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相认(9)大团圆
于是两人联手,将君宴词从鬼门关拉回。
君宴词看向了跪在地上商雪婳,刚才九死一生,神魂被炸的就要分崩离析,却是心爱的王妃,同时也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不停呼唤他,才令他捡回性命。
四目相对,灿烂间百转千回,千言万语都凝聚在两双难舍难分的眼睛里。
但眼下不是意映卿卿之时。
“太子,你方才说,玉华亭那夜之人是你?”
宣宗皇帝带着疑惑询问太子,不料一旁的南暮老贼不等君宴词开口,便斥讽道。
“皇上明鉴,太子殿下只是为了袒护那商氏,才如是这般说,太子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玉华亭之人。”
“孤自有证据。”君宴词尝试运气片刻,便提气站起身,缓慢一步步走到了父皇身边,拱手告知宣宗。
“儿臣与太子妃已有夫妻之实,儿臣愿赌上性命发毒誓,儿臣便是玉华亭之人,而证据。”
提及证据,君宴词却是笑意十足,凤眸一瞥,冷然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南暮老贼。
接下来的话,虽是说给宣宗听的,但声音穿透力极强,整个大殿上都听得清清楚楚。
“方才儿臣苏醒,便立即拜托隐峰先生,联络大理寺卿,对罪臣南暮老贼府邸所有家眷进行了盘问。”
“盘问到罪臣南暮光海的大女儿南暮霜时,我等告知她,她父亲只救她二哥南暮齐一人,其余人全部放弃,包括她。“
“于是为求活命,罪女南暮霜便全盘拖出了五月初五的真相。”
听闻此话,南暮老贼此刻浑身一软。
女儿出卖了他?
女儿……出卖了他呀……
如果说儿子的背叛是令他五雷轰顶,此刻女儿的倒戈则是令他万念俱灰。
一切都结束了,结束了!
但太子君宴词的声音却依旧如大音希声一般。
君宴词继续道,“五月初五,罪女南暮氏给太子妃商氏下了春心散,安排歹人毁其贞洁,同时买通东宫太监给孤下药,送其妹南暮晴于东宫与孤鱼水。”
此言一出,立即惹的群臣哗然,群情激怒。
“岂有此理!不愧南暮家的恶女,竟然如此用心歹毒。”
连聂老将军,对此下三滥的投毒行为,深表不齿。
“背后阴招,防不胜防,此败德乃国家大忌。”
君宴词:“幸而商氏打死歹人,药力发作逃至玉华亭,恰遇孤在此,便修于燕好,实乃商氏与孤之万幸。”
这般一梳理,顿时茅塞顿开,宣宗皇帝终于将来龙去脉理清楚了。
这时,秦隐峰先生也站了出来,将一份认罪书双手呈上。
“启奏陛下,这是罪女南暮氏亲手所写的认罪书,大理寺卿与寺正们均有监侯盖印。”
宣宗皇帝如释重负,当即接过认罪书。
皇帝眉目舒展,上天怎会这般乘人之美,无巧不成书,明冥之中连上天,都要撮合商文禄之女和自己儿子。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所有的好运气,不是天上掉馅饼,都是商雪霁和君城琰,商雪婳和君宴词,通过努力,通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争取来的。
宣宗皇帝以一种几十年来从未有过轻快的口吻,很轻松的看向今日都堂上全线溃败的南暮老贼。
“罪臣南暮光海,你还有何事可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事到如今,成王败寇在他身上应验了,死到临头,凌迟或五马分尸,必是他的二选一。
“押下去吧。”宣宗皇帝淡然道,宫内侍卫立即上前将他拖走了。
对于这个曾经压制了他许多年的老对手,宣宗皇帝此刻并没有大获全胜的喜悦,他有自知之明,自知自己只是粘了胜利的光。
南暮齐也同样被带起来押走了,比起父亲,因并未参与通寇大罪和贪污腐败,也得益于他后面的转变,南暮齐会被轻判一些,罪不至死。
“南暮二公子。”就在他离开大殿之时,商雪婳起身叫住了他。
南暮齐停住脚步,却没有回头,他不敢再奢望多看佳人一眼。
“多谢。”商雪婳言简意赅。
南暮齐没做表示,继续被押走了,但他深深心领了这份谢意。
……
“此番公案原是这般结果一切皆大欢喜。”
朝堂之上,哪怕是一直处于中立的聂老将军,也对原本是一场伤风败俗的公案,却转变成才子佳人的风雅颂,感到尤为的高兴。
宣宗皇帝则是重新坐上了龙椅。
“臣等祝太子妃海津商氏洗清冤屈,喜迎太子妃重新归来,祝太子与太子妃共偕连理,举案齐眉。”
文武百官整齐下跪,齐齐送上祝福,祁王夫妇目睹了来之不易的这一刻,夫妻二人更是喜上眉梢。
商雪霁悄声对六哥道,“六郎,我们怎么没想到呢?那一夜湖畔,莲魄撞到了太子,拿到了笔筒密约,那条路便是太掖湖之路啊,我们早该想到玉华亭之人便是太子殿下呀。”
“这几月事情太多。”君城琰自有说辞,打恶鬼,北上安靖城,平正大计,都快忙翻天了。
“脑子里便是有盲点,也无可奈何。”
商雪霁笑盈盈的看向御前台阶,这时候,君宴词和商雪婳这一对璧人,已然跪在的宣宗皇帝面前。
“海津商氏雪婳。”宣宗皇帝朗声道,“诸位爱卿,觉得理应如何论赏?”
聂老将军举板道,“准太子妃满腹诗才,杰出卓越不逊于男儿,且有勇有谋屡立奇功,虽有伪装欺瞒之罪,但功远大于过,除以太子妃之位,臣以为作为德穆第一位女状元,理应为其在翰林院另拟女官职位,学以致用,方可体现皇上爱才惜才,豁达大度之恩。”
此言一出,群臣附和,纷纷奏请宣宗皇帝,让商雪婳继续在翰林院任职。
“如此甚好。”宣宗皇帝当即应允,随即又对太子君宴词道。
“既然你二人早已修好,又在翰林院朝夕相处几月,感情深厚,朕便令礼部拟案择吉日,昭示天下太子大婚。”
“儿臣谢过父皇。”一对璧人齐齐叩首。
“不过,大婚未至,你二人便须避嫌,方才合乎国之礼法。”宣宗皇帝提醒道。
虽满意他二人郎才女貌,但还是觉得婚前避避嫌为上。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君宴词当即表示赞同。
这便是再好不过的大团圆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