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回中 耶律出谋破僵局 安儿开口斥属下
杨安儿这话虽然带着几分对柴安风的不满,但语气倒也十分平缓。
因此柴安风并未见怪,也放平口气:“杨头领此话没错。民族大义是要讲的,但讲也有个讲的方法。要我看,李泉和红袄军之前,同金国水火不相容的办法就未必恰当。”
杨安儿虽然长相柔弱,浑似一个落榜的酸秀才,但脾气却十分倔强,一听柴安风这话就有些不满意了,问道:“听柴兄弟这话,似乎对我红袄军颇有几分非议吗?”
主角摆摆手:“非议倒不敢说,建议而已。杨头领是一方豪杰,如今山东乃至中原情势大变,想必杨头领也是清楚的。”
“嗯?怎么个变法?倒要请教。”杨安儿冷冷说道。
杨安儿这话语气之中,已带着几分不满和不屑,让柴安风听起来颇不舒服,然而他还是耐着性子,跟杨安儿解释起来。
自从,蒙古大汗窝阔台御驾亲征、攻打金国以来,蒙古大军十分轻易地在开封一带消灭了金国中央集团的主力,并直接攻下金国都城开封。至此,金国实力大减——别说是保持对南宋的攻势和对红袄军的围剿了,就是做到自保都是非常困难的。如今金国皇帝率领全班文武,龟缩在蔡州一隅,虽然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说一句朝不保夕也毫不为过。
而此刻是金国世仇的南宋,却没有多少进取之心,并没有一鼓作气彻底灭亡金国的决心和意愿。宋国似乎只满足于接收同蒙古约定好的开封以南的土地而已。而这些地区金国经营已近百年,想要重新汉化并不那么容易。并且中原连年遭灾,南宋既然接收了这些地区,就要负担起拿出钱粮做好此处赈.灾的工作,也正焦头烂额。
红袄军作为山东
这边的地头蛇,日子也不怎么好过。原本红袄军打算趁着金国人的力量衰弱的时候占上一点便宜,没想到金国人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两次对付金国大将郭虾蟆都吃了大亏。后来又遇到蒙古察合台的进攻,更是节节败退,就连莒州这一带的大本营都没守住,根本就没有余力再去做什么攻州克县的美梦了。
而蒙古人同样不容乐观,他们原本是可以一鼓作气攻下中原大好河山的。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大汗窝阔台和四弟托雷之间的重大矛盾,已然深入敌境的大军立即拔营启程,返回蒙古,去争夺大汗之位了。而原本攻打山东一县的察合台,也就此停止了攻击,向北返回蒙古高原去了。
至此,在山东地面上,实力的强的不在,而在这里的却又没有实力——就留下了一块莫大的实力真空地带。按理说,这个时候正是各路野心家,扩充实力、扩大地盘的最好机会。
然而现在偏偏又是隆冬时节,再加上这几年出来的年景不好,想要扩充地盘就先得赈济灾民,组织来年的春耕生产。
可别人不说,红袄军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不仅没有这样的财力和物力,甚至在思想做法上,也更多地保留在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套路上。按照后世的说法,红袄军还完全没有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
所以柴安风给杨安儿、也是给红袄军的建议:那就是暂时先不要想着怎么样去扩大地盘、四处树敌,而是要休养生息、苦练内功,扩充自己的实力之后,再去考虑别的事情。
这是柴安风之前同耶律楚材不知讨论过多少次以后才总结出来的经验,他现在经营岚山城就是出于这
样的思路,同时对于红袄军来讲也是最好的选择。
并且柴安风还免费送了一句后世明太祖朱元璋的话给杨安儿:要广积粮、高筑墙、不称王。
朱元璋原来只不过是个农民起义领袖,身份同杨安儿极为相同,杨安儿听了这话中包含直白的战略方针,自然也有几分亲切感,让他不禁连连点头。
然而比起成功的朱元璋,杨安儿显然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也没有那么长远的战略眼光,甚至他对自身实力的判断都产生了具有一些失误。
“我看未必尽然吧?如今金国势力大衰,正是我华夏男儿反戈一击之时,正是天祝我也!金国大帅完颜合达现在正被李全兄弟围在了核心,只要诛杀这条金狗,金国便再无可用之将,金军必然士气不振,灭金大业便也水到渠成了。“
