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圆觉经说什么 > 第152章 唯识无境

第152章 唯识无境

圆觉经是这样的圆满,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各位要清楚,当这三者圆合一切的时候,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边特别提到这是一个见地也是一个智慧,圆觉经特别告诉我们性相无离觉性,所以有性跟相在中国历史佛教的发展里面,大乘经典里面我要告诉各位,为什么玄奘大师要到印度取经,请各位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玄奘大师出生在唐初,大家知道唐太宗时代已经有很多经典进入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的高僧翻译经典的第一位鸠摩罗什,他已经翻译那么多经典了,佛教已经灿烂到这种程度,到底唐玄奘在唐朝的时候为什么要去印度取经?他的目的是什么?他不是去印度学习的,可是他想知道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在中国的佛教里面各说各话,他要取得的真正真理是什么?他有他的认定,可是他要得到肯定,所以他要跟印度取经就是要取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经过了无着菩萨、世亲菩萨这两位的发展以后,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唯识学法相宗在印度已经圆满成熟了,当时他知道因为有人告诉他,所以他有目标的瑜伽师地论的法相宗,最完整的就是在印度纳兰陀寺,纳兰陀寺的宗长叫戒贤大师,他是这方面的大德,他在这方面教导了很多菩萨回归到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法相唯识学,他要去印度跟前面的各这些先行者不一样,很多先行者他去是没有目标的,玄奘大师有特定有目标的,所以他选择这个地方他一定要去,因为这个地方是法相宗的中心,法相宗我们把它称为唯识学也称为叫唯识宗,唯识学里面发展出两宗因为跟经文的文字有关,一个叫做法性宗,一个叫做法相宗,我们经常听到法相宗,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法性宗,法性宗跟法相宗有什么不同,我告诉你刚开始是见地上的问题,最后两者合而为一,以后法相宗其实也是法性宗,法性宗我们用语言文字来看,它是以性为主,法相宗它是以有为主,所以法性宗它叫空宗,法相宗叫有宗,一个空中一个有中难道又是二元化吗?佛法绝对是不二,可以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要误解为二,什么叫做法性宗的空宗?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这种毕竟空的空称为叫做法性宗,各位到这边听得懂不懂?好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我们讲佛法的时候,很多人会从另外一个方向有一点点误解佛法,佛法讲的空是毕竟空,并不是物理学上的空,各位要知道物理学上绝对不空,为什么因为质量跟能量它是不变,物质不灭定律比如我把一张纸烧掉,请问烧掉没有了,没有为什么?它质量跟能量在变,它不是没有,物质世界的环境没有空,可是请各位听着回归到法性,性就是自性有空,为什么有空?而且这个空是当体即空的空,这一点一定要去体悟,我们以自性法界为主,心出来了,镜子拿出来性起繁兴法尔止,镜子一定会照出影像,大乘起信论的那句话一念不觉生三细相,第一个业相、第二个转相、第三个境界相。什么叫业相?这是举例子这样比较好讲镜子出来了,然后转相有一个能照的镜面出来了,它能照出境界相,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以后,所有从法界从心产生的所有的相毕竟空无所有,什么叫毕竟空?当下就是空,它只是影像。很多般若经的经典跟你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如果是从相上来看的话跟你认知的经典完全矛盾,所以我跟你讲为唯识学很难,唯识学的玄奘大师他最后翻译了一部叫做观所缘缘论,他翻译这个目的何在要去破外在实有的境,当时分两派啊,有一派人认为真的有这个境这个是我们一般的思维,你现在去告诉别人外面的境都是假的,我告诉你很难得到认同,外面境如果是假的那你生活干什么,你读书不是在读这些吗,你学的学科不是都在外面的境吗,可是各位啊玄奘大师翻译的观所缘缘论就是要否定驳斥境实有,站在法性宗的角度,法界的角度一切法,心是根法是尘两者犹如镜上痕,外在的这些变成内在的相分,变成一个法尘的时候它毕竟空,本来就是空,它是影像啊这不需要分析,什么叫毕竟?不需要再分析它就是空啊,金刚经在讲这个哦,所以才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各位听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你见地般若智慧没有开到彻底的时候,你怎么能够去否定这个茶杯是虚幻的东西,明明它可以让我喝水,明明那么样的实在怎么会是虚幻呢,有时候你看佛经内心起了矛盾,当然我们如果自认是佛教徒谁敢否定金刚经,认为这个有佛菩萨的加持,可是我怎么能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呢,可是当你入本心的时候相是不是虚幻?是啊,它只是镜子里面的影像怎么不虚幻呢,我时常举例子我面前的人,他对我而言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只是我心中的影像,各位你如是,所有山河大地不是都如是吗?这个称为叫做法性宗,什么叫法相宗,它的修法,它的见地是要先有境界,再从境界里面去观,境界如本心其实它是影子这个称为叫法相宗,所以法相宗叫有宗它是先有一个境界让你去观,各位去看看法相宗出来不就是圆觉三法要观吗,这法性宗就是就直接入本心不是就是禅那了吗,你用法相宗这个法中间当然有三摩钵提、有奢摩他、有禅那最后是要回归禅那回归中道义,这种有宗称为叫做胜义有,而这种空宗称为叫做毕竟空,当我们了解到这个含义的时候法相宗、法性宗毕竟空回归本心禅那,那一刹那全部都影像毫无商量毕竟空、影像当然叫毕竟空,它不需要慢慢空,影像就影像。

法相宗它必须要次第,从境界里面去观让你相信完全去说服你,法相宗也称为叫唯识宗,它是所有八宗里面最复杂的一宗,研究到微细这个很不容易,目的还是要回归法性宗,玄奘大师的这种做法最后解释了瑜伽师地论,以后的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这个都是在讲法相宗里面的修法,如果从法相宗里面我们得到了结论,从摄大乘论跟成唯识论里面就会看得很清楚,你知道法相宗也称为叫唯识宗,它最后的结论这是从摄大乘论跟成唯识论里面讲的叫做唯识无境,这四个字是法相宗唯识学最后的结论。有一部叫唯识三十颂,里面的文字甚难很不容易了解,我现在提出唯识三十颂的第十七颂就是解释法相宗,唯识学唯识无境真正的写照,三十颂全部用偈语一个一个出来,第十七诵最能表达唯识无境的道理,请各位听着这十七颂怎么讲,你就知道圆觉经的第二十五法,佛陀要告诉我们性相离尘,性相离尘就是唯识无境的道理,第一句话它说是诸识转变,什么意思?这个识诸识有哪些识?八识,眼耳鼻舌身到第六意识,重点在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到第八意识的阿赖耶,阿赖耶叫储藏识,把六七两识眼耳鼻舌身进入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意识末那叫我执,我执把这两者进入到达第八识阿赖耶,唯识三十颂的第十七颂就说所有一切的转变就是相的转变都是诸识,就是这些识所呈现出来的分别所分别,为什么会呈现这些识,因为它有一个分别跟所分别,什么叫分别?就是一个能分别跟所分别,什么叫能分别这又进入到为唯识学的见分跟相分,自性本无心碰到境的因缘就生心,生心了以后见分相分就出来,所以何为见分?见分能分别的称为叫见分,所分别的称为叫相分,见分相分就出现,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产生,自证分就是我们的自性,都是我们的本心,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回归自性,这个称为叫证自证分。我们在看法相宗的时候,时常有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跟相分,最重要是见分跟相分,一个能分别,一个所分别,就是能分别跟所别的见分跟相分,由此彼皆无,因为本来我们只有一个自性碰到因缘这个境我们再产生心,有心才会有见分跟相分,所以能分别跟所分别的这些其实它都是虚幻的东西,可是有那种东西它也是虚幻的,由此彼皆无,没有心的时候,心不产生的时候哪有见分跟相分,见分相分是因缘所生法而出现的,我们来看它彼皆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故一切唯识,什么叫识,识就是心达摩血脉论讲得很清楚,性变成心,心里面有所分别变成识,心性识它是一体的,故一切唯识,唯识就是唯心,因为没有识你哪有心,没有心哪有见分跟相分,所以唯识三十颂第十七颂就讲唯识无境,玄奘大师驳斥外境实有法,摄大乘论跟成唯识论它讲我们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有外境非实有,所有的外境是本心显现出来的幻影,这个称为叫唯识学也称为叫法相宗。法相宗刚进入到中国的时候,玄奘大师就是来驳斥这些外境实有的,外境有没有,以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的经验一定是有,各位我跟你讲百分之百,除非他已经见地那么高,否则一定认为有。佛法是从空性里面来看外境,所有的外境都是我心的显现,所以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叫做唯识无境,什么叫无境?有那个境,可是境是虚幻,是影像所以叫做无境,真正的都是心在作用,都是识在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的那句话觉林菩萨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化界性一切为心造,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三个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禅那,可以合成圆觉进来,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性跟相 都无离觉性,离不开觉性,离不开我们这个心此菩萨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可是我要告诉你,你现在听到我举法相跟法性宗两者其实是一样的,过程的智慧转换涵盖着三摩钵体跟奢摩他,各位不要再起执着说我这样子转换对不对,一切都对目的就是要回归圆觉自性。

【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盘。】

善男子啊,我们已经讲过回归本性才叫善就圆满,是名菩萨二十五轮这称为叫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因为菩萨还没有完全圆满回归自性叫未觉,未觉就需要用幻力叫未觉幻力,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梵行叫斋行,斋的意思是心斋,心就是要以本心以自心的这个当下不要散乱这叫当持梵行,你行可以在日常生活,可是时时刻刻不忘记本心这个称为叫梵行,寂静思维求哀忏悔,梵行的当下就叫做寂静思维。求哀忏悔,忏悔什么?忏悔我累劫以来不入本心,一直以妄心波动来看有相的世界这个称为叫做真正的忏悔,当然世界上我做错的事情,你不再做叫忏悔,没有错。可是世间上的对错自有公正公道以及时节因缘,世间的不同因缘就有不同的对错标准,现在佛法完全讲心法就是你内心的忏悔,忏悔什么?忏悔我累积以来沉沦在三界永无出期,就是因为我用妄心着相来看世界,今天好不容易我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福德,闻到了圆觉大法让我认识本心,所以我忏悔以前不认识本心,而今天既然认识本心,我不能仍然以妄心以着相来过我的生活,是要这样的心态叫求哀忏悔,你一定要真诚三七日的意思当然二十一天,其实也不一定意思就是说不是在短暂的那当下,你真的要真诚,真诚以后以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然后至心求哀随手结取,这里还告诉你两次的求哀,求哀就是告诉佛菩萨,其实你告诉佛菩萨就是告诉你自性的佛菩萨,前面有没有佛像都无所谓,可是你要求哀忏悔,求哀什么?我要入本心,以前没有入本心的时候随相而行,才会在三界里面轮回,然后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你要知道你要修的是顿法还是渐法,其实渐法的目的还是入顿,这二十五种其实我们都以为它是一个渐次之法,其实真正都是要回归圆觉的顿法,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当你抽到的时候,你有疑悔就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不是佛菩萨处罚你,是你内心不够坚定,对圆觉自性不够坚定,进入当时梵行求哀忏悔的时候,你自己决定要修哪一种法也可以,可是决定以后,其实二十五轮是可以互用的,你决定要修圆觉三法的善男子就代表他已经决定要入圆觉性了,你不能再疑悔,如果疑悔的话一定不能成就,因为这是可以成就之法,疑悔就不成就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语,辩音,他讲了一次辩音代表对我们讲,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本心本来就清净,皆依禅定生,都是从禅定生,禅定就是禅那,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都是这样子,禅定这三法都是要入禅定,所以奢摩他三摩提禅那都是要回归清净慧的方法,这三法顿渐修,这三法可以单修也可以互修,也可以交叉修都可以,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佛陀已经跟我们讲所有如来跟所有的菩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要用这三个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这句话什么意思?除非像六祖这样根器的人大彻大悟者,这叫做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其他的人都是要根据圆觉三法来修,这句话是讲这个意思,当然像六祖,你问六祖你修什么法,六祖跟你讲无法可修,因为他是顿觉人。我们呢?自己可以问自己,可修到这三法的人已经不容易的根器了,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佛大悲力就是我们自性的大悲力,因为大悲轻安, 不久证涅盘,这个是佛跟辩音菩萨的开示,我们要聆听佛陀的教诲,所有一切如来三世一切成就者,没有不依照三法顿渐而修的,我们今天有那么大的福报,有那么大的善根来听到圆觉法,尤其圆觉三法我跟各位讲佛经里面把成佛的道理而且具体的方法清楚的讲出来了,就在这部的圆觉经里面尤其讲渐次法的,威德自在菩萨跟辩音菩萨,其实威德自在菩萨的圆觉三法就是要回应,佛陀对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所讲的道理,他对弥勒菩萨讲什么,其实众生是在理障,理的障碍里面障了事障,所以理障一除事障就除。然后有五种种性,到清净慧的时候,我引天台大师的六即佛次第而来,其实这六即佛要回归到究竟即佛,把它归纳起来还是圆觉三法,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感恩各位菩萨,我们要依教奉行,感恩阿弥陀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