林那伙乱贼贼子,虽然气势汹汹,嚣张狂妄,在臣的眼里,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一伙穷途末路的流寇盗匪,一帮冢中枯骨而已,不值得陛下忧虑。
臣接受陛下,高瞻远瞩的教诲,立即率军,出征讨伐,在陛下的英明指挥下,定会马到成功,凯旋而归。”
听了哀章的豪言壮志,王莽欣然大悦,对国将哀章的忠诚,十分欣赏,褒扬哀章说道:
“爱卿言之有理。
朕接受汉室禅让,继位新帝以来,一直渴望建立,皇祖考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流芳千古,青史留名。
爱卿忠心耿耿,愿意一心一意地辅佐朕躬,完成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朕十分欣赏,赞叹不已。就依爱卿的意见,去办理吧!
国将爱卿,听朕旨意。
兹派遣国将爱卿,赶往东方郡国,跟太师大人(王匡)会师,精诚合作,一同剿灭,东方的盗贼匪徒,恢复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盛世。”
国将哀章大喜过望,急忙表态道:
“臣哀章,恭敬地接受陛下的之意。哪怕臣战死沙场,也要报效陛下的洪恩,为陛下的千秋大业,贡献一个臣子的忠诚。”
国将哀章说完,笑盈盈地领旨而去。
17
王莽心里,当然十分清楚,国将哀章,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的无知之徒,并无真才实学和统军的才干。
国将哀章领命而去以后,王莽依然很不放心,担忧京师常安三辅的安全。
接着,王莽又下旨,调兵遣将,拱卫西京三辅。
大将军阳浚,率军防守敖仓,拱卫京师外围;大司徒王寻,统领十多万官军,驻扎洛阳,坐镇东都南宫;大司马董忠,在北军中垒营地,训练官军将士,演习武艺;大司空王邑,兼理三公的职务,全权负责,朝廷的军政事务。
王莽下旨,勉励三公四辅大臣,以及诸位出征将领道:
“诸君:
希望各位将领大臣,精诚团结,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朕,彻底剿灭各地叛贼,完成新室的千秋大业,名留史册,名垂千古。”
大臣们领旨而去。
18
然而,将领们出师不顺,不详的预兆,不期而至。
大司徒王寻,接到王莽,驻扎东都洛阳的旨意以后,一刻也不敢停留。
大司徒王寻,立即率领部下的亲近僚属卫士,从西京长安出发,向东都洛阳而去。
第一天,大司徒王寻与亲近僚属一行,走到霸昌观厩之时,天色已黑,无法前行。
霸昌观厩,在长安城东北约三十八里的地方,是汉王朝著名的六个马厩之一,拥有战马万匹以上。
于是,大司徒王寻下令,在霸昌观厩(驿站)中过夜,寻找战马,第二天一早出发,前往东都洛阳镇守任。
没有想到,大司徒王寻与亲近僚属一行,居然把最为重要的黄钺,也丢失了。
黄钺,就是皇帝颁发给大将,专门用以对部属将领,发号施令的黄金斧头。
大司徒王寻,深知黄钺的重要,心里非常担心着急,急忙派人四处寻找,依然一无所得。
大司徒王寻,心惊胆战,害怕皇帝责备,只得紧急上书皇帝,把丢失黄钺的情况,报告给了王莽,请求皇帝旨意。
19
大司徒王寻属下,有一个办事僚属,叫做大司徒士房扬。大司徒士房扬,一向恃才放旷,不拘小节,说话直率坦诚。
听说主帅大司徒王寻,无缘无故丢失掉了至关重要的黄钺,大司徒士房扬,十分震惊。
大司徒士房扬,不仅没有帮忙,去认真寻找皇钺,反而开始添乱,对同僚王皓等人说道:
“诸君:
丢失黄钺的预兆,很不吉利啊!
大司徒大人,出师未捷,就丢失了黄钺,恐怕是在预示着,出师不利啊!
我一定要提醒大司徒大人,高度警惕,谨慎出兵,不要遭受挫折,堕了一世英名。”
大司徒士房扬,大哭着,走到大司徒王寻的面前,提醒并警告大司徒王寻说道:
“司徒大人啊:
各地民变蜂起,四海不宁。不因别的,实在是朝廷的苛政弊政所致,只要改革弊政,休养生息,则反侧自销。
司徒大人啊,你此次出军讨贼,实在是逆天行事,与天下百姓为敌。恐怕最终,是凶多吉少,前途不保啊!
希望司徒大人慎之又慎,不要完全听从陛下,屠灭乱民的旨意,荼毒生灵,遭到天帝神灵谴责。
属下以为,司徒大人还是善待百姓,安抚攻心为上。不要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自乱军心,坏了社稷安定大事!
出师未捷,就失掉了黄钺,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啊!这岂不就是圣贤典籍上面所说的‘失掉了锐利的斧子’的意思吗?
请大司徒大人东征,一定要慎之又慎!
大司徒大人,属下以下犯上,直言不讳地指责朝廷的不是,实属妄议国事,请大人撤职查办。”
大司徒士房扬,说完以后,就向大司徒王寻,自我弹劾,作为脱身之计,准备离职出走。
大司徒王寻,担心大司徒士房扬辞职出走,泄露皇钺丢失秘密,没有同意大司徒士房扬,离职的请求。
20
大司徒王寻丢失黄钺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西京长安的未央宫。
王莽闻讯,也是震惊不已,对大司徒王寻,疏忽大意,犯下如此严重错误,痛恨不已,对着侍臣肉墩,大骂王寻道:
“王寻这个恶贼,久为三公,办事居然如此疏忽糊涂,不知轻重!如此重要的皇钺,怎么能够丢失呢?”
想到这里,一种不祥之感,顿时涌上了王莽的心头。王莽突感心脏狂跳不止,有些心烦意乱起来。
“哎呀,大事不好!大军出征,讲究万事吉祥。王寻这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却无缘无故,丢失黄钺,大不吉利。
丢失黄钺,非同小可。恐怕是为非作歹之辈,故意偷窃黄钺,妄图阻挠进军,扰乱朝廷的东征讨贼大计。
肉墩啊,立即派人,前去告诉王寻,立即认真调查此事。务必找回皇钺,彻底弄清,黄钺丢失的真相,对妖言惑众、作奸犯科、盗窃皇钺之人,依法严惩。”
王莽对丢失黄钺十分恼怒,认为丢失黄钺很不吉利。王莽决心,惩罚大司徒王寻身边作奸犯科的属下,警告那些为非作歹之人。于是,他声色俱厉地命令肉墩,向大司空王邑传旨道。
侍臣肉墩得旨,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赶往霸昌观厩,向大司徒王寻传旨。
21
大司徒王寻,痛恨大司徒士房扬,直言无忌,触犯忌讳,欲寻找替罪羊顶罪,认为房扬,有盗窃皇钺嫌疑。
于是,大司徒王寻,迁怒房扬,以保管不当,丢失黄钺之罪,将大司徒士房扬,活活打死,以惩罚房扬的妖言惑众、胡言乱语,向王莽交差。
大司徒士房扬,就这样因出言不慎,妄自谈论丢失黄钺的事件,成为了一个无辜的冤死鬼。
然而,新王朝的有识之士,贤明士大夫,却从丢失黄钺的事件中,看出了新王朝覆灭的端倪。
作为主持一方战事的高级将领,大司徒王寻,居然会无缘无故,就将十分重要的出征黄钺丢失,事件非同寻常。
这样的失误,实际上预示着,新王朝内部,管理的混乱,为新王朝的灭亡,敲醒了警钟,昭示着新王朝覆灭的一个重要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