说到这里,杨安儿方才图穷匕见——原来他跑到岚山城下来,并不是为了解救李全的,或者说并不完全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是为了一举诛杀完颜合达。
这同柴安风的本意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这让柴安风产生了一丝被愚弄的感觉,于是他也随之揶揄道:“那倒未必吧?除了完颜合达以外,金国还有郭虾蟆和完颜陈和尚两员大将,就连他们的皇帝完颜守绪统兵也有一套。就是杀了完颜合达,恐怕红袄军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吧?要不相信,杨头领可以问问你手下的刘天雄,要不是当初我出手救了他,现在他说不定已经被郭虾蟆砍成肉泥了……”
这话说的也是实情。
红袄军作为一个江湖帮派,他的实力无疑是要远远凌驾于其他各门各派之上——无论是号称天下第一帮的盐帮、还是自称武林正宗的全真教,在江湖
帮派的标准上,同红袄军相比那是连一个脚趾头都比不上人家的。
然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红袄军的实力就要差了许多。完全不具备同南宋、金国和蒙古抗衡的实力。杨安儿刚才大言不惭,所谓灭亡金国的言论也不过是独自一个人的妄想而已。
杨安儿志大才疏,可她的妹妹杨妙真的头脑却要比他的哥哥清新许多。
只听她轻启微唇道:“哥哥,我觉得柴兄弟这话倒也有些道理。我等退出山东之后,的确是实力大损,灭金谈何容易?”
“你,你说什么?”杨安儿没想到自己的妹妹居然也在反对自己,一边说一边咳嗽起来。
杨妙真忙道:“哥哥不要着急嘛,我的意思是说灭金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商定的。我们今天过来是为了把李全兄弟领回去的,还是商量这件正事要紧。”
好不容易把话题又带了回来,杨妙真又趁机感慨了一句:“唉,说起来李全兄弟当初被郭虾蟆打散,想来也有两个多月了没有见面了。”
杨妙真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却也很清楚——那就是红袄军在强盛之时,尚且没法对付区区一个郭虾蟆,现在元气大伤,就更加没法与金国人相斗了。
杨安儿虽然性格里带着几分刚愎自用,但也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妹妹杨妙真的话他听得很认真,直到说完了才干咳了几声,接话道:“妹妹此言也有几分道理。我红袄军现在确实难以对付金军……唉!这都是我一个当头领的错啊!”说着他又猛烈地咳嗽起来。
杨妙真抚了抚哥哥的后背,关切地问道:“哥哥这场病看来病的不轻,要不要先回去调养调养?”
杨安儿也是习武之人,努力定了定心神:“不打
紧的,我还有一句话要请教柴兄弟。柴兄弟,你和金国人到底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
这要问起来柴安风还真的没法回答,要说是关系嘛——是敌非敌、是友非友,若是一切顺利的话,大概能和岐国公主发生一点关系,而且是肉体关系……只不过被李全这么一搅,这关系到现在还没发生而已。
思前想后,柴安风不知如何回答,还是耶律楚材替他解了个围:“杨头领,柴兄同金国不过互相利用而已,有时阳奉阴违、有时逢场作戏,当不得真的。”
杨安儿看了耶律楚材一眼,眼中凶光忽然一闪:“恐怕这位便是耶律楚材先生吧?听说你是柴兄弟最亲信的谋士,却是个金国人……有你在柴兄弟的帐中出谋划策,叫人如何放心?”
耶律楚材听了杨安儿这话禁不住自己都是一愣——耶律楚材的身份的确是金国人,并且还是金国朝廷之中响当当的官宦家族,他的父亲当过宰相,哥哥也身居高位,就连耶律楚材自己也曾经被金国皇帝点为状元——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辩驳的。
这时轮到柴安风来给耶律楚材解围了:“杨头领这话说的没错,但也并非全对。”
“哦?”
“耶律先生何止是金国人那么简单?他耶律家原来是契丹皇族,后来又在金国朝中当官,最后耶律先生自己跑到蒙古草原上去,当了成吉思汗的模式,现在又在我手下参赞军务。那你说,耶律先生在是在帮谁做事呢?他算是金国的人?契丹的人?蒙古的人?还是汉人?”
按照后世的说法,耶律楚材是完全汉化的契丹人,从来都已儒生自居,读的也都是儒家经典,并且后来在蒙古铁蹄之下保存了中原文化,立下了